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朋朋丨反思白話文運動和文字改革運動(上)

2021-02-19 凝聽

「語言一時傳,文章千古在」

摘要

中國的白話文運動和文字改革運動是錯誤的,從學術層面反思,這兩大運動的理論基礎都是西方現代語言學,而西方現代語言學並不是一門「普遍、通用」的學說,當年我們在失去文化和文字自信時,用從西方引進的現代語言學取代了中國傳統的文字學,這給中國的文字和文化教育事業造成了極大危害。因此,今天我們應在反思西方現代語言學的基礎上,重建中國文字學。

【關鍵詞】反思 西方語言學 重建中國文字學

文明特別是思想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丟掉了思想文化這個靈魂,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是立不起來的。那文明特別是思想文化是如何傳承和延續的呢?是靠語言嗎?不是,而是靠文字。因為語言一時傳,文章千古在。文字是記載和傳承文化的最重要的載體,沒有漢字著成的漢文典籍,中國文化是不可能傳承和延續至今的。講多種方言的中國人的思想也不是靠語言統一的,也是靠文字,靠書同文,漢字不僅古今相通,而且八方共識。也就是說,傳承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是靠用漢字寫的古文,而中國大陸長期不教經典古文了,而且還改變了大量漢字字形。之所以發生了這種變化與近代中國的兩大運動有關,一是五四白話文運動,二是文字改革運動,而發生這兩大運動,本人認為,除了有文化自卑的原因,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引進了西方語言學。今年是五四愛國運動一百周年。本人認為愛國沒錯,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和民主法治也是對的,但廢除古文,全盤否定中國的傳統文化,進行文字改革是不對的。為了傳承中國文化,為了在漢字教育上撥亂反正,今天我認為有必要對這兩大運動,尤其要對引進的西方語言學進行反思。

一、反思白話文運動

清末中國被西方列強入侵瓜分是因清政府腐敗無能,採取閉關鎖國的政策導致的,但上個世紀初不少中國知識分子卻錯誤地認為是因為中國文化落後造成的。他們對中國的傳統文化喪失自信,產生嚴重自卑,於是提出打倒孔家店。因為中國傳統文化是靠學經典古文傳承的,所以他們掀起了一場以尊「白話」廢「文言」為宗旨的白話文運動。令白話文運動的發起人胡適沒有想到的是白話文運動很快取得了成功,因為學過古文的文人都會寫白話文。白話文取代文言文的原因,除了文化自卑以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清末西學東漸後中國引進了西方語言學。西方語言學認為「文字是記錄語言的書寫符號」,認為古文是古代漢語,現代白話文是現代漢語。古文既然是古人說的話,古人已經死了,那古文也就死了,因此,應廢除古文,要「我筆寫我口」,怎麼說話就怎麼寫文章,像西方一樣使用「言文一致」的白話文或叫語體文。現在的「語文」課就是葉聖陶根據西方語言學的文字觀命名的。他認為「口說為語,書面為文」,而且他還強調「語體文的最高境界就是文章和說話一樣。」因此,根據西方語言學的文字觀,長期以來,我們小學的語文教學主要是教白話文。

今天我們要反思的是西方語言學的文字觀對嗎?「文字是記錄語言的書寫符號」嗎?古文是古代漢語嗎?

本人認為西方語言學的文字觀是不對的,語言有音和義,文字記錄了語言的義,而沒有記錄語言的音,因為錄音機能記錄有聲的語言,而文字不是錄音機,記錄不了有聲語言,是把語音轉化成了字形。文字的本質是字形,文字是書寫文章的視覺符號,認為「文字是記錄語言的書寫符號」就把文章當作語言了,而文章不是語言,漢文不是漢語,古文不是古代漢語,因為語言一時傳,文章千古在,二者功能是不同的。見下圖:

