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底、9月初是高校密集開學時間。萌新將至,大學迎新工作做好了嗎?針對新生,教學有什麼不同呢?大學和高中的學習生活完全不同,面對迷茫的大一新生,授課教師如何做到教學有方?史丹福大學和範德堡大學總結的大一新生教學攻略或許能參考一二。
由於高中和大學的學習環境、學習方法等方面有著顯著差異,不少大一新生因為不適應大學的學習節奏、未能及時轉變學習方法,面臨著不小的學習挑戰。為大一新生授課的教師面對這樣一群相對特殊的學生,想要上好課,並非易事。
正如史丹福大學在網站上所寫,「他們(大一新生)來自不同的地方,擁有不同的經歷。給這樣一群新生上課,對任何一位授課教師來說都有著不小的教學挑戰,這種挑戰,與給高年級學生授課時的挑戰完全不同。」
教師應如何更好地為大一新生授課?史丹福大學分享了有著豐富教學經驗、尤其是教授大一新生的唐娜·鮑利博士和瑪格麗特·科恩博士的一些觀點及做法。鮑利博士和科恩博士坦言,教好大一新生確實不容易,但試著發現大一新生的鮮明特徵和可愛之處,用對教學方法也沒那麼難。
鮑利博士是史丹福大學比較醫學專業的教授,更準確地說,是病理學方面的教授。對於如何讓大一新生對獸醫研究產生興趣,她有很大的影響力。每年她都會承擔專門為大一新生舉辦研討會的教學任務。但是想要參加鮑利博士的新生研討班,學生必須提交一份簡要的論文,闡明自己想要參加新生研討會的目的。
依據多年的工作經驗,鮑利博士提醒其他授課教師注意,一些大一新生存在習慣拔高自己的問題,「看完不少學生的文章後,我的感覺就是『嗯,這個學生知道的比我還多!』」
想要成為大一新生心目中的好老師,鮑利博士認為不僅要接受學生表現自我的方式,而且還需依據他們的這一特徵,創造能讓他們真正成長的學習環境。
科恩博士任職史丹福大學期間,大一至大四的學生都教授過。她注意到,大一新生入校後在非常短的時間內,會有很大的進步。「大學第一年,學生會知曉很多事情,變得更加成熟。尤其是到了第一學年的第二學期,學生的個性更加鮮明,課堂上試著多與他們互動,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
鮑利博士和科恩博士均表示,她們樂於看到大一新生對大學生活興奮不已,但作為授課教師,她們必須要讓大一新生學會適應班級規模、課程數量等的變化,要讓大一新生學會適應師生關係的變化(大學裡的師生交流表面看上去不那麼頻繁、直接,但是實際上教師很樂於為學生提供專業幫助),要讓大一新生學會理性面對看似一片迷茫的未來之路。
針對大一新生的課堂教學狀況,科恩博士表示,就算是斯坦福這樣的世界頂尖大學的學生在閱讀、寫作、邏輯思維等各方面的能力也有著較大差異。學生和學生之間學習技能掌握程度的不同,會導致部分學生產生焦慮感,因為環顧課堂,部分學生會發現身邊高手林立。
為了能讓這部分學生順利融入班集體的學習,科恩博士建議授課教師儘早布置一些有利於師生互動的作業,及時發現存在明顯學習問題的學生,及時為他們提供特定的培訓或輔導,消除這些學生的焦慮感。
「很多大一新生面對需要多年才能完成的專業學習都會感到束手無策、茫然。依據課程類型和課堂教學目標,我通常的做法是從寫作入手。寫作有助於我評估學生的真實成績、水平,然後基於此與他們進行面對面的交流。通過這種方式,我可以了解他們,他們也可以了解我。」科恩博士分享道。
她通常在學期初就會告知大一新生,學期末有論文需要完成,大家可以提前準備,並且會幫助這些大學課堂「新手」搭建論文框架,以便讓他們知道該如何開始,且在寫作過程中也會給予這群「新手」一定的課外幫助。
為了能讓大一新生更加順利地完成期末論文,科恩博士對學生課後作業的設計往往是循序漸進式的。在期末論文提交之前,學生一般需要完成2到3份寫作作業,每份作業大約2到3頁紙,「我想讓他們保持學習的勁頭,一步步學會寫作」。
鮑利博士注意到不少大一新生會有過度關注成績的傾向。「一些學生會格外關心考試及成績,」她表示,部分學生入學沒多久就迫切詢問考試及成績真是件令人恐懼的事,但是每一年都在反反覆覆發生,「老師,這是不是考試的重點?」
鮑利博士建議,在開學伊始授課教師就要向大一新生灌輸一種思想——強調學習的過程而不是考試結果,告訴學生自己不是一個唯分數論的老師,沒打算出一些難題來故意刁難他們,只是想通過考試了解他們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
鮑利博士也會利用循序漸進的教學策略,幫助學生習得技能和知識。例如在上第一堂實驗課時,她會向學生展示如何解剖豬,到了第二堂實驗課,所有學生必須在她的指導下完成老鼠的解剖。「學生會按照我的指導進行。我每切一刀,他們會照著我的樣子切一刀。」對於解剖過程中比較重要的知識點,鮑利博士會通過有針對性的提問來鞏固。「這是什麼?這個東西叫什麼?」到了第三堂實驗課,學生需兩兩組隊,自行完成兔子的整個解剖。
