順治說明朝如重用此人清軍必亡,紅夷大炮是如何埋葬大明帝國的

2021-02-23 中華冷兵器

清朝初年,順治皇帝在欽天監看到一本叫《徐氏庖言》的書,讀罷感慨萬千:「使明朝能盡用此言,則朕何以至此也」。此書的作者就是紅夷大炮的引進者,同時也是明朝著名科學家的徐光啟。

徐光啟,祖籍蘇州,生於松江府。19歲考中秀才,31歲在廣州遊歷時加入了天主教,因此有機會接觸西方的數學、天文、武器製造等知識。42歲時,徐光啟考中進士,進入翰林院,後又調任禮部。

徐光啟的仕途並不順利,期間幾起幾落。正式因為如此,徐光啟才有時間研究兵法、武器製造等科學。萬曆四十七年,徐光啟的命運迎來一次轉變。發生在遼東的薩爾滸之戰讓明軍遭受重創,朝廷上下驚恐不安。

徐光啟多次上疏言「正兵」,並得到吏部和工部的支持,萬曆皇帝迫於壓力,破格任命其為監察御史,專事練兵。由於經費不足,又加之遼東戰事緊張,新兵還沒練出來就被調到前線。這種情況下,徐光啟只能「歸休田裡」。

天啟元年,後金攻佔瀋陽、遼陽等地,遼東經略袁應泰殉難,朝廷此時又想起了徐光啟,讓他復出練兵。徐光啟之前曾託好友李之藻在澳門買了四尊紅夷大炮,但運到江西時,徐光啟恰好被賦閒,一直沒有北運。

徐光啟復出後第一件事就是把紅夷大炮運到前線,同時還積極倡導鑄造西洋火器,培養武器製造和操炮人才,出版了《兵機要訣》和《兵法條格》等書。

天啟年間宦官魏忠賢把持朝政,結黨私營,而徐光啟引進西洋「奇技淫巧」遭到保守派大臣的彈劾,復職僅4個月的時間就被罷免。不過徐光啟送往前線的紅夷大炮卻在袁崇煥的寧遠大捷中發揮巨大威力,並被天啟皇帝封為「安國全軍平遼靖虜大將軍」。

崇禎二年,皇太極領兵入關,兵鋒直指北京城。正在編修《大統歷》的徐光啟向崇禎獻策,應該先從政治層面瓦解後金部隊,建議對那些投降後金的漢軍網開一面,「如能二、三人以上,合斬一個『真夷』來歸降」,朝廷應破例重賞。

皇太極即將兵臨城下時,朝廷上關於是否在城外紮營又產生了激烈的矛盾。徐光啟又站出來強調務必吸取袁應泰在遼陽的教訓,避免與後金在城外野戰,而是要像袁崇煥在寧遠大捷中一樣,憑藉高牆深池抵擋後金騎兵的優勢,同時用紅夷大炮殺傷後金有生力量。

守衛京師意義重大,考慮到後金遠道而來,糧草接濟必定困難,崇禎最終同意了徐光啟的建議。與此同時,明朝從澳門買來的紅夷大炮也運到了北方,因北京被圍而改運涿州。由於有紅夷大炮助陣,北京和涿州才免於後金的破壞。

經此大戰,明朝上下堅信「可以克敵制勝者,獨有神威大炮一器而已」。徐光啟乘機建議除了繼續從葡萄牙手中購買大炮,還要招募葡萄牙炮手北上抗金。然而自從徐光啟引進紅夷大炮之初,朝廷上就不斷有反對意見,以至於這批僱傭兵在北上途中不斷被各種理由退回,最終僅數人到達北京。

為救亡圖存,徐光啟計劃編練一支完全用西洋火器的新軍。徐光啟的弟子,時任登州巡撫的孫元化的部隊因此成了「試驗田」。他將葡萄牙炮手以及國內精通西洋火器的專家全部調入登州。

