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邢妍妍
最近,「江蘇文科第一名無緣清華北大」的話題衝上熱搜。據報導,江蘇淮安淮陰中學的考生白湘菱高考語數外三科總分430分,系江蘇省文科最高分,其兩門選修科目政治、歷史的成績分別為A、B+。多所名校的招生簡章明確,在江蘇錄取時,對兩門選測科目學業水平測試等級最低要求為A+、A,或者雙A。這也因此意味著,歷史B+的她將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京大學等多所名校無緣。這幾所大學此前也均表示,須按政策要求招生,無法破格錄取白湘菱。
對此,很多網友感慨稱白湘菱是「今年最令人惋惜的高考文科狀元」。不過近日,武漢大學、南開大學等多所高校紛紛向她拋出了橄欖枝,北京師範大學更是表示,歡迎白湘菱報考,只要符合科目要求,專業隨便挑。這樣的表態對於白湘菱以及眾多為她感到遺憾的網友來說,也算是一個不錯的安慰了。
高考成績全省第一,已經足夠證明她的優秀,所以她值得一個好的歸宿。無緣清華北大,並不能算作是她人生的失敗。畢竟高考是人生的大考,卻不是決定命運的唯一一次考試,不是說考上哪所大學未來就一定能一路坦途的,關鍵還是看個人是否有努力堅持的品質和乘風破浪的勇氣。
這件事之所以能頻頻引發輿論熱議,關鍵還是隱匿在事件背後的一種「落差感」,這種「落差感」,體現在高考的剛性規則前,就算是「狀元」的標籤也可能無濟於事。很多網友認為如此優秀的成績單不該因為一個B+就被名校拒之門外,希望能被破格錄取,但現實是「我們很想錄,但是沒有辦法去打破規則。」誠然,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就應該要做到規則先行,這也許看起來沒有那麼人性化,但卻是實實在在保障了每個人的利益。
也許在某種層面講,現行的招考規則本身就存在著出現落差的可能,但要明白,這種規則並不是針對某位考生,而是面向一個整體,所謂公平,就是把每個人都定義在同一個規則說明下。當然,要達到最大程度的公平,規則必定還要不斷地完善改進,但在這個過程中,每個人要學會的就是先去適應規則,然後努力提升自己。
這對於之後的考生也是一個提醒,要注重各學科的均衡發展,儘量避免單科成績不達標影響錄取的情況再出現。
而被網友熱議的江蘇高考模式也將在明年做出改變。據了解,江蘇省高考新方案於2019年4月由江蘇省教育廳正式對外公布,自2021年起,江蘇省將正式實施「3+1+2」高考新方案,總分恢復為750分,語文、數學、英語科目將採用全國統一命題試卷,選擇性考試科目由江蘇省自行組織命題,其中,物理、歷史科目成績以原始分計入總分;其餘科目以等級分計入總分。
白湘菱的「狀元無緣清北」事件,也提醒著我們,這其中確實存在著一些啟示值得去探討,比如高校考核該如何將學生的全面發展與個性特長統籌考慮,又該如何建立一種更多元的評價體系保證優秀的學校不錯失優秀的人才。
祝福每位考生的努力都不被辜負,能夠有一個最為理想的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