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份,我們這裡的百年礦坑賽車場,舉行了一次全國規模的汽車賽車漂移大賽。我的一位朋友是周末報記者,他去採訪這次賽事。這位記者的採訪方式很特別,他找到組委會,幾乎是磨破了嘴皮子,弄了一個裁判的差事。為了幹好這份差事,他請教了很多有經驗的裁判,又查閱了很多資料,又跟一些賽車手交流。
他的裁判工作很簡單,就是穿著工作人員的紅馬甲,坐在一把椅子上,手裡拿著一把小旗,當有賽車通過他眼前的賽道時,他就揮動小旗,示意賽車手往規定的車道上開。一連幹了好幾天,從預賽到決賽,經歷了全部賽程。別人都以為他是裁判,其實他是記者。他在工作閒暇就用手機拍攝現場實況,然後發朋友圈。那幾天我們都一直看他的手機直播。結束後,他寫了一篇新聞稿,整個稿件就是他親身經歷的記述。他的稿子火了,他也火了。
事後,我們相聚時談論起他的這次採訪。他深有感觸地說,這是一次最成功的採訪。他還講述了前幾年,為了寫一篇火化工的一天生活,他在火葬場當了一天火化工。作家最需要的就是生活體驗,從自己的體驗中找到最直接的、最好的素材。
我們中學生應該在周六、周日,在節假日裡多參加社會活動,比如各種公益活動等。然後把自己親身經歷的事情寫下來,哪怕就是最簡單的記錄下來,也是一篇好作文。這樣的作文直接來自於生活實踐,來自於你的耳聞目睹,並且是你親身經歷的事,是你親手做的事。老百姓有一句話,說說不如看看,看看不如摸摸,摸摸不如做做。
現在的中學生除了課堂以外,就是補習班,上下學都是父母開車接送,應試教育剝奪了他們參與生活實踐的時間。回到家後,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啥家務都不用做。如果當年俄國偉大作家高爾基也是在這樣的生活中成長,他絕對寫不出《我的童年》《我的大學》《在人間》這樣不朽的作品。因此說,要想寫好作文,想練習寫作,社會實踐是不可缺少的。
我們常說溫室裡養不出參天大樹,可是我們現在給孩子們提供的生活空間,比溫室的條件還要好上幾倍。我們不僅給孩子溫室,還要裝上空調,甚至從家裡都學校的路上也是在轎車的空調裡享受著冬暖夏涼的小日子。孩子自己無法擺脫這樣的生活,家長又不覺醒。這樣的環境不僅把孩子與社會隔離開來,也是孩子逐漸地養成了只會享福不能吃苦的習慣和思維定勢。因此說,當前孩子的作文寫不好,寫出的東西總是顯得虛假,總是千篇一律,其原因當然是缺少社會實踐的鍛鍊。他們寫出的作文是無根之草,無本之源,多數是空中樓閣,雲中的神馬。
希望我們的中學生經常走出去,希望家長給他們機會,希望學校給他們創造社會實踐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