經過多方努力,孫元化的部隊不僅有西洋各式火炮三百餘門,還有一大批經葡萄牙人訓練「對城攻打,準如設的」的炮手。崇禎四年時,在在支援皮島時,登州的部隊就表現出了超強的戰鬥力。

然而徐光啟的宏圖大計才剛一實施,就讓兩個漢奸化為泡影。崇禎五年,皇太極領兵五萬進攻遼西大凌河,孫元化派手下幹將孔有德和耿仲明前去支援。由於糧餉不濟,部隊行進至河北吳橋時發生譁變。

這二人本是毛文龍的部下,因毛無辜被殺才投奔孫元化。他們索性就地帶著20餘門紅夷大炮、300多門大將軍炮,以及13名葡萄牙炮手造反。隨後攻陷登州,俘虜孫元化,將城內所有火器以及葡萄牙炮手劫掠一空。

二人在登州、萊州一帶又抵抗了十八個月才投靠後金,叛剿雙方各憑火炮或攻或守,一度出現了百炮齊發「炮矢如雨」的壯觀場面。吳橋兵變直接導致被困在大凌河的祖大壽敗走錦州,3500多門各式火炮落後清軍之手。

此後明清雙方在火器上的對比出現了根本性的轉變。清軍不但火器數量上超越明軍,而且在葡萄牙人的幫助下,所造紅夷大炮性能也比明軍要強出不少。

孫元化後來逃回北京,被崇禎處以死刑,徐光啟因受牽連,第二年病逝於家中。明朝編練新軍的計劃因徐光啟的死而徹底破滅,但故事還沒有結束。

崇禎任命西方傳教士湯若望接替徐光啟,監製西洋大炮,但清軍入關後,湯若望卻帶著徐光啟等人耗費時日修訂的曆法和造炮技術投降了清軍。畢生以救亡圖存為己任的徐光啟萬萬不會料到,自己辛苦引進的技術竟成了埋葬明朝的利器。

