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是自由的嗎?勞動能帶來自由嗎?——《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美學解讀(2)

2021-02-07 哲學與審美

 

卡爾·馬克思,全名卡爾·海因裡希·馬克思

(德語:Karl Heinrich Marx,

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

 

 

在講馬克思的「勞動」和「自由」這個問題之前,先講個前幾天遇到的一個非常有趣的小事。

前幾天,已經放暑假了,我在辦公室做事,中間去找行政辦公室那邊一位老師幫忙。這位老師和我同年入職,但是是碩士畢業做行政工作的,因此比我年輕不少。因為他名字最後一個字是安字,所以平常我會叫他安老師或者安安。作為院裡教學科研最年輕和行政最年輕的兩位老師,在很多問題上不免同病相憐,偶爾也相互鼓勵,尤其是我工作方面少不了麻煩他會去找他幫忙,工作的溝通也比較隨意了。

有一次和另一位同事剛好都在他辦公室,說到有沒有收到院裡一封郵件的問題,我很機智地對那位老師說:哎呀,這個科研秘書的郵件你平時應當最關注了,另外就是教務的郵件,這兩個最重要!

結果安老師就在旁邊說:意思就是我發的郵件不重要是嗎?

我一聽哎呀,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忘記安老師就在身邊了。於是趕緊回答說:

「你發的郵件也重要的,尤其是院裡大會的那幾封郵件,希望你每年可以多發幾次。」

因為院裡的大會實行考勤制,也是算工分的,當然大家會比較重視啦。

怎麼形容這位安老師呢?個子瘦瘦高高,工作勤勤懇懇,一個人面對兩臺電腦同時工作,每次進去他的辦公室都在處理工作,而且感覺十分清晰耐心,同時不免對他的工作表示驚嘆,因為以我自己的工作能力和耐心,完全是處理不了的。然而他倒是很淡定,也從不抱怨,還挺樂觀幽默。只能說哲學系的老師和做行政的老師之間的差別實在是太大,前者個個都有些脾氣,喜歡批人;而做行政的素質就是淡定、耐心和細緻了。

前幾天加班去他辦公室,原來他暑假也會一直在學校工作和值班。於是我感嘆道:「沒想到你們也不放假啊!也這麼不自由。」

結果安老師很智慧地說:

「你是學哲學的,怎麼能隨便說『自由』這個詞呢,嗯!」

我一想,頓時覺得好對。而且覺得是不是一個人和哲學系的老師接觸久了也會受到影響,最核心就是一種看穿後、接受後的自嘲與幽默。對於每天的工作甚至加班,我們也能用如此的態度去讓它變得不那麼難以忍受甚至變得有趣。

再試想我們現在每個人做的工作或者選擇的職業,有多少人是基於自由自願的原則而來的結果呢?雖然我無比地熱愛哲學,喜歡在哲學系工作,然而哲學本身和哲學的工作,甚至與哲學的教學科研都是有一定的差別的。看書寫作教學雖然快樂,然而本身也有身體疲倦吃不消、知識積累不夠導致匱乏焦躁感十分強烈的時候。更何況學術之外的工作也是很多的,試想坐在辦公樓下的咖啡館的屋簷下,清風徐徐,望著腳下的水池和睡蓮,遠處的垂柳如絲、綠草如茵,藝術學院飄來的音樂婉轉,桌子上卻是一堆堆無聊瑣碎的表格而且十分地讓人絞盡腦汁,並不能就沉浸在自由的學習裡面。當然,如果學習是一種自由的享受,人不能奢想一生都能純粹地學習。

 

人們一般認為勞動是自由的,而且勞動能帶來自由。馬克思在《手稿》裡卻並不這樣認為,相反,《手稿》中的勞動是不自由的,並且勞動得越多,人越感到不自由,越喪失自己的本性。

這正是當下現代勞動的真實描摹。無論一個人有沒有對人的本性、勞動的本質進行有意識的思考,但在勞動中感到深深的不自由,在面對自己不願意做的工作任務或者加班時難免抱怨或者抓狂,則是很普遍能感受到的。這個時候人會不禁懷疑:我這樣工作值得嗎?我的人生一輩子這樣有意思嗎?

