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科技網】
香港的維多利亞港,水域遼闊,景色瑰麗,這裡見證了整座城市的百年風雲變幻,繁榮興旺。世界上規模的文化項目之一——西九文化區,就像金字塔的光輝。西九文化區堪稱是香港文化藝術發展的新裡程碑,讓維港的傳奇邁向一個新高度。
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
如果說西九文化區是東方之珠的新皇冠,那麼面世約一年的戲曲中心,無疑是皇冠上第一顆閃閃發光的鑽石。戲曲中心作為西九文化區主要表演藝術場地,於2019年1月開幕,致力保存、推廣及發展戲曲,包括粵劇及其他中國傳統劇種。它面向更多來自區內及世界各地的觀眾,推廣傳統中國表演藝術。在2019 年,戲曲中心獲《時代》雜誌選為「全球百大地方」之一。
東西方文化和諧碰撞
自由空間外貌 (圖片由西九文化區管理局提供)
從高空俯瞰西九文化區,恰好能看到呈現傳統彩燈形狀的戲曲中心和一座黑盒子外形的建築,剛好東西對稱地屹立在西九文化區。這座「黑盒子」是於2019年6月啟用的「自由空間」,是西九文化區第二個對外開放的表演藝術場地,承擔著推廣當代舞蹈、話劇音樂,風格是當代先鋒。這一巧思正是體現香港作為中西文化交融碰撞之地,傳統與現代並存的城市特色。
這樣的東西文化碰撞在戲曲中心的設計上體現得更為明顯。戲曲中心大門設計成一個舞臺帷幕,走進大門就猶如巨幕拉開,戲如人生,人生如戲,粉墨登場。
戲曲中心入口
西九文化區管理局署理表演藝術行政總監及表演藝術總監方美昂表示,戲曲中心的整個建築都非常當代,但也融入了很多傳統符號,尤其戲曲有很多語言性動作,這些都被融入到戲曲中心的設計中。
戲曲中心的外形源於中國的傳統彩燈的設計概念,將整個設計與自然及城市景觀融合,表現傳統文化中「氣」的流轉。中庭設有一座別致的古典風格建築,靈感來至中國古代的古戲臺,當時專門邀請廣西侗族傳統木工師傅參與完成。在這裡,古典與現代相互結合、相互輝映,完美展現了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的設計觀念。從外牆燈箱到中庭掛幕,都可見一系列獨樹一格的風景壁幔,這些設計取自傳統戲曲的八個場景,即古塔、山水、小橋、庭院、天宮、軍營、山林及城樓,每景皆可呼應不少經典劇目。
戲曲中心中庭
促進交流鼓勵創新
戲曲中心是西九文化區面世的第一個場館,在方美昂看來,西九文化區作為世界其中一個的文化藝術區域,戲曲中心「打頭陣」非常合適。在十九、二十世紀,世界上古老的演出中心都是歌劇院,如果說21世紀是屬於亞洲的世紀,那麼亞洲演出中心就應該是西九文化區的戲曲中心。
西九文化區管理局署理表演藝術行政總監及表演藝術總監方美昂
方美昂指出,戲曲中心在傳播戲曲過程中,採用「兩條腿走路」的形式,一是保留最的傳統作品;二是創造未來。她說,「表演藝術和跟視覺藝術不一樣。視覺藝術可以放在博物館保留,但是表演藝術必須繼續創作,它活在當下。所以如果我們要保留戲曲這門藝術,就一定要創造新的作品,創造新的未來,培養新的觀眾,培養新的藝術家,這也是戲曲中心的使命。」
位於戲曲中心的是殿堂級表演場地——大劇院。大劇院可容納超過1,000個座位,建築設計線條流暢,處處體現中國傳統文化中「氣」的特質。在這裡,來自中國各地及東南亞地區的戲曲藝術家及戲團,定期上演傳統及創新戲曲表演。2019年適逢粵劇申遺十周年,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與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共同舉辦"粵劇申遺十典暨中華藝文節2019",以增進公眾對粵劇的認識和興趣。當代粵劇薪火相傳,戲曲中心也挑選極富南派藝術精萃、武場連連的兩套精彩劇目 ——《武松》及《枇杷山上英雄血》進行展演。粵劇老倌偕同香港粵劇青年演員共臺,讓廣大戲迷可以一睹兩代粵劇人的風採和功架。
戲曲中心大劇院
