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中心雙子座大廈,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五矩研究社
都說「三流企業賣產品、二流企業賣服務、一流企業賣概念,超一流企業賣大樓」,這本來只是一句流傳在網絡上的玩笑話,不過不久前發生的一件事讓這個說法變得有跡可循。
7月,來自韓國的超一流企業LG傳出了即將賣掉北京市中心雙子座大廈的消息,隨即,網友們為其算了一筆帳,2005年LG建樓時花費了約30億元,到2019年,這座大樓已升值至88億人民幣,相當於14年的時間,LG靠「炒房」淨賺60億!
帳單一出,LG馬上就成為了超一流企業賣大樓的典型,而上一次讓網友們津津樂道的還是索尼賣天花板事件,雖已恍如隔世,但如果細數起來,作為都賣過大樓的難兄難弟,LG和索尼其實有著相似的遭遇。
說起要被LG賣掉的這座大樓,遠在韓國首爾,LG的總部大樓也是一座雙子座大廈,然而這並不是偶然,其實是源於LG的傳統。
為此,五矩研究社做了一個簡單的調查,結果是大多數人都知道LG,可當問到是否了解LG名字的來歷和意義的時候,幾乎被調查的所有人都表示不清楚。
這說明作為電子消費品代表企業,LG這個名字更多的時候是和電子產品綁在一起出現,致使人們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加上在日常的新聞資訊當中,LG大多是作為對比主角的配角存在,久而久之,深入人心的是LG的產品而不是公司本身。
接下來,五矩研究社將進入大多數人的視覺盲區,徹頭徹尾地了解一下這個即將要賣大樓的隱形超一流企業LG。
左手樂喜,右手金星
說起LG的創立就要將時間撥回至上世紀四十年代,經歷過二戰摧殘後,韓國國內百廢待興,隨之湧現出了一大批創業救國的企業家,這其中就包括LG創始人具仁會。
1907年出生在名門大族的具仁會,從小得以接受良好的教育,上學時具仁會就曾與三星集團創始人李秉喆是同班同學,只不過生不逢時,1910年朝鮮半島淪為日本的殖民地,家國動蕩之下,年幼的具仁會只好放棄學業回到家鄉開了一家商會,後因種種原因曾一度面臨瀕臨倒閉。
1945年日本投降,此時已經人到中年的具仁會帶著重振國家的心態準備重新開展一番事業,1947年,在親戚的資助下具仁會創建了樂喜化學工業會社,這就是LG的開始。
和現在LG給人留下的科技感不同,一開始樂喜化學是製造化妝品起家的,公司成立後的第一款產品是一款叫做樂喜的雪花膏,這也是韓國國產的第一款化妝品品牌。
憑藉樂喜雪花膏,短短三四年的時間,就使樂喜化學獲利3億韓元,同時樂喜化學又通過壟斷香脂原料,迅速在化妝品生產和銷售領域站穩了腳跟。
之後為了研發不易破碎的化妝品瓶蓋,樂喜化學便又率先進入塑料生產領域。
1952年,順應韓國「農業-輕工業」的經濟結構轉型潮流,樂喜公司將發展重心投入到塑料行業,在這期間生產了大批梳子、香皂盒、牙刷、餐具等塑料產品。
讓樂喜一舉成名的還是在1954 年,樂喜推出的美白型樂喜牙膏,當時韓國國內牙膏市場都被來自美國的「高露潔」牙膏把持著,樂喜憑藉自主技術打敗了高露潔壟斷,迅速佔領韓國本土市場。
樂喜牙膏廣告
距五矩研究社了解到,樂喜牙膏的廣告曾佔據著韓國80%的牙膏市場,足見樂喜牙膏的火爆程度。
牙膏成功之後,具仁會帶領公司開闢新的領域,1958年成立金星社,開始進軍電器行業,成為韓國第一家電器公司。
1959年,兩家公司都迎來的事業的上升期,一邊金星社生產出韓國第一臺真空管式收音機A-501,開闢了韓國電子產業的新紀元,另一邊樂喜化學著手進軍日化產業,成立樂喜油脂,生產銷售香皂和甘油等日化產品。
20世紀60年代末,就在公司事業蒸蒸日上之際,具仁會與世長辭,