中國音韻學告訴我們:「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轉移」,也就是說,同一個漢字,先秦有先秦的讀音,唐宋有唐宋的讀音,今天有今天的讀音,今天我們是用現代漢語普通話的語音朗讀「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我們學古文不是學古人說話,而是獲得讀寫文言文的能力。可能有人會說,傳播新思想、新觀念,學習現代科學技術,能用文言文嗎?其實,學習古文和使用白話文並不矛盾。曹雪芹、魯迅上學時都是只學古文,但都成了白話文大師。這就是為什麼五四時凡是讀書人都會寫白話文的道理。宣傳變法維新的梁啓超4歲識字,8歲能文,12歲中秀才,17歲中舉人,當年像他那樣年紀就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人大有人在,如陳獨秀、胡適、毛澤東等都是文言、白話俱佳。文言文和白話文是漢文的兩種不同的文體。白話文自古有之,是中國人為了傳播新思想、新觀念,為學習新知識和新技能而創造的,中國自古就是文言和白話並存,相安無事。因此,當年白話文運動提出廢除文言文是不對的,而當年林紓(林琴南)提出《論古文之不宜廢》是對的,今天我們要給林紓翻案,可惜他在與胡適和錢玄同的論戰中卻說「吾識其理,乃不能道其所以然」。那我們就分析一下,為什麼只教古文,學生卻具有讀寫「文言」和「白話」兩種能力,一舉兩得,事半功倍呢?

因為古文和白話文都是用漢字寫的文章,用漢字寫的古文是先產生的,白話文是後產生的。先產生的古文是白話文的源頭,沒有古文的「以己之矛,克己之盾」 (《韓非子》),哪有現代白話文的「矛盾」一詞呢?「老師」的「師」就是「三人行必有吾師焉」的「師」,「朋友」的「朋」就是「有朋自遠方來」的「朋」 ,白話文中的大量成語都是來自古文,文言和白話不是截然分開的。因為構成白話文中的漢字是源於古文,所以教了古文也就教了白話文中的漢字,而且教師是教孩子用現代漢語的語音朗讀古文的,而孩子自然會說話,白話文讀出來和說話一致,會說話的孩子在古文中學了漢字後自然就能讀寫白話文,白話文可以無師自通,所以不用教。曹雪芹、魯迅之所以獲得如此高的文學成就不是靠學習白話文,而是靠學習經典古文和詩、詞、歌、賦。因此,只有教經典古文和詩、詞、歌、賦才能使學生快速獲得全面和高水平的漢文讀寫能力。小學教經典古文,是符合漢文教學規律的。美國著名漢學家衛三畏對中國傳統的漢文教育是這樣評價的: 

孔子的學說對中國人的心靈產生了深刻而久遠的影響,中國聖人的言論對其同胞的良好 響力之所以遠遠超過西方的聖人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究其原因是因中國的教育是把教少兒識字讀書與傳授孔子的思想合為一體的。

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之所以能傳承至今,就是因為經典古文的教學在歷史上一直沒有中斷。閱讀經典古文就能修身、養性,培養「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高尚情操,具有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就能從大量的漢文典籍中學到古人的思想和智慧,所以傳承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就要學習經典古文。但是由於文化自卑和引進了西方語言學,根據錯誤的文字觀,我們小學多年沒教經典古文了,傳承了幾千年的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出現了斷層。今天雖然人人都能上學讀書了,可以免費下載過去只有皇上才能看的《四庫全書》,但看不懂了,成了「文盲」,而且是文化盲。白話文運動雖然沒有焚書,但我們自廢武功了!難道今天我們不該對西方語言學的文字觀進行反思嗎?不該撥亂反正嗎?

二、反思文字改革運動

清末民初,中國文盲多,教育落後,當時不少人認為是由漢字難學造成的,於是從文化自卑發展到文字自卑,認為「漢字不滅,中國必亡」,於是他們不僅主張廢除文言文,還要廢除漢字,進行文字改革。白話文運動的發起人胡適認為「凡事有個進行的次序,我以為中國將來應有拼音的文字,但是文言中單音太多,絕不能變成拼音文字,所以必須先用白話文字代替文言的文字,然後把白話的文字變成拼音的文字。」因為廢「文言」崇「白話」符合西方語言學的文字理論,而許慎創立的中國文字學是為讀經服務的,所以取消讀經後,中國文字學式微,而西方語言學的地位上升。因為西方國家多是單一語言,而且言、文一致,所以為學西方,中國又出現了國語統一運動,於是國語運動和白話文運動合流。黎錦熙出版了根據西方語言學編寫的《新著國語文法》,進一步提高了西方語言學的學術地位。1926 年中國語言學的奠基人趙元任和黎錦熙率先推出了一個國語羅馬字拼音方案。

