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ina說:在雪梨大學讀研階段和創業階段,SWOT和PEST分析法都切切實實幫到我,創業是一個九死一生的選擇,而我們一定要求自己是生的那一個,每天有很多事情等待處理,方法論是很重要的,你可以做的就是從更高層次的視野和格局來看待。這就是SWOT和PEST的用武之地,會幫助分析公司如何走到現在,又如何安排下周、下個月、甚至明年的工作,如何規劃如何創新。每一次新嘗試,都是一次新挑戰。只有站在山頂的人,才知道上山的路。我不是鼓勵大家都跟我一樣創業,或者都做工作狂,只是想要你知道這一生 ,你一定要試著了解為了自己喜歡的事,為了那個喜歡的自己努力一次,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它帶來的甜蜜感、使命感、成就感和滿足感,是其他任何事都不能比擬的。這個世界能成功的是兩類人,一類是含著淚把飯咽下的男人,另一類是擦乾淚坐在臺下化妝的女人。
SWOT分析法(也稱TOWS分析法、道斯矩陣)即態勢分析法,20世紀80年代初由美國舊金山大學的管理學教授韋裡克提出,經常被用於企業戰略制定、競爭對手分析等場合。
在現在的戰略規劃報告裡,SWOT分析應該算是一個眾所周知的工具。來自麥肯錫諮詢公司的SWOT分析,包括分析企業的優勢(Strengths)、劣勢(Weaknesses)、機會(Opportunities)和威脅(Threats)。因此,SWOT分析實際上是將對企業內外部條件各方面內容進行綜合和概括,進而分析組織的優劣勢、面臨的機會和威脅的一種方法。通過SWOT分析,可以幫助企業把資源和行動聚集在自己的強項和有最多機會的地方;並讓企業的戰略變得明朗。
優劣勢(S&W)分析主要是著眼於企業自身的實力及其與競爭對手的比較,而機會和威脅(O&T)分析則將注意力放在了外部環境的變化及對企業的可能產生的影響上。在分析時,應把所有的內部因素(即優劣勢)集中在一起,然後用外部的力量來對這些因素進行評估。
1.機會與威脅分析(environmental 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
隨著經濟、科技等諸多方面的迅速發展,特別是世界經濟全球化、一體化過程的加快,全球信息網絡的建立和消費需求的多樣化,企業所處的環境更為開放和動蕩。這種變化幾乎對所有企業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正因為如此,環境分析成為一種日益重要的企業職能。
環境發展趨勢分為兩大類:一類表示環境威脅,另一類表示環境機會。環境威脅指的是環境中一種不利的發展趨勢所形成的挑戰,如果不採取果斷的戰略行為,這種不利趨勢將導致公司的競爭地位受到削弱。環境機會就是對公司行為富有吸引力的領域,在這一領域中,該公司將擁有競爭優勢。
對環境的分析也可以有不同的角度。比如,一種簡明扼要的方法就是PEST分析,另外一種比較常見的方法就是波特的五力分析。
2. 優勢與劣勢分析(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識別環境中有吸引力的機會是一回事,擁有在機會中成功所必需的競爭能力是另一回事。當兩個企業處在同一市場或者說它們都有能力向同一顧客群體提供產品和服務時,如果其中一個企業有更高的贏利率或贏利潛力,那麼,我們就認為這個企業比另外一個企業更具有競爭優勢。換句話說,所謂競爭優勢是指一個企業超越其競爭對手的能力,這種能力有助於實現企業的主要目標——贏利。但值得注意的是:競爭優勢並不一定完全體現在較高的贏利率上,因為有時企業更希望增加市場份額,或者多獎勵管理人員或僱員。
競爭優勢可以指消費者眼中一個企業或它的產品有別於其競爭對手的任何優越的東西,它可以是產品線的寬度、產品的大小、質量、可靠性、適用性、風格和形象以及服務的及時、態度的熱情等。雖然競爭優勢實際上指的是一個企業比其競爭對手有較強的綜合優勢,但是明確企業究竟在哪一個方面具有優勢更有意義,因為只有這樣,才可以揚長避短,或者以實擊虛。
由於企業是一個整體,而且競爭性優勢來源十分廣泛,所以,在做優劣勢分析時必須從整個價值鏈的每個環節上,將企業與競爭對手做詳細的對比。如產品是否新穎,製造工藝是否複雜,銷售渠道是否暢通,以及價格是否具有競爭性等。如果一個企業在某一方面或幾個方面的優勢正是該行業企業應具備的關鍵成功要素,那麼,該企業的綜合競爭優勢也許就強一些。需要指出的是,衡量一個企業及其產品是否具有競爭優勢,只能站在現有潛在用戶角度上,而不是站在企業的角度上。
企業在維持競爭優勢過程中,必須深刻認識自身的資源和能力,採取適當的措施。因為一個企業一旦在某一方面具有了競爭優勢,勢必會吸引到競爭對手的注意。一般地說,企業經過一段時期的努力,建立起某種競爭優勢;然後就處於維持這種競爭優勢的態勢,競爭對手開始逐漸做出反應;而後,如果競爭對手直接進攻企業的優勢所在,或採取其它更為有力的策略,就會使這種優勢受到削弱。
而影響企業競爭優勢的持續時間,主要的是三個關鍵因素:
建立這種優勢要多長時間?