想多了簡直馬上要陷入絕望。除了天生的遲鈍對思考的不敏感——其實極少數人是這樣——更多的人正是因為這種深層次思考的前奏中必然包含的痛苦乃至絕望情緒而止步,既然如此痛苦絕望,並且即使思考了也並不一定能改變不自由勞動的現狀,那乾脆不思考了,把手頭該死的工作做完再說。於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在不自由的工作中循環。

然而學習哲學的人則不能不思考。學習是快樂的,思考是痛苦的。學習是快樂的,是因為滿足了好奇心,去探索無邊無際的知識海洋,即使迷失在這片海上,也是一種最大程度的自由。思考是痛苦的,因為思考總是去追問事物最本質最基本的問題,這種窮根究底的追問不僅要打破常識和偏見,還要打破在學習道路上遇到的各種固有的知識甚至權威,最痛苦的還是自己不斷推翻自己已經好不容易形成的那一點觀念和基礎,不斷刷新自己的大腦。然而思考過後,猶如撥雲見日,海闊天空,這是一種極大的快樂,甚至超過了一般知識的學習和吸收的快樂。雖然學習當然包括了思考,但無疑思考才是學習中最有挑戰性和最迷人的部分。

由此可見,學習和思考是自由的,它並非一種異化,而是人的天性之一。也即是說,每個人都是天生喜歡學習和思考的。學習和思考當然也是勞動的一種。

那麼,最關鍵的問題在此有三個:

(1)   勞動是不是人的本性?

    關於勞動,馬克思寫道:

「勞動這種生命活動、這種生產生活本身對人來說不過是滿足一種需要即維持肉體生存的需要的一種手段。而生產生活就是類生活。這是產生生命的生活。一個種的整體特性、種的類特性就在於生命活動的性質,而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恰恰就是人的類特性。生活本身僅僅表現為生活的手段。」(《手稿》第57頁)

 「動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動是直接同一的。動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動區別開來。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動。人則使自己的生命活動本身變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識的對象。他具有有意識的生命活動。這不是人與之直接融為一體的那種規定性,由於這一點,人才是類存在物。或者說,正因為人是類存在物,他才是有意識的存在物,就是說,他自己的生活對他來說是對象。僅僅由於這一點,他的活動才是自由的活動。」 (《手稿》第57頁)

馬克思在此提出了「類生活」、「類特性」、「類存在物」的概念。人類的類生活、類特性在馬克思這裡就是與動物相區分的人性,而這是由勞動尤其是生產勞動來區分的,並且是自由的勞動。但這種勞動必須是一種對象化的勞動。動物和動物的活動(不能稱之為勞動)直接同一,而人和人的勞動、生產、實踐是區分的,自我和對象、主體與客體在勞動這種活動中得到區分,自我意識也由此建立和加強,因此人的勞動才是區別於動物的「有意識的生命活動」,也因此才是自由的活動。相反,動物的那種直接同一的活動則稱不上自由不自由。

由此可以說,自由的勞動確實是人類的本性。但由於勞動和實踐的對象化特徵,勞動中包含痛苦也就是必然的了,因為勞動和實踐的對象化就是對自然和社會的改造,創造世界,更創造自身,其中要掌握和突破的既有自然的規律,更有社會的矛盾。簡單地講,人的類特性和類本質就是八個字:自我意識、自由活動。

(2)   勞動是不是自由的?

如上所述,既然自由的勞動是一種對象化活動,那某種程度上而言勞動始終是不自由的。即使是自由選擇的、環境優良的工作,也始終受到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則的限制。從傳統哲學的角度看,正是這種被限制的「有限性」成為人自身規定性的一部分,既超越了動物又與神相區分,因為動物不會意識到自己的有限性而神是無限的。當然傳統哲學的這種區分主要是基於理性和認識而非實踐、勞動、生產等的區分,因為人在傳統哲學中被規定為理性的動物而非生產、勞動和實踐的動物。 

與動物的區分在馬克思這裡說的比較直接:

「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和需要來構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並且懂得處處都把內在的尺度運用於對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構造。」(《手稿》第58頁。)

「因此,正是在改造對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證明自己是類存在物。」(《手稿》第58頁。)

由於馬克思在文本中持續地對宗教和神學的批判諷刺態度,「自由」在此不可能是那種純粹高遠、玄之又玄的理念,而是現實中實實在在的可能性。在與動物的對比中,人當然是自由的。「美的規律」實際上就是一種感性的自由的規律。

因此,在馬克思的設想中,勞動可以是自由的。只不過現實中、馬克思的文本中的勞動是恰恰相反的不自由的勞動,亦即「外化的勞動」:

「首先,勞動對工人來說是外在的東西,也就是說,不屬於他的本質;因此,他在自己的勞動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發揮自己的體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體受折磨、精神受摧殘。因此,工人只有在勞動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勞動中則感到不自在,他在不勞動時感到舒暢,而在勞動時就感到不舒暢。因此,他的勞動不是自願的勞動,而是被迫的強制勞動。因此,這種勞動不是滿足一種需要,而只是滿足勞動以外的那些需要的手段。勞動的異己性完全表現在:只要肉體的強制或其他強制一停止,人們就像逃避瘟疫一樣逃避勞動。外在的勞動,人在其中使自己外化的勞動,是一種自我犧牲、自我折磨的勞動。最後,對工人來說,勞動的外在性表現在:這種勞動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別人的;勞動不屬於他;他在勞動中也不屬於他自己,而是屬於別人。……工人的活動也不是他的自主活動。他的活動屬於別人,這種活動是他自身的喪失。」(《手稿》第54-55頁)