解放後,中國正式取消了文言文,社會科學院成立了語言研究所,各大學建立了語言學專業,用西方語言學取代了中國文字學,於是中國的文字改革正式提上議程。1954 年成立了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其核心成員都是中國著名語言學家。社科院語言所所長中國語言學家羅常培認為:「新的拼音文字方案必須在語音學的科學理論指導下進行設計,才會是科學的,完善的文字。」1958年中國語言學家根據普通話用拉丁字母設計出了取代漢字的《漢語拼音方案》,但使用拉丁字母文字一定要會說普通話,因語言不統一,暫不能用拉丁字母文字取代漢字,只能先簡化漢字,於是提出了文字改革的三項任務:推廣普通話、推行《漢語拼音方案》、簡化漢字。 

【下接《張朋朋丨反思白話文運動和文字改革運動(中)》】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凝聽華學】,查看詳細論文

【作者介紹】


張朋朋,曾用名:張鵬鵬。北京匯文中學畢業;1973 年在北京大學西語系學習法語;1975 年畢業於北京語言大學對外漢語專業;1985 年在山東大學中文系進修中國文字學和西方語言學;1986 年任中國赴幾內亞醫療隊翻譯;1988年赴法國留學,攻讀西方普通語言學博士。

1975年開始在北京語言大學任教,從事對外漢語教學工作。1989 年在巴黎第七大學任教;1990年在瑞士日內瓦大學任教。1991年回國繼續在北京語言大學任教。1997年在法國勒阿弗爾大學任教。2000年在法國巴黎東方語言學院任教。曾到瑞士蘇黎世大學、德國美因茲大學短期任教。曾受澳大利亞教育部邀請在墨爾本培訓漢語教師三個月,在香港中文大學培訓教師三個月。曾在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奧地利維也納大學中文系、比利時孔子學院、葡萄牙孔子學院、挪威孔子學院、泰國孔子學院、加拿大孔子學院、韓國孔子學院、印度尼西亞華文教育聯合會、菲律賓華文教育聯合會和臺北師大講學。 