能夠獲得的優勢有多大?
競爭對手做出有力反應需要多長時間?
如果企業分析清楚了這三個因素,就會明確自己在建立和維持競爭優勢中的地位了。
顯然,公司不應去糾正它的所有劣勢,也不是對其優勢不加利用。主要的問題是公司應研究它究竟是應只局限在已擁有優勢的機會中,還是去獲取和發展一些優勢以找到更好的機會。有時,企業發展慢並非因為其各部門缺乏優勢,而是因為它們不能很好地協調配合。例如有一家大電子公司,工程師們輕視銷售員,視其為「不懂技術的工程師」;而推銷人員則瞧不起服務部門的人員,視其為「不會做生意的推銷員」。因此,評估內部各部門的工作關係作為一項內部審計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波士頓諮詢公司提出,能獲勝的公司是取得公司內部優勢的企業,而不僅僅是只抓住公司核心能力。每一公司必須管好某些基本程序,如新產品開發、原材料採購、對訂單的銷售引導、對客戶訂單的現金實現、顧客問題的解決時間等等。每一程序都創造價值和需要內部部門協同工作。雖然每一部門都可以擁有一個核心能力,但如何管理這些優勢能力開發仍是一個挑戰。
在適應性分析過程中,企業高層管理人員應在確定內外部各種變量的基礎上,採用槓桿效應、抑制性、脆弱性和問題性四個基本概念進行這一模式的分析。
1.槓桿效應(優勢+機會)。槓桿效應產生於內部優勢與外部機會相互一致和適應時。在這種情形下,企業可以用自身內部優勢撬起外部機會,使機會與優勢充分結合發揮出來。然而,機會往往是稍瞬即逝的,因此企業必須敏銳地捕捉機會,把握時機,以尋求更大的發展。
2.抑制性(機會+劣勢)。抑制性意味著妨礙、阻止、影響與控制。當環境提供的機會與企業內部資源優勢不相適合,或者不能相互重疊時,企業的優勢再大也將得不到發揮。在這種情形下,企業就需要提供和追加某種資源,以促進內部資源劣勢向優勢方面轉化,從而迎合或適應外部機會。
3.脆弱性(優勢+威脅)。脆弱性意味著優勢的程度或強度的降低、減少。當環境狀況對公司優勢構成威脅時,優勢得不到充分發揮,出現優勢不優的脆弱局面。在這種情形下,企業必須克服威脅,以發揮優勢。
4.問題性(劣勢+威脅)。當企業內部劣勢與企業外部威脅相遇時,企業就面臨著嚴峻挑戰,如果處理不當,可能直接威脅到企業的生死存亡。
1. 確認當前的戰略是什麼?
2. 確認企業外部環境的變化(波特五力或者PEST)
3. 根據企業資源組合情況,確認企業的關鍵能力和關鍵限制。
4. 按照通用矩陣或類似的方式打分評價
把識別出的所有優勢分成兩組,分的時候以兩個原則為基礎:它們是與行業中潛在的機會有關,還是與潛在的威脅有關。用同樣的辦法把所有的劣勢分成兩組,一組與機會有關,另一組與威脅有關。
5. 將結果在SWOT分析圖上定位
或者用SWOT分析表,將剛才的優勢和劣勢按機會和威脅分別填入表格。
6. 戰略分析 -成功應用SWOT分析法的簡單規則
進行SWOT分析的時候必須對公司的優勢與劣勢有客觀的認識;
進行SWOT分析的時候必須區分公司的現狀與前景;
進行SWOT分析的時候必須考慮全面;
進行SWOT分析的時候必須與競爭對手進行比較,如優於或劣於你的競爭對手;
保持SWOT分析法的簡潔化,避免複雜化與過度分析;
SWOT分析法因人而異;
一旦使用SWOT分析法決定了關鍵問題,也就確定是市場營銷的目標。SWOT分析法可與PEST analysis和Porter’s Five-Forces analysis等工具一起使用。市場營銷課程的學生之所以熱衷於SWOT分析法是因為它的易學性與易用性。運用SWOT分析法的時候,要將不用的要素列入相關的表格當中去,很容易操作。
與很多其他的戰略模型一樣,SWOT模型已由麥肯錫提出很久了,帶有時代的局限性。以前的企業可能比較關注成本、質量,現在的企業可能更強調組織流程。例如以前的電動打字機被印表機取代,該怎麼轉型?是應該做印表機還是其他與機電有關的產品?從SWOT分析來看,電動打字機廠商優勢在機電,但是發展印表機又顯得比較有機會。結果有的朝印表機發展,死得很慘;有的朝剃鬚刀生產發展很成功。這就要看,你要的是以機會為主的成長策略,還是要以能力為主的成長策略。SWOT沒有考慮到企業改變現狀的主動性,企業是可以通過尋找新的資源來創造企業所需要的優勢,從而達到過去無法達成的戰略目標。
在運用SWOT分析法的過程中,你或許會碰到一些問題,這就是它的適應性。因為有太多的場合可以運用SWOT分析法,所以它必須具有適應性。然而這也會導致反常現象的產生。下面我們就用亞馬遜(Amazon)的案例來看看如何實操SWOT分析!