為了拓展觀眾及傳承戲曲,戲曲中心特別設立學習樓層。此樓層有8個大小不一的排演室,其中兩個大排演室的樓底高達8米,適合小型演出,的排演室面積更與大劇院舞臺相若。演講廳約有108個座位,場地設計讓講者與觀眾更易於互動,以供放映會、座談會或文化交流活動使用。這裡定期舉辦各類型戲曲及文化藝術知識普及活動,如「西九101」講座系列、電影放映等。戲曲中心於2017年首辦"小劇場戲曲展演",為具實驗性戲曲作品提供交流演出平臺,廣邀不同地域的藝術家交流心得,共同探索戲曲發展新路向。2019年戲曲中心再度為觀眾帶來別具特色的戲曲作品,將中西不同戲劇元素融入戲曲藝術,突破框架,擴闊眼界,包括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首部委約作品粵劇《霸王別姬》(新編)。
小劇場粵劇《霸王別姬》(新編)(圖片由西九文化區管理局提供)
融合藝術和生活推廣文化
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開幕至今,觀眾遊人絡繹不絕。有戲迷專程來大劇院欣賞殿堂級戲曲作品,或到茶館劇場邊品茶,邊看戲,感受粵劇文化;也有旅客被戲曲中心既傳統又摩登建築特色所吸引,參加導賞團,再到中庭打卡留倩影,輕輕鬆鬆感受中國戲曲的藝術氛圍。
戲曲中心-茶館劇場
戲曲中心一樓茶館劇場,配備了中式家具,營造精緻典雅的氣氛。融會茶館品茶賞戲的傳統,茶館劇場的舞臺形式和桌椅可靈活設置或變動,方便演出者與觀眾拉近距離。為了培養新生代戲曲人才,保存、推廣及發展戲曲藝術,戲曲中心招募了一批青年戲曲演員及樂師,並在藝術策劃及導演羅家英博士、排練指導鄭詠梅女士的悉心教導下,以「茶館新星劇團」的姿態亮相茶館劇場,為觀眾帶來演唱、折子戲及音樂演奏,開拓年輕及海外觀眾市場。
方美昂說,有人說傳統戲曲的觀眾年紀偏大,所以戲曲中心面對的挑戰就是培養年輕觀眾。茶館劇場就是直面挑戰的設計,一個90分鐘表演,專業司儀深入淺出解說。如果你從來沒接觸過任何戲曲,看到這個演出就會有一些靈感、一些驚喜。這裡還融入了茶館文化,在看演出時可以吃點心,也可以喝茶,這就是戲曲中心的起到傳播文化的作用。方美昂表示,這個時代我們需要更多的文化和藝術,能讓不同的人,不同的文化都彼此了解,相互信任和欣賞。這也是戲曲中心成立的「初心」。
在戲曲中心還有這樣一項服務——導賞團。為什麼粵劇演員不論任何時間打招呼總會互道早晨?究竟建築師施展了什麼魔法,讓大劇院樓座「山頂」的觀眾同樣坐擁廣闊視線?……這些問題跟著導賞團都可以找到答案。一小時的導賞團將帶遊客走戲曲中心主要設施,了解每個空間設計如何配合戲曲獨特的藝術需要。導賞員會配合多媒體素材,沿途講解戲曲及中國文化的有趣知識,從演員的唱念做打、四大行當、化妝服飾,到舞臺上的一桌兩椅,多方面發掘這傳統藝術的樂趣,尋找戲曲於日常生活中的蹤跡。
西九文化區
方美昂表示,推廣文化藝術是西九文化區最重要的任務。西九文化區的名字亦體現了這個使命。它名為文化區而不是藝術區,因為藝術跟生活日常融入在一起,就變成了文化。方美昂說:「我們致力將文化推廣給更多觀眾,因此我們有專門的團隊安排文化走進社區的活動,這些活動都是免費的。團隊成員走到不同的社區,提供欣賞藝術的活動,有的是公開課,有的是演講,有時候邀請不同的學校來戲曲中心或者自由空間觀看表演。讓大家再覺得藝術不是高高在上,是平易近人的,只要你願意可以從不同的渠道走進戲曲中心、走進西九文化區,走進藝術。」
方美昂說,西九文化區跟內地的交流非常多。戲曲中心跟內地不同的戲曲團隊有長期的合作,比如與上海戲劇藝術中心有一個五年的合作,包括邀請上海崑劇團,蘇州的評彈團來戲曲中心演出。而在自由空間,西九文化區已經跟不同的舞蹈中心、舞蹈演出團體和藝術家有交流,包括藝術家交流演出,未來還將有機會合作製作的新的作品。除了與上海戲曲中心的合作外,西九文化區管理局於2018年分別與上海西岸(徐匯濱江綜合開發建設管理委員會)、上海文廣演藝(集團)有限公司和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籤訂合作協議。
自由爵士音樂節(圖片由西九文化區管理局提供)
在新的一年,方美昂表示,西九文化區有很多新的計劃。儘管2019年戲曲中心才運營了一年,自由空間也才開半年,但兩個場地舉行的活動已經很豐富多彩,好像戲曲中心舉辦的茶館劇場﹑小劇場戲曲展演等。自由空間還舉辦了自由爵士音樂節,邀請了亞洲和美國、英國等國家的世界爵士音樂家來到自由空間,進行室內和戶外表演,並與香港當代藝術家交流。未來,西九文化區會有更多包括香港、整個亞洲以及全世界的交流和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