曾任北京國際漢字研究會副會長、秘書長;北京市社科聯委員;美國中文教學研究學會榮譽顧問。

榮登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中國出版集團作者牆


出版教材:《漢語語言文字啟蒙》《現代千字文》《漢字書寫入門》《口語速成》《集中識字》《常用漢字部首》《部首三字經》等。

理論著述:《文字論》《怎麼教外國「普通話」和「中文」》等。

【相關閱讀】

喵咪爸丨顏回抒志

喵咪爸丨顏回食灰



相關焦點

  • 白話文運動:一次自下而上的語言規劃
    廣大知識分子在運動中積極提升白話文的聲望和地位,使白話文運動成為一次自下而上的語言規劃的成功典範。本體規劃指的是語言規劃的具體方面,包括拼寫法改革或文字改革、詞典的編纂、語法的說明、借詞的規定、術語的修訂及文字規範等等。這些拼音方案為解決漢字難學難認的問題進行了初步嘗試,在社會上引發廣泛關注,獲得很多上層人士的支持,如胡適就對這些試圖使「天下語言一律」的「先進的人」很讚賞。這一時期,以白話文為載體的書刊、讀本越來越多,社會各個階層均可接觸到。
  • 李春陽:白話文運動的影響(下)
    白話文運動的成就,主要表現在白話文的作品上。白話文能不能代替文言文,要看寫作實踐。五四時期,白話論文在表現新思想、批判舊思想上,發揮了巨大的威力。如李大釗、陳獨秀、魯迅、胡適、錢玄同、劉半農等人的論文,雖在語言上有不同的風格,但在說理上都有明白、清晰、準確、富有邏輯力量的特點。這就叫那種不宜說理的文言文相形見絀。
  • 中國的白話文運動
    這不是中國所獨有的問題,而是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遇到過的問題,語言不統一導致各地區的人之間無法交流,而現代化國家人口流動頻繁,因此就需要產生一個標準語,讓整個國家都說同一種口語,所以就產生了新文化運動和標準語運動,新文化運動和標準語運動是密不可分的,要想推行新文化就必須先讓大家識字,要想識字就得推行白話文,而推行白話文就得讓口語統一。
  • 論清華學校的白話文運動
    (河南省社會科學院 文學研究所,河南 鄭州 45002)摘 要:白話文運動是20世紀初中國發生的一場旨在以白話文取代文言文作為通用書面語的語言改革運動,也是新文化運動的濫觴。關鍵詞:清華學校;白話文運動;文言;白話白話文運動是20世紀初中國發生的一場旨在以白話文取代文言文作為通用書面語的語言改革運動,也是新文化運動的濫觴。
  • 重讀胡適:胡適先生與白話文運動(下)
    導語:前文介紹了胡適關於白話文運動的哲學前提以及胡適在白話文運動中的主張,本文繼續介紹胡適關於白話文的主張以及對其的評價。當然文學的內容和形式不是割裂的,它們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繫,改革文學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對文學內容的革新有著促進作用。
  • 白話文運動100年(下)
    在《文學改良芻議》發表的同年,蔡元培成立「國語研究會」,圍繞國語標準音問題引發大範圍探討,國語運動和白話文運動漸呈相輔相成之勢。至1920年,教育部訓令「國民學校一二年級,先改國文為語文體,以期收言文一致之效」,白話文至此確立了在教育制度上的地位。數年後,葉聖陶主編、豐子愷繪圖的白話語文教材《開明國語課本》問世,一時洛陽紙貴,供不應求。至今日又突然火起來,一版再版,影響深遠。
  • 廢除漢字 漢字拉丁化運動戛然而止 留給我們哪些反思和啟示?
    可是,如今的很多人卻不太了解,在中國近代史上曾有過那麼一段歷史,有過一場幾乎全社會的精英和知識分子都紛紛參與的,轟轟烈烈的運動,而這場持續了半個多世紀的運動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廢除漢字,將漢字拉丁化、拼音化。
  • 二十世紀初的新文化運動,胡適首次提出「白話文」的重要歷史意義
    有人可能覺得,白話文運動有什麼可談的,只不過把文言文換成了白話文而已,內容上沒有什麼改變。對文化而言,重要的是內容,而不是形式。我卻覺得,內容肯定無疑非常重要,這沒有什麼可說的,但是,形式同樣非常重要,切不可忽視白話文這一形式的重要意義。為什麼呢?
  • 「白話文運動」中的異體成語
    以黃遵憲、梁啓超等為代表的知識分子掀起了一場「我手寫我口」「言文合一」「崇白話廢文言」的白話文運動,白話報刊由初期的幾十種突增至370餘種。這些白話報刊不僅談論救亡圖存、變法革新,同時也在語言使用中推廣白話文、倡導語言變革。其中一個突出表現,是在成語使用上不斷「破舊立新」,產生了大量異體成語。
  • 2020文學復古運動,「我」在這裡等你!
