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線規則:
1:曲線初認識:橫軸代表輸入色階,縱軸代表輸出色階;每種顏色的色階共分為256色(0-255),黑色為0;白色為255;灰色中間調為128.陰影0-127;中間調128;高光129-255.
2、三種最為特殊的曲線:黑、白、灰色,
黑色:無論輸入值為多少,輸出值為0,圖像為黑色0
白色:無論輸入值為多少,輸出值為255,圖像為白色255
灰色:無論輸入值為多少,輸出值為128,圖像為灰色128
3、上下移動曲線,圖像色調變亮或者變暗。向上移動曲線,此時輸入值小於輸出值,圖像變亮;反之則變暗。
4、正S或反S增加或減少對比度。
正S:輸出值大於輸入值,亮度增加,黑的變白,白的更白。
輸出值小於輸入值,亮度減少,黑的更黑,白的變黑
(增加圖像的對比度)
反S:相反,輸出值小於輸入值,亮度減少,白的變灰
輸出值小於輸入值,亮度減少, 黑色變灰
(減低圖像的對比度)
5、高光變暗和陰影變亮:
高光缺失變暗:曲線頂部控制點向下移動,即使輸入值為255,輸出值小於或等於192值高光變暗
陰影變亮:曲線底部控制點向上移動,導致即使輸入值為0,輸出值大於或等於64值,陰影變亮。
6、陰影溢出和高光溢出
高光溢出:頂部控制點往左移動,可以將當前灰色映射為白色,高光細節丟失,此時輸入值只要大於192,輸出值均為255白色
陰影溢出:丟控制點往右移動,可以將當前灰色映射為黑色,陰影細節丟失,此時輸入值只要低於64,輸出值均為0黑色。
7、增大和減小色調反差
增大色調反差:頂部控制點向左底部控制點向右,使陰影變黑和高光變白,增大色調對比,中間調區域變窄,細節缺色。
減小色調反差:頂部控制點向下底部控制點向上,使陰影變灰和高光變灰,減小色調對比,色調黑變暗白變會,圖像趨於灰暗。
8、反相,等同於CTRL+I(注意不是反向CTRL+SHIFT+I,這是選擇反方向)或圖像——調整——反相,顏色相對。
9;曲線進階:
一、 提亮壓暗曲線
一般提亮圖片都是用如下的曲線,把錨點放在中間調附近往上提。這樣照片主要是中間調的亮度大幅提高。高光區域亮度提高較少,防止了過曝。陰影黑色區域提升也不多,較好的維持了圖像的對比反差程度。
同樣的,我們要壓暗一張圖片,也是用描點下拉圖片的中間調。保護陰影區域不欠曝,讓高光白色區域維持住對比度。
二、黑白場曲線
我們把照片上最暗的點叫做黑場,最亮的點叫做白場,黑白場的差值決定了一張照片的反差程度。通過橫移和豎移曲線的左右兩端,就可以加大和減小照片的黑白場差值
黑白場差值大的圖片一般層次豐富,鮮豔銳利。但是照片的黑白場差值並不是越高越好。一個很大的誤區就是照片的黑場一定要是0,白場必須為255。實則不然,比如這張照片,照片的黑場是0,照片中有許多深黑區域,顯得反差比較大,可能並不是我們想要的效果。
三、對比度曲線
對比度曲線,其實就是攝影裡幾乎人人皆知的S型曲線和反S型曲線了。
增強對比度曲線(S型曲線),其實就是在高光處建立錨點並提高,在陰影處建立錨點並降低,拉出一個像英語字母S一樣的曲線。S曲線主要是提高了原來照片中高光部分的亮度,降低了陰影部分的亮度,讓照片的影調更加偏向硬調。因此S曲線在保護黑白色與中間調細節的前提下,有效的提高了照片的對比度,幾乎成為了大部分照片必用的一步。
如果我們降低高光錨點,提高陰影錨點,形成一個反S的形狀。就是降低對比度曲線了。
四:局部調整
通過提亮壓暗曲線,黑白場曲線,對比度曲線三種基本形態,以及對他們的局部應用,就可以快速的調整一張照片的影調了。接下來談談如何把這幾種基本曲線組合起來,調出複雜的影調效果。
同樣的,三種基本曲線雖然看起來都很簡單,但當我們把這些基本形態結合起來的時候,卻可以創作出豐富多樣的複雜效果。
五、暗調效果曲線
這張暗調照片的最後曲線=全局壓暗曲線+暗部提亮曲線+暗部增加對比度曲線+亮部提亮曲線。看起來很複雜,其實只要理解了原理非常簡單,三種基本曲線的一步步的疊加應用而已。
六、膠片效果曲線
下圖是一張泰國美功鐵路市場的照片,如果我們想讓它更有膠片味兒。應該怎麼調整呢?
這裡的膠片曲線=提高黑場曲線+增強對比度曲線。我們並不需要記憶這個公式,因為有的膠片效果反而是需要減少對比度的。只要理解了三種基本的曲線形態,各種各樣的效果我們都是可以組合出來的。
七、壓黑漂白效果曲線
在亮部建立錨點,用提亮曲線提高高光和中間調,營造硬朗的反差效果。這種擴大純黑並提亮亮部的效果就稱為壓黑(Crushed Black)效果。
漂白曲線的前兩部跟壓黑曲線一樣,先是把暗部變成純黑,同時提亮照片。 漂白效果會進一步讓高光也溢出成白色,雖然丟掉細節,但是照片會更有明快動感的氣氛。在曲線中可以通過左移白場錨點實現這個效果。最後我們把黑場的點再上移一段距離,可以理解成剛剛壓縮成純黑的暗部,提亮成了同一種深灰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