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證過程:
雖然存在一些細節性錯誤,但是「一個人的車站」基本屬實
早在一年前,日本朝日新聞就報導過這個故事,人民網日本頻道隨後也做了編譯②。故事中的女生名叫原田華奈,是遠輕高中的學生。每天早上,原田華奈都由她父親開車送到火車站,然後自己一個人坐車去學校,等到下午放學的時候再坐返程的火車回家。
故事在流傳中確實有些錯誤的細節,如這個 「移花接木」的信息:火車每天在站臺只停靠兩次,早上7點04分和下午5點08分,這個時間正好與女學生上學放學的時間吻合,很容易給人一種「火車是專為女學生而開的專列」這麼一個印象。但是《較真》在查證的過程中發現,這個時刻表其實是「上白滝站」的,而女學生所在的車站是「舊白滝站」,該車站每天有四趟火車停靠,除了早上一班外,下午還有三班,原田華奈可以根據在學校的安排選擇返程班次。
也有人正確地指出,不是只有女學生一個人在使用這條鐵路線,同一班火車中還有很多其他同學。這個在朝日新聞的報導中也有提到,「她(原田華奈)每天早上7點15分會在此搭上唯一一班列車,和其他約十多名遠輕高中的學生們一同上學」。
不過,以上細節並不影響「一個人車站」的事實,因為那些同學是從其他車站上的車,「舊白滝站」只屬於她一個人。原田華奈在接受媒體採訪的時候也說過,在車站上下車的人除了自己以外幾乎看不到別人③。日本媒體在報導中稱原田華奈是舊白滝站「唯一的定期乘客」。
NHK證實了這個說法。在1月12日播放的一期節目中,NHK的記者記錄下原田華奈寒假後第一天上學的畫面。在畫面中,我們確實只看到她一個人在候車。火車行駛過程中,車廂裡也只看到她一個人④。
事實上,由於出生率下降、少子化現象嚴重,以及城市化帶來的鄉村「過疏化」(人口密度降低),日本有很多類似的一個人的車站,日本電視臺也多有報導。
「車站為女孩保留三年」說法應該不是事實,車站也難說是特意因女孩畢業才關閉
「車站為一個學生保留三年」是故事的淚點,也是很多人質疑故事是「雞湯」的關鍵。
根據日本北海道鐵路公司去年12月18日發布的公告,石北線部分車站將於3月26日關閉,女學生使用的「舊白滝站」就在關閉的名單中⑤。不過,在查證的過程中,《較真》無法證實「鐵路公司三年前就計劃廢除火車站,因女學生而延期到今年三月」的說法。而日本三篇比較權威的報導,朝日新聞、北海道新聞、以及NHK的節目均沒有提到這一點。
而且,廢除無人車站的計劃由來已久。由於使用率的下降,北海道鐵路公司從1986年就開始逐步減少鐵路班次,有的車站只維持每天兩班的通勤。去年日本政府計劃對北海道鐵路公司投資1200億日元,其中一個條件就是在今後三年廢除至少一成的車站(總共有453個車站),同時配套新幹線的建設⑥。
在北海道2016鐵路規劃中,《較真》發現在3月26日當天,多達9個車站將被廢除,另外,北海道新幹線也在這一天開通。可以看出,鐵路車站的保留或廢除其實是一個很大的計劃,「女學生畢業」恐怕只是其中一個考慮因素。
然而,並不能說故事是個虛假的「雞湯」,背後確實透出了許多溫情
之所以說「女高中生畢業」是關站時間考慮因素之一,是因為3月26日這個關站時間,明顯是考慮到了按日本學制,每學年的第三學期(日本為三學期制)是在三月中下旬(通常是25日前)結束,此時關站確實照顧到了學生。
不過,由於這次是整個北海道地區鐵路運營方針的一次重大調整,考慮到這個因素不足為奇。但如果再深入考察這個故事,可以發現並不是這麼簡單。「通學」因素在日本鐵路設站和關站的過程中,確實是非常重要的考慮因素。
例如,據NHK節目的介紹,舊白滝站當年之所以設立,就是因為當地林業工人想要確保孩子們的「通學手段」。
而當人口不斷減少,鐵路的使用率逐漸降低,部分無人車站的關閉提上日程的時候,地方政府和一些居民依然希望能夠繼續保留這些車站,其中一個理由就是部分學生需要繼續使用鐵路交通,另一個主要理由是希望利用車站開發旅遊景點。
實際上,保留車站的條件並不苛刻。去年9月,鐵路公司對居民提交請願書訂立了條件:如果可以認定一天內有不少於兩個人在使用車站,或者車站周邊有至少四個中小學生,或者有高中生有通勤需求,就可以申請⑧。那麼,原田華奈高中畢業後,所在的「舊白滝站」就不符合這些條件。但由此也可以反推,如果原田華奈沒有畢業,這個車站依然保留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在近年的日本,「過疏化」問題給部分地區的鐵路運營增加了很多負擔,在這種情況下,企業、政府依然把「通學」問題作為廢站與否的重要考慮,確實可以看出日本人對教育的重視,也確實反映出了人與人之間的溫情——在NHK的節目中,還報導了一位六十多歲叫丹羽範史的老人,他曾經也是舊白滝站的使用者,而在車站只剩一位固定乘客的如今,老人與他的妻子依然會主動在車站附近進行無償鏟雪和清理。在節目中原田華奈也對老人表示了感謝。
所以說,網友並不是被廉價的假故事所感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