    事實上,二十世紀初,在因日本侵略而引發的亡國之險爆發之前,文化上的衰微,尤其是漢字,作為漢民族文化的底線與憑依,其危機已然發端。遠在甲午戰爭戰敗之後,中國的知識分子就已經開始痛定思痛地自我反思與批判,到了五四運動,這種勇於自我批判的精神終於點燃了新文化運動的烽火,並最終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 持續半個多世紀的廢除漢字,漢字拉丁化運動戛然而止 應如何反思
    可是,如今的很多人卻不太了解,在中國近代史上曾有過那麼一段歷史,有過一場幾乎全社會的精英和知識分子都紛紛參與的,轟轟烈烈的運動,而這場持續了半個多世紀的運動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廢除漢字,將漢字拉丁化、拼音化。
  • 法律白話文運動:那些年我們看不懂的判決(上)|微思客
    答案恐已昭然若揭:判決書內容運用大量法律術語,而且用字遣詞曲折拗口,而即使看懂了,法院見解又屢屢不被民眾接受,使得言者諄諄,聽者藐藐,讓司法與人民越走越遠;蔡英文總統上任甫宣示進行的司法改革,文言文判決書便立即成為關注的焦點之一。
  • 湯奇學|新文化運動中的國語運動述評
    國語運動肇始於晚清,脫胎於其時的白話文運動。清末的國語運動主要在三個方面展開: 創造拼音文字, 使廣大下層不識字的民眾在較短時間裡就能看書識字,掌握簡單的新知識; 創辦白話報刊,動員民眾支持變革活動; 在初等教育和平民教育中嘗試使用白話教材。至武昌起義前夜,國語運動進入高潮。進入民國,國語運動一度不進反退。
  • 新文化運動中思想先驅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了深刻的反思,表明什麼
    新文化運動中的思想先驅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了深刻的反思.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尖銳地批評了傳統儒學的有關內容,但是他們並未全盤否定儒學.中國的文化、社會和歷史,是一個較之傳統儒家意義更為廣大的傳統.在對待這個大傳統的態度問題上,新文化運動沒有「全部摒棄」「徹底否定」的看法。
  • 訪談 | 王東傑:晚清民國的國語運動為什麼這麼曲折
    他們把自己那時候的期望一股腦都放在新文化運動上,希望藉助於白話文之力,把它們都實現了,有點畢其功於一役的意思。也就是說,他們所說的「白話文運動」,其實夾雜了其它的意義,所以他們對問題的描述和判斷,看上去會與實際情況出現一定的落差。
  • 白話文是轉基因文字,被植入了西方文化基因
    文言文是使用的古代語法,與語言不同步,白話文使用的則是現代語法,與語言同步。事實上,白話文與文言文的差異,還有文化內涵上的。白話文被內置了西方文化的因素、基因,是一種轉基因文字,而文言文則是基於純粹的中國傳統文化。明白這一點對準確理解中西方文化至關重要。要正確理解白話文中的西方文化內涵、西方文化基因,需要回顧一下白話文產生的歷史背景。
  • 解放前的漢語拼音運動、簡化字運動、國語運動
    在《新青年》的影響下,形成了一個深刻而廣泛的文化思想運動,即"五四"新文化運動。《新青年》追求的是政治上的根本改革,宣傳民主主義的新思 想、新道德、新文化,徹底地反對封建主義的舊思想、舊道德、舊文化。在文化上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在"文學革命"口號的影響 下,展開了漢字改革的討論,提出了"漢字革命"的口號。
  • 漢字拉丁化運動,漢字拼音化運動,漢字歷史上多次差點被廢除
    於是我國有部分知識分子就開始反思了,他們沒有從文化不如人、國力不如人中尋找原因,尋找之間的關係,而是一通亂打的質疑本民族的全部,他們認為文字、服飾、禮儀、風俗等全是中國比西方差的原因,因此進行了大範圍的改革。漢字是歷史文化的載體,當然也沒有逃脫這波改革的浪潮,當年不少激進的人都主張用拼音來替代漢字。
  • 王東傑 | 從國語運動角度,如何理解近代中國的轉型?
    稍後,一位左翼文化人亦說,語言文字改革有四項目標:「文字方面」是「漢字的簡易化(漢字改良運動)和中國文字的拼音化(中國拼音文字運動)」,「語言方面」是「筆頭語的口頭化(白話文運動和大眾語運動)和口頭語的共通化(國語運動和民族共通語運動)」。
  • 《新文化運動》的回顧與反思
    課堂上,我對學生講,每節課的開頭是背景、原因,中間部分是內容、經過,最後結果、意義。在上八年級歷史上冊《新文化運動》課時,我對學生說,中國近代化的探索:從學習西方技術的洋務運動,到學習西方制度的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都以失敗而告終,西方的制度救不了中國,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走不通。先進的知識分子沒有停止他們的腳步,經過痛苦的反思認識到要提高國人國民性的重要,開始學習西方的思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