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縣,隸屬廣東省河源市,紫金縣位於廣東省東中部,河源市東南部、東江中遊東岸。東接五華縣,西與博羅縣隔東江相望,西南與惠州市惠城區相接,南與惠東縣相鄰,東南與陸河、海豐縣毗鄰,西北與河源市源城區相鄰,北界河源市東源縣。地理坐標:東經114°40′~115°30′,北緯23°10′~23°45′。全縣境域東西長88.6公裡、南北寬64公裡,總面積3635.13平方公裡。轄18個鎮(含江東新區古竹鎮、臨江鎮), 縣政府駐紫城鎮,總人口85萬。
紫金縣境,在新石器時代已有人類聚居。秦漢後,中原漢族漸次南遷,與當地少數民族融合。宋至明代成為漢族之一的客家人聚居地。明隆慶三年(1569年)置永安縣,民國三年(1914年),因與福建省延平府的永安縣同名而改為紫金(因縣城有紫金山而得名),相沿至今。紫金縣內有省道惠水公路、河汕線紫河段、河汕線紫海段、華中線等公路縣道有中埔、合寶、九烏等公路。紫金縣有御臨門溫泉度假村、孫中山先祖入粵祖籍地、南母寺、紫金觀等旅遊景點。
縣域經濟
據河源市2019年12月份統計月報顯示,紫金縣2019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45.84億元,實際比上年增長4.1%;紫金縣(不含臨江古竹)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5.74億元,實際比上年增長5.0%。
遺址
新石器時代遺址
黃牛挨磨遺址:位於紫城鎮黃牛挨磨山,1956年7月由廣東省文物調查隊發現。經試掘出土有石磷、石斧、石破和大量陶片。1985年又出土弦紋、水波紋陶盅,夾砂粗陶和曲折紋、方格紋、長方格紋等幾何印紋陶片。經鑑定為新石器時代遺物。文物點有黃牛挨磨、大窩地頂、木窩地頂、李樹窩和夏排等處,面積17000平方米。
在光頂遺址:位於紫城鎮教場村。遺址由白墳頂、在光頂、教場頂3個相連的小山丘組成,面積4000平方米。1956年,由廣東省文物調查隊發現。1982年,本縣文物普查隊採集石器有磨光磷、斧和陶器等。
古城遺址
永安城遺址:位於紫城鎮紫金山南麓。建於明隆慶四年(1570年),依山而築,周長649丈,高1丈9尺5寸。有城門4個,縣署、學宮均在城內。清嘉慶九年(1804年)重修。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拆城牆鋪街道,今僅剩西北部不足100米的一段殘垣和城內的古老街道。城基即今環城路和西門路。
非物質文化遺產
紫金花朝戲
花朝戲,是紫金山區土生土長的地方民間戲曲。起源於明清宗教色彩濃厚的「神朝」祭祀儀式用客家語演唱,流行於廣東省東部及東北部客家地區。
提線木偶戲
木偶戲主要有提線木偶戲和手擎木偶戲二種。提線木偶戲最早傳入永安(紫金)是在清光緒十年(1885年),至今已有130多年歷史。
春牛舞
舞春牛舊時為官方舉辦的春耕春播儀式,縣衙舉辦這個活動,寓意是春耕即開始。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民俗活動演化為春牛舞,每當豐收年景,村民們便與牛共舞,與牛同樂期望開春又有好收成。
風景名勝
御臨門溫泉度假村
御臨門溫泉度假村位於紫金縣城以南40公裡的九和鎮幸福村、熱水村,距九和鎮11公裡。在熱水至幸福村近1公裡長的河岸,有湯湖7個,每天噴湧量數千噸,可供1500人同時洗浴。據省703地質隊1987年實測,溫泉水溫86℃,水色清瑩,有硫黃味;水質經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測試中心化驗,屬重碳酸矽鈉型,並富含偏矽酸、游離二氧化碳、氡、鋰、鍶、碘化物、硫化物等多種物質,有治療心血管病、肥胖症、皮膚病等多種疾病功效。
孫中山先祖入粵祖籍地
孫中山先祖入粵祖籍地位於紫金縣中壩鎮發昌村孫屋排,孫中山先祖入粵一世祖屋立放有孫穗芳博士捐獻的24K金箔孫中山半身銅像。
南母寺
南母寺(廟祖石)位於紫金縣城以南42公裡的瓦溪鎮洪田(椒坑)村,地處崇山峻岭之中,南母寺建在海拔800米高處的一塊巨大花崗巖石上。始建於宋淳熙五年(1178年),距今有800多年歷史。
紫金觀
紫金觀原名天后宮、娘娘廟,原址在紫金縣城老城區新紫路與建國路交匯處(現縣城好萬家電器城)西側。建於明朝末,迄今400餘年。100多年前,紫金縣城儒林街人劉開先(法名勝侍郎)與藍開濤(法名雄侍郎)先後到羅浮山黃龍觀拜丘傳秀老道長(外號「廣東吉靈鬼」)為師修道,學成後與師父同到香港等地區和新加坡、澳大利亞等國家設壇開館授徒。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師徒同回紫金縣城主持天后宮。1992年天后宮遷建於紫城鎮安良片中山公園西側,改名為紫金觀。
縣城榮譽
2019年3月,紫金縣被列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