案例:亞馬遜(Amazon)SWOT分析
1.優勢
品牌識別度:亞馬遜是網上銷售服務的代名詞,亞馬遜在經營過程中專注於提高客戶滿意度。
先驅優勢:亞馬遜無疑是線上零售行業的領頭羊。
成本結構:亞馬遜有效利用成本優勢,在稀薄的利潤上經營,並仍在交易中盈利。
業務發展:亞馬遜不斷提高自己的服務水平,提供多樣化服務。
2. 劣勢
3. 機會
4. 威脅
由於利潤率低導致的利潤損失
亞馬遜遭遇的專利侵權方面和其他方面的訴訟
電子商務行業入門壁壘的削弱
網絡安全問題
在了解優勢劣勢,明確機會和威脅之後,接下來需要做什麼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Amazon是如何抓住機遇,將自己從一個電商,成功轉型為一家全球領先的科技公司!當Amazon意識到零售業的局限時,及時對業務邊界進行了拓展。除了雲計算和智能語音,亞馬遜還接觸了物流、供貨商等第三方平臺,甚至投資了影視業,使其商業模式的觸點更多。2008年,貝佐斯意識到內容可以吸引和延長用戶在平臺的停留時間,便開始在亞馬遜旗下的主流媒體視頻平臺Prime Instant Video上開始提供原創內容,並作為Prime會員服務的一部分權益。亞馬遜的生態可以被描繪成一個旋轉的飛輪,這個飛輪以Prime會員體系為核心,不斷有新的權益被添加到裡面,逐漸打造成一個無所不包的龐大生態。在不斷吸引新用戶的同時,促進了亞馬遜的電商與其他新業務的發展,並如此循環下去。
SWOT分析28個問題清單看到這裡,你會想好了好了,我該如何得到自己的SWOT呢?不用擔心,下面的28個問題可以讓你收窄思考範圍,得到自己的SWOT。
優勢:
我們公司擅長哪方面?
什麼地方我們比競爭對手做的好?
有哪些獨特的資源是我們公司獨佔的?
客戶認為我們公司的優勢是什麼?
我們公司的產品獨特賣點是什麼?
我們公司的員工有哪些優勢?
劣勢:
公司哪方面做得不夠好?
競爭對手哪方面比我們做的好?
我們的客戶通常會抱怨什麼?
我們的團隊欠缺哪些能力?
什麼東西在拖我們的後腿?
我們欠缺哪些資源?
什麼因素讓客戶不選擇我們?
機會:
行業中有哪些潛在的標準在發生變化?
目前的經濟形勢會給我們帶來積極影響嗎?
有哪些已有機會是我們沒有去實踐的?
哪些機會正在變得成熟,以去嘗試?
有機會可以幫助我們獲取有用的資源?
我們的成本在下降嗎?
威脅:
我們現在的競爭對手是誰?
我們競爭對手正在做什麼?
哪些新的競爭對手加入會威脅我們公司?
這是一個夕陽行業嗎?
行業正在發生哪些不利於我們的改變?
我們的成本在增加嗎?
我們的供應商靠譜嗎?
有哪些新興技術正在替代我們產品?
我們有現金流的問題嗎?
通過SWOT定期分析,可以幫助公司、個人甚至項目分析內部優劣勢和外部因素,根據這些信息的釐清,你可以專注於提升自己的長處,改善弱點,降低威脅的風險,並利用各種機會獲得最大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