「因此,結果是,(異化勞動之下——作者加)人(工人)只有在運用自己的動物機能——吃、喝、生殖,至多還有居住、修飾等等——的時候,才覺得自己在自由湖東,而在運用人的機能時,覺得自己只不過是動物。動物的東西成為人的東西,而人的東西成為動物的東西。」(《手稿》第55頁)

因此,自由勞動本是人的本性、類特性,但在異化勞動的情況下,勞動則不再屬於人的本質,相反,成為對人的本質的奴役和剝奪,因此人才逃避勞動而不是覺得勞動是一種享受。

在自由勞動中,人成為人,人建立和發展自我意識,變得愈加自由。

而在異化勞動中,人成為非人,人為物役,主客顛倒,動物般的活動帶來的快感取代自由勞動而成為人的本性。在異化的環境中,人去追求真正屬於人的本質的時候,會感到深刻的痛苦。相反,只有動物的狀態才是快樂的。

(3)   勞動能帶來自由嗎?

如果自由不再是宗教和哲學意義上那種不可企及的理念,而是人的生活世界中實實在在的自由的話,那麼,勞動可能是自由的;而人也只有通過勞動才能通達自由。這其中最重要的兩點:一,人通過勞動將事、物對象化;二,人通過勞動將人對象化。

「人同自己的勞動產品、自己的生命活動、自己的類本質相異化的直接結果就是人同人相異化。當人同自身相對立的時候,他也同他人相對立。凡是適用於人對自己的勞動、對自己的勞動產品和對自身的關係的東西,也都適用於人對他人、對他人的勞動和勞動對象的關係。」(《手稿》第59頁)

「人的異化,一般地說,人對自身的任何關係,只有通過人對他人的關係才得到實現和表現。」(《手稿》第59頁)

「人對自身的關係只有通過他對他人的關係,才成為對他來說是對象性的、現實的關係。」(《手稿》第60頁)

勞動和實踐的對象化、現實化一方面看來是不自由的,另外一方面看則正是實現自由的途徑。而真正自由的勞動是在共產主義社會才可能的所謂勞動成為一種需要、樂趣和享受。共產主義社會作為一種社會構想,是人類社會的極大自由狀態。不過人們也可以試想,社會的進步和對自然的認識與改造一樣,其規律不可窮盡。既然如此,勞動和生產永遠不可能真正突破規律而自由。自由在現實中也只可能是一個相對的概念。

至此可以說,異化勞動不僅是現實的,而且也是必需的。何為異化?這是重要的哲學主題。馬克思的異化勞動與美和藝術問題留待以後講解,附帶講授黑格爾、海德格爾那裡的異化問題,因為馬克思最重要的哲學觀念都是從黑格爾那裡脫胎而來的——所以我們可以在馬克思那裡看到很濃厚的德國古典哲學的痕跡,這也是馬克思的非現代性殘餘。而馬克思和海德格爾的哲學是目前最熱門的比較議題之一,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大問題。