很多教育專家、學者認為,大學教育應幫助大學生養成對全球性問題、社會熱點事件進行辯證思考的能力,尤其是要從大一新生抓起。
對此,科恩博士表示,「授課教師在課堂上不能太強勢。在課堂上,我會慢慢引出一些具有討論意義的話題,然後讓學生針對該話題相互提問,這種教學策略可以使學生的課堂討論參與度最大化。」
為了能讓學生敢於表達、學會表達,在第一堂課,科恩博士會向學生強調「過程學習」,這一概念其中就包括課堂參與度,並會告知學生教學大綱中課堂參與度所佔的分數比例。為了讓課程取得良好的開端,她會給學生布置一項需要每個人都必須登上講臺進行口頭展示的作業,且隨著課程的展開,她會把學生分成小組,便於進行話題討論時,小組成員都能有機會發言。「或者,我會在教室來回走動,隨機提問讓學生發表觀點或看法。我希望他們不是只有在我提問的時候才開口說話,而是能融入集體,能和組員順暢交流。」
不可迴避的是,有一些學生相對外向,在課堂上喜歡表達,有一些學生則相對內向,不喜歡或者不擅長表達。
面對如何讓那些課堂上比較安靜的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如何讓那些比較外向的學生有所收斂的問題,鮑利博士指出,「(教師)一定要一視同仁,兩種類型的學生沒有優劣的區分。」關於如何找到兩種類型學生之間的平衡點,她的做法是對於喜歡表現的學生,適時提醒他們要穩一點,慢一點,對於比較安靜的學生,多鼓勵他們活躍一些,嘗試挑戰自我。
不同課程的授課教師,面對不同學業水平、不同性格、不同成長背景的大一新生,所採用的教學方式當然也有所不同,不過都是為了能促使他們儘快適應大學學習。為了使授課教師面對大一新生更好地開展教學,範德堡大學在「教學中心」的網頁上總結了數條教授大一新生時需要注意的原則和策略,其中包括:
及時發現問題並預警。授課教師需及時發現可能存在學習問題的大一新生,並對其學業情況進行預警。如果學生需要等上數周時間才清楚知道自己在班級中的位置,顯然不利於其後續的學習,並且追趕其他同學的難度也會更大。
學習不能死記硬背。授課教師在課程一開始,可以適度制定一些學生能通過高強度記憶就順利完成的學習目標,堅定大一新生的學習信念,提升他們的學習自信度。不過授課教師需提醒學生,雖然很多學習內容離不開高強度的記憶,但是通過死記硬背想取得良好的學習成績,可能性不大,還需掌握、應用更多學習技巧。
幫助學生確定學習目標與學習方法。當大一新生對大學學習懷有堅定信念後,授課教師應引導學生確定合適的學習目標和學習方法。通過作業描述、舉例說明等方式,幫助學生理解其所要達到的學習目標。為了幫助學生明白如何才能實現自己的學習目標,授課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課內和課外的練習,學會總結報告中的關鍵信息,從討論中獲取所需要的關鍵信息,做好考試前的充分準備等等,使他們順利轉型為會學習的大學生。
組織好課堂話題討論。課堂話題討論的組織並不簡單,有些課堂討論的話題可能會引起大一新生強烈的情緒反應,特別是一些未接觸過如何客觀分析複雜問題的大一新生極易產生緊張感。授課教師需在學生的話題討論過程中,注意所有學生的情緒反應,為不知如何加入話題討論的學生、不擅長表達的學生,及時提供幫助,同時也需向學生解釋為什麼要組織該話題的討論,並針對學生在話題討論過程中的表現給出建議和引導。
培養學生的邏輯性思維。如果大一新生入學後過於關注如何得高分,則很難通過課程學習提高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此時授課教師應讓學生明白邏輯性思維的重要性,並提供讓學生可以鍛鍊邏輯思維的機會。譬如授課教師對於課堂討論話題的設置可以從簡單但結構清晰的問題,逐步過渡到複雜且結構較混亂的問題,討論的一些話題應在課堂規定時間完成,以便及時為學生提供指導。
保持一定的敏感度。和學生相比,授課教師在接受新知識方面無疑更快,畢竟教師是所授專業已經畢業的人。對於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教學方法、學生接受度更高的教學方法,授課教師要保持適度的敏感性,善於總結好的教學經驗,勤於記錄學生的課堂表現,包括學生在所授課程中的各種學習體驗,為後續教學方案的優化提供參考依據。
要求學生給下一屆學生寫信。要求學生給下一年級的學生寫信,為下一年級的學生提供學習這門課程的建議。這種信件可以幫助當前的學生反思目前所學的課程,鞏固其所學,又可以使授課教師了解學生真實的學習體驗,對自身教學方案進行調整,提升下一批大一新生的課堂學習質量。
主要參考文獻:史丹福大學網站、範德堡大學網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