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家庭糾紛焦頭爛額的張靚穎終於又光彩照人起來了——她發布了一個極為耀眼的英文新單《Dust My Shoulders Off》MV。在這個大片特效滿天飛創意枯竭乏陳可善的年代,張靚穎這個MV簡直是一股清流,達成了「娛樂+藝術」的跨界成就。她不僅穿越進了名畫,而且還對名畫原本的立意進行了「破壞」,讓這些作品顯得愈加生動起來。
在MV中,張靚穎穿越於11幅名畫作品之間,將其串聯成令人目不暇接的故事,怪誕而有趣。這11幅作品都是什麼呢?有的很好認,比如掉了一隻耳朵的梵谷和緊張到變形的吶喊,不過更多的是覺得眼熟但就是叫不上名字的大師作品。下面,我們就來挨個看看,張靚穎究竟穿越了哪些作品~
《夜鷹》愛德華•霍普
1942年《夜鷹》,現藏芝加哥藝術博物館
該作品繪製於1942年,正值二戰中,而震驚美國的珍珠港事件正發生於前一年。二戰戰場原本遠離美國本土,珍珠港事件卻讓美國人真正的體會了戰爭的近在咫尺。在此時期被創作出的《夜鷹》,畫面上畫的卻並不是美國人的焦慮和擔憂,而是咖啡館中倦怠安逸的片段。作為垃圾桶畫派的愛德華•霍普,正試圖用表面安逸的美國風物場景來襯託隱喻隱藏於美國人心底的恐懼和迷茫。圖中穿紅衣的女子,正是張靚穎第一次進入名畫時的造型,只不過她不但沒有參與其中,反而用她闖入者的身份打破了畫面的沉寂,用莫名其妙的突入感衝破了原本人物的壓抑。
《自畫像》梵谷
梵谷的自畫像被很自然的掛在原本看不到的咖啡館牆壁上了。鏡頭轉換,牆上掛著的梵谷的自畫像被咬掉了耳朵(如果你能看出是誰咬掉了梵谷的耳朵,那你就暴露年齡了)——雖然這與原本的梵谷自殘大相逕庭,但卻用意料之外的幽默打破了梵谷作品的憂鬱氣質。
梵谷畫過很多自畫像,MV裡用的這一幅創作於1889年,是梵谷生前的最後一幅自畫像,現藏於巴黎奧賽美術館。在此作品中,梵谷隱去了被割掉的耳朵,身著顏色清新卻與不安定的背景融為一體的服裝。這或許說明了梵谷當時的狀態,沉默而混亂。
1889年《自畫像》,藏於巴黎奧塞美術館
《拾穗者》讓•弗朗索瓦•米勒
1857年《拾穗者》,現藏於巴黎奧賽博物館
梵谷作品中常見的漩渦旋轉起來,將畫面帶至下一個場景——「農民畫家」米勒作品《拾穗者》。該作品是米勒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表現了農婦拾取麥穗的場景,無任何戲劇性。這也是米勒當時所追求的現實主義,不粉飾生活不追求戲劇,只描繪最真實的現實場景。不過在MV中,農婦們仿佛忽然覺醒了一般甩掉了麥穗,擺出與「樸實」完全相反的姿態,堪稱最大的戲劇性反差~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約翰內斯•維米爾
1665年《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現存於海牙的毛裡茨住宅
農婦撐開的傘讓畫面再次切換,中間一直未動的農婦抬起頭來變成了維米爾的經典肖像畫《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維米爾是荷蘭黃金時代的巨匠,一般認為此作品中的少女是他的女兒瑪利亞。畫作的尺幅很小,但少女茫然回眸的神情卻讓人仿佛被攝取魂魄欲罷不能。在張靚穎的MV中,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神情變得更為倨傲和確定,並與其他農婦一起變身裝飾藝術風格盛行時期的女性,在浮誇的轎車上跳舞,產生的反差意外的十分有趣。
《克裡斯蒂娜的世界》安德魯•懷斯