註:本文為來源於網絡。本帳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籤約帳號 。

相關焦點

  • 李自成的大順軍為何打不過多爾袞的清軍?
    主要是大順軍成規模和建制的紅夷大炮缺乏,更沒有鑄造仿製紅夷大炮的能力,因而在戰爭中抵擋不住當時大量裝備了最先進紅夷大炮的清軍的攻勢。1644年9月13日,清將葉臣攻大順軍佔據的太原府,以紅夷大炮為主要火器,順利攻克。破城後,葉臣奏報:「陳永福竊據太原,我軍以紅衣(紅夷)炮攻之,克其城。」對此雍正年間修的《山西通志》也有記載:「順治元年十月十三日,大兵至太原,時偽文水伯陳永福遣賊四出搜野,為固守記。
  • 他被認為有經天緯地之才,崇禎若用此人戰略,可避免天亡大明!
    他被認為有經天緯地之才,崇禎若用此人戰略,可避免天亡大明! 很多人都認為天要滅亡大明,例如明朝受到農民軍以及清軍的兩面夾擊等。其實明朝也有挽回敗局機會,但是崇禎這個人見異思遷,好計謀不能徹底貫徹,最終自己在東北喪失國土,在關內首都被李自成攻陷,自己也不願意成為俘虜,選擇自殺身亡。
  • 大明最後的名將,以一人之力挽救危局
    史書云:明之亡,實亡與萬曆。這句話是有一定的道理的。萬曆皇帝四十八年不上朝,導致朝政荒廢。後繼者木匠皇帝朱由校,放任閹黨作亂。所以崇禎皇帝即位時,大明帝國已是千瘡百孔,搖搖欲墜。首先,第一位能夠挽救危局的人物就是袁崇煥。 袁崇煥,字元素,號自如,廣東廣州府東莞縣人。
  • 他的結局如何?
    他的結局又是如何呢?我們今天來說說這件事情。萬曆二十五年(1597),范文程出生於遼東瀋陽,據《清史稿》記載:「其先世,明初自江西謫瀋陽,遂為瀋陽人,居撫順所。」天命十一年(1626),努爾哈赤在寧遠之戰中被袁崇煥用紅夷大炮擊敗,半年後病逝,他的第八個兒子愛新覺羅皇太極被推舉為新任可汗,也就是清太宗。作為先帝的寵臣,范文程得到了皇太極的重用——把他安排在自己身邊,協助處理日常軍務。天聰三年(1629),范文程跟隨皇太極的大軍二度南下討明。他們從薊門關進入,攻克遵化。隨後,皇太極讓他獨立率軍打仗。
  • 宵衣旰食,日理萬機的明朝亡國之君朱由檢,為何沒能挽救大明王朝
    下文將深入分析崇禎帝朱由檢個人的悲劇產生的根源,以及他對於明帝國的影響和滅亡的根本原因所在。一、繼位於危難之中公元1627年10月,朱由檢登基為大明帝國的皇帝,但大明王朝到了此時,其早已處於風雨飄搖之中,明朝之初建立了廠衛制度,到崇禎帝朱由檢執政時期,明朝政府內的閹黨勢力已經異常的強大,閹黨力量根深蒂固,枝繁葉茂,朝廷內遍布閹黨首腦的爪牙,明朝的黨派之爭也是愈演愈烈
  • 澎湖之戰——大明兩百七十六年未敗水師之殤
    ——《天妃靈應之記》實際上,從明朝中期政府誤以為「倭患起於市舶,遂罷之」之前,大明政府算得上是高度重視海軍實力的發展。從明太祖朱元璋利用水師與陳友諒大戰於鄱陽湖上,到封鎖長江航道、配合大軍北上,再至明成祖朱棣派遣巨艦遠赴南洋、懷柔遠夷開始,大明的水師艦隊可以說是走在了當時世界的前列。
  • 清軍的火炮技術究竟有多強?八裡橋之戰中被英法聯軍打回原形
    在明軍的堅城利炮面前,對火炮缺乏認識、對攻城也沒有經驗的八旗同樣損失慘重,如寧遠大戰中,就連一生從無敗績的努爾哈赤也被炮火擊傷,並在不久後死去。 吃此大虧後,皇太極時期開始大力加強清軍的火炮能力。當時,清軍先是利用從遵永等地掠來的工匠製造紅夷大炮,其炮重約1800至3000公斤,彈重約4-8公斤(相當於12-24磅炮)。
  • 「魏忠賢不死,大明不滅?」噴飯!
    引進紅衣大炮時,魏忠賢還在後宮裡做飯。修關錦防線,給袁崇煥留下家底的是孫承宗,支撐毛文龍血戰敵後,把八旗懟出遼南的是袁可立,全和魏忠賢不搭。只是在寧遠之戰和寧錦之戰後,抓緊蹭熱度給自己攬功勞時,魏忠賢的存在感才很強。反倒是熊廷弼的含冤身死,魏忠賢也從中火上澆油。袁可立的含恨去職,登萊軍的衰敗,也因魏忠賢爪牙的狠咬。自毀長城的事兒,倒是少不了他。
  • 歷史謎團:清軍入關前把寶藏埋於龍脈處?
    傳言清軍入關前,將搶掠來的大批財寶埋在龍脈下,以備將來控制不住中原,還可以退回東北另圖再起。人皆有獵奇心理,再加上文學創作,特別像金庸《鹿鼎記》這類影響巨大的作品,此事演變成空穴來風。筆者基於歷史材料,推演傳聞的本來面貌。
