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科技網】
本報上期刊發用穀殼做的餐具見報後,有廠家報料,玉米、竹子、桔梗等植物纖維,統統都可以「入碗」。
竹纖維做餐具
在晉江力達機械有限公司的車間裡,工業機器人的機械臂正不厭其煩地重複著它的日常工作:抓取原料桶中的白色粉末,放到熱塑加工機中,把壓塑好還冒著熱氣的盤子取出碼放好,在自動拋光線上拋光,不過幾分鐘的工夫,一個個規格一致、光滑整潔的「塑料」盤子就製作完成了。
「但今天你看到的這些餐具可不是傳統的密胺塑料製品,而是以竹纖維為主要原料的『竹塑餐具』。」力達機械董事長吳育旗介紹,這種竹塑餐具是由臺灣的一家企業開發的環保新品,目前正委託力達機械開發相關的自動化生產設備。
竹塑餐具是指以竹纖維為材料,通過使用溫度壓力的塑型工藝,壓制而成的新型可降解、用料環保的餐廚具。「這是一種環境友好型材料。」佳旺公司負責人王正雄介紹,竹子具有抗菌功能,栽種過程不施肥料與農藥,加上育成期間短,是最環保的材料之一,可大幅降低對環境生態的破壞。王正雄成功研發了竹纖維重組科技,將其應用於餐廚具領域,產品具有無毒、無味、耐高溫、自然降解性強、可回收利用、不汙染環境等特點。
「竹塑餐具的成本並不高,像這樣一雙筷子,售價不到0.5元,即使只是作為一次性餐具,消費者也消費得起。」除了竹塑筷子,王正雄研發的竹塑餐具幾乎覆蓋當前能看到的所有餐具品種。從原本只能製作成簡單的託盤類器型,且顏色單一的第一代產品,到現在色彩繽紛、形態各異的新型餐具,竹塑餐具已成功打入歐美主流的環保餐廚具市場。
玉米餐具也能裝熱飲
除了竹塑餐具外,玉米也成為餐具生產的主要原料。
被稱為玉米塑料的聚乳酸樹脂,是由天然玉米經過生物技術和化學化工合成方法得到的。由於被廢棄後,玉米塑料可被微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又可合成塑料,聚乳酸樹脂被公認為21世紀綠色環保、可持續發展的新型生態材料。
目前國際上很多連鎖便利商店、大型快餐店的冷飲杯,都是用這種玉米塑料製成。不過普通的玉米餐具由於耐熱度不高,只有58度,限制了其應用範圍。經過佳旺環保的改良,目前其研發的玉米餐具已經可以耐熱80度以上,可應用於大多數的日常餐飲。
環保成餐具市場主流
「以前我們的客戶絕大多數都是密胺餐具生產廠商,但近年來,密胺餐具市場大幅萎縮,我們也開始轉型開拓環保餐具市場。」力達機械董事長吳育旗告訴記者,在經濟條件較差的年代,密胺餐具因其耐摔、外觀精緻如瓷等優勢獲得了大量消費者的青睞。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環保意識也逐步增強,以三聚氰胺和甲醛為主要原材料的密胺餐具漸漸失寵。「雖然嚴格按照國家標準製造的密胺餐具對人體不會產生毒害,但很多消費者一看到原料表,就直接在心裡打了退堂鼓。」
密胺餐具日漸式微,綠色環保餐具卻逐步抬頭,售價三四百元的穀殼砧板在網上大受追捧,一個竹纖維、玉米杯子售價也可以達到三四十元,特別是在嬰幼兒餐具領域,環保餐具更是已佔據半壁江山。
而植物纖維環保餐具的生產,為我國一些傳統作物的增值加工提供了一條極佳的道路。
以玉米為例,我國是玉米生產大國,僅在2006~2007年,全國玉米產量達1.4億噸。然而,玉米消費的70%左右以飼料為主,其較低的附加值不僅增加了玉米的庫存壓力,也使我國在國際玉米高值化產品上缺乏應有的競爭力。為此,利用先進的生物技術生產出綠色塑料,進而延長玉米產業鏈,推進綠色環保事業及社會可持續發展,進一步提升我國玉米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已成為國家的重大戰略需求。
□本報記者 李彩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