1948年《克裡斯蒂娜的世界》,現藏於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懷斯的作品中一直有一種孤寂而悲愴的成分,這幅《克裡斯蒂娜的世界》亦不例外。該作品創作於1948年,是使他失去父親和一個兩歲兒子的那場車禍發生的第三年。很多人認為這幅畫是畫家內心掙扎心情的寫照。枯瘦疲憊的少女艱難的支起身子遙望遠方的烏託邦,內心絕望而又期待的情緒仿佛要穿透畫面瀰漫開來。而在MV中,少女看到的卻好像變成了那輛突然闖入的浮誇轎車,以至於虛弱的少女忽然變成了魅惑女郎,輕鬆扛起了火箭筒。劇情荒誕卻好像又更貼近現實了一點,令人不由莞爾。
《大碗島的星期天下午》喬治•修拉
1884-1886年《大碗島的星期天下午》,現藏於美國芝加哥美術學院
被擊碎的畫面變成了無數的圓球,恍惚讓人想起了日本的波點魔女草間彌生。不過短暫的波點後樹叢間閒適的下午就露了出來,變成了修拉名作《大碗島的星期天下午》。修拉是新印象主義的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這幅《大碗島的星期天下午》也被認為是最能體現新印象主義的作品。畫面採用了點彩畫法,這與草間彌生的波點似乎的確有相聯繫之處。在MV中點彩筆觸變成了具象的圓點,紛紛浮動到了空中,讓這幅裡程碑般的作品瞬間鮮活起來。
《吶喊》愛德華•蒙克
1893年《吶喊》,現藏於挪威國家美術館
關於此畫的傳播之廣大概僅次於梵谷的自畫像了,扭曲的畫面和不安的情緒是此作最吸引人的特徵。蒙克畫過數個版本的《吶喊》,其中1893年的版本是最為強烈的一幅。曾被一夥劫匪在60秒內迅速盜走,過程簡單粗暴砸玻璃剪電線直接運走——非常符合作畫主題,緊張又刺激。在MV中主角的吶喊被給出了一個理由,而後面兩個人也有了更具體的角色——美國經典電影《黑衣人》中的主角組合。黑衣人對吶喊的主角實施了消除記憶操作,而後畫面就轉向了讓主角吶喊的東西。
《聖安東尼的誘惑》薩爾瓦多•達利
試想哪個畫家的作品能讓人驚聲尖叫?是達利。吶喊的主角看到的原來是達利畫作中的驚悚巨象。
1485-1505年《聖安東尼的誘惑》,現藏於裡斯本安地卡國家美術館
在這幅畫家最富代表性的傑作中,達利描繪了聖東安尼被魔鬼誘惑的情景。魔鬼幻化成各種形態誘惑和威脅虔誠的教徒,而聖安東尼則高舉十字架維護自己的內心。該作是裡斯本一家教堂的祭祀畫,但畫家同時也藉由此畫隱喻了當時宗教和社會的混亂和瘋狂。巨象和馬匹尖銳細小的腳讓整個畫面顯得更加陰森可怖。這幅畫面變成了現實,也難怪會「吶喊」了。
《上與下》毛裡茨•科內利斯•埃舍爾
1960年《上與下》,現藏於美國印第安納裡斯博物館
與其說埃舍爾是一個畫家,不如說他是一個思想家。在這幅《上與下》中,人們行走的階梯在房頂圍繞成了一個怪圈,看似在上升,卻始終在平地打轉。精細嚴謹卻令人困惑不解的畫面是錯覺版畫大師埃舍爾的拿手好戲。在MV中,圍繞打轉的中心似乎是給出了一個有趣的解釋。
《另一個世界》毛裡茨•科內利斯•埃舍爾
1947年《另一個世界》
M V中美女下陷,人們繼續在屋頂的階梯上進行永無止境的循環。而塌陷跌落的空間裡原來是埃舍爾的另一個作品,《另一個世界》。在此作中,埃舍爾用他精密巧妙的構圖安排混亂了你的世界和邏輯,讓你陷入一片難以理解的迷茫之中。
《人類之子》勒內•瑪格麗特
1964年《人類之子》
蘋果穿過埃舍爾的《另一個世界》,到達了最後一個作品,勒內•瑪格麗特的《人類之子》。對於這幅畫,瑪格麗特表示被蘋果遮住的臉的輪廓沒有被真的破壞,人臉和蘋果之間的關係就好像現實中的人與衝突,人們總是看到自己想要的,而對其他事實視而不見。
(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