  • 崇禎帝夢見一個字,大臣說這是好兆頭,唯獨此人跪下:大明要亡!
    崇禎帝夢見一個字,大臣說這是好兆頭,唯獨此人跪下:大明要亡!關於大明的亡國,所謂的原因實在太多了,比如政治失衡、比如小冰河期的饑荒、比如東林黨的貪腐等等。人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才能不顧丟命的危險,一定要保住自己的財富。面對這些問題的,是大明朝崇禎皇帝治下的重臣們。他們是當時的士林精英,也是久經官場的老手。
  • 弘光君臣堅持聯虜平寇,參照晚唐黃巢故事,順治年號出臺他們傻了
    吳三桂放清軍入關的時候,南明君臣彈冠相慶。吳三桂是個大漢奸,他打開山海關,將清軍放入關內的時候,就已經註定了他再也回不了頭了。可是在南方,剛剛建立起來的弘光朝廷,在得知了這個消息以後,卻非常高興。他們認為吳三桂聯合清軍一起擊敗了賊寇李自成,當時他們認為最大的對手是李自成,而不是滿清。
  • 嘉靖、萬曆、天啟和崇禎:到底誰該為大明帝國的滅亡負責
    文:軍事帥哥大明帝國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充滿傳奇的朝代!這個朝代「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骨氣被無數歷史票友津津樂道。然而,當我們仔細的研究大明王朝的歷史就會發現:自嘉靖皇帝登基以後,明朝的國力竟然呈現出直線下降的趨勢,儘管中間出現了短暫的隆慶中興和張居正改革,但大明帝國的江河日下已經是不可扭轉的趨勢。
  • 滿清開國之「劉伯溫」他自稱自己為「大明骨,大清肉」
    功過自在人心,在滿清的歷史上就有這麼一個舉足輕重的明朝降將值得商榷這就是—范文程清軍佔領北京後,范文程提出了系列開國要則,全部為多爾袞所採納。清軍入關以及建國,多爾袞都是按照范文程的意見行事,命令旗兵勿殺無辜,勿掠財物,勿焚民宅,不聽命令要處罰。
  • 歐羅巴美食巡禮:紅夷大炮拌鱈魚之葡萄牙美食的歷史淵源
    15-16世紀起,葡萄牙於大航海時代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成為歐洲首個打通往印度航線的國家,葡萄牙航海家如迪亞士、瓦斯科 達 伽馬,以及為西班牙國王服務的斐迪南 麥哲倫都創下了不朽的航海歷史。從此,葡萄牙殖民帝國如日中天,在非洲、亞洲和美洲建立了大量殖民地,和西班牙一樣成為海上強國。
  • 清朝滅亡10多年,國軍發現清軍仍在此巡邏,清軍問:大清真亡了?
    然而由於路途遙遠,朝廷中的消息很難傳遞到賽圖拉,因此駐守在賽圖拉哨所的清軍,根本就不知道他們效忠的清朝已經滅亡。這就導致了在這之後的10多年時間裡,他們依然守衛的哨所,每天堅持放哨、巡邏。在賽圖拉至今流傳著他們戍邊的故事。
  • 順治諸皇子中,此人也可繼承皇位,可他說了一句話便讓給了玄燁
    順治諸皇子中,此人也可繼承皇位,可他說了一句話便讓給了玄燁一直以來大家都知道,玄燁能當上皇帝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出過天花,除了這個原因以外,還得力於孝莊太后的大力支持。順治的第一個皇子出生不滿三個月就夭折了,福全是他的第二個皇子,出於愛惜順治對這個孩子非常的好。孝莊太后非常喜歡玄燁,所以福全雖然是皇子,也有皇帝的寵愛,但比起其他的兄弟也沒有得到什麼特殊的對待。
  • 大明帝國滅亡的真實原因
    被讚譽為:「治隆漢唐」「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不和親、不賠款」的大明帝國的最後的皇帝,明思宗朱由檢,被後人逸聞、歷史評價為勤勉惕厲、宵衣旰食、終難挽大廈將傾的苦命天子。將明朝滅亡的原因歸結為外有建奴肆虐、內有闖賊橫行,朝廷腐敗、百官無恥,以至哀鴻遍野、生靈塗炭,大明三百年江山土崩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