相關焦點

  • 重估《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價值與地位
    北京 100871  原發信息:《湖南社會科學》(長沙)2020年第20201期 第8-15頁  內容提要: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往往被前蘇聯及我國學者歸入「不成熟」或「不科學」著作的行列,深刻了解其遭受質疑的原因,深入探討其研究的方法論
  • 南哲思享丨周嘉昕:《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與歷史唯物主義的形成...
    摘要:《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研究圍繞人本主義「青年馬克思」的爭論已經塵埃落定,但這一手稿在歷史唯物主義形成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仍有待進一步澄清。受《馬克思恩格斯全集》歷史考證版早期專家伊薩克·魯賓《馬克思論生產與消費》一文啟發,依託《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按照手稿寫作順序編排的文本結構,可以發現:對需要問題的考察構成了馬克思反思人本主義異化勞動理論,從勞動分工入手把握現實的生產方式重要理論切入點。換言之,對人的需要背後的社會關係和生產方式的發現,構成了馬克思走向歷史唯物主義的關鍵理論環節。
  • 自由王國、必然王國與人的自由
    自由王國、必然王國與人的自由 ——《資本論》及其手稿中馬克思的自由觀辨析 2019年07月18日 09:08 來源:《馬克思主義研究》2018年第1期 作者:王峰明 字號
  • 卡爾·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第一手稿
    但是在波動和停滯不斷出現的所謂自由競爭的無政府狀態下,是根本談不到這種持續性的。最後,還應注意過去和現在的通常勞動時間。最近二十五年來,也正是從棉紡織業採用節省勞動的機器以來,這個部門的英國工人的勞動時間已由於企業主追逐暴利〔IX〕而增加到每日十二至十六小時,而在到處還存在著富人無限制地剝削窮人的工議權利的情況下,一國和一個工業部門的勞動時間的延長必然也或多或少地影響到其它地方。」
  • 【書海泛舟】黨沛瑤丨 勞動異化視域下的資本世界的邏輯——基於《全球通史》和《1844經濟學哲學手稿》的垂直分析
    勞動異化理論馬克思認為人類歷史是一部人類分工史,每個階段所取得的社會進步與成就都與分工的發展密切相關。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使得更高效、更細分的分工方式成為可能。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也大量地表述了分工給社會進步帶來的積極作用:「勞動生產力上最大的精進,以及運用勞動時所表現的更大的熟練、技巧和判斷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結果。」
  • 劉綱紀|論美學理論的更新
    而且由於馬克思的哲學是從德國古典哲學發展而來的,因此又必需去研究康德、黑格爾、費爾巴哈等人的著作。對德國古典哲學缺乏應有的了解,就不可能真正了解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從而也不可能真正了解馬克思主義的美學。此外,還要看到馬克思一生所寫的大量經濟學的著作,其中包含著很為深刻的哲學思想。
  • 人與自然界的思想價值:馬克思對黑格爾《哲學百科》的改造吸收
    北京 100871  原發信息:《社會科學戰線》第20185期  內容提要: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把黑格爾的《哲學百科》理解為概念的揚棄運動,「絕對觀念」揚棄全部邏輯範疇的抽象思維形式,必然發展到有物質內容的自然界。
  • 是「自由的自覺的活動」不是「一切社會關係總和」
    對於動物活動的性質是眾所周知的,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對此有過精確的描述,認為「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和需要」進行生產。因而動物的活動歸根結底只能是一種本能的結果。它不懂得其他種的天度,並且也沒有意識到其他種的非我存在,也就是說,動物沒有自覺其活動,當然也不能自覺其活動的限制。正是在這種意義上,我們說動物活動的性質是自由的,但不是自覺的。自由的正是因為不是自覺的。
  • 勞動教育之勞動概念的特定內涵及其實踐向度建構
    恩格斯在1876年所寫的《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作用》一文中指出,勞動「是整個人類生活的第一個基本條件,而且達到這樣的程度,以致我們在某種意義上不得不說:勞動創造了人本身」[1]。勞動創造了人類歷史和人類文明。馬克思指出,整個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曾經指出,整個所謂世界歷史就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自我產生的過程。
  • 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與經濟哲學的研究範式
    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性研究,就是在資產階級革命以後,經濟學已經從其他社會科學領域分離出來的情況下,為應對客觀事物認識的需要,又開啟了不同社會科學領域的整合之路。《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就體現了馬克思應對批判對象進行認識的需要,從哲學向政治經濟學領域的轉向,開啟了經濟哲學的研究路徑。
  • 自由權利的哲學
    2011年05月10日17:06     南京師範大學哲學系高兆明教授主持完成的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黑格爾〈法哲學原理〉導讀》(項目批准號:09FZX002),最終成果為同名專著。
  • 【京師哲學】魯克儉丨馬克思是否關注分配正義——從「按需分配」的中譯文談起
    對此,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已經予以嚴厲批判。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提到,在共產主義第一階段「集體財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湧流」,[5](P23)也就是社會財富極大豐富。但這並不意味著人對自然的掠奪式徵服,並不與生態環境的破壞必然聯繫。
  • 馬克思:人終將成為自由自覺自主的人
    如果一個人只為自己勞動,他也許能夠成為著名的學者、大哲人、卓越詩人,然而他永遠不能成為完美無疵的偉大人物。歷史承認那些為共同目標勞動因而自己變得高尚的人是偉大人物;經驗讚美那些為大多數人帶來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宗教本身也教誨我們,人人敬仰的理想人物,就曾為人類犧牲了自己──有誰敢否定這類教誨呢?
  • 《共產黨宣言》:「自由人的聯合體」,一個真正偉大的構想
    時隔數十年後,朱·卡內帕請恩格斯為1894 年3月起在日內瓦出版的周刊《新紀元》找一段題詞,用簡短的字句來表述未來的社會主義紀元的基本思想,以別於但丁曾說的「一些人統治,另一些人受苦難」的舊紀元。   恩格斯認為,除了《共產黨宣言》中的這句話,他「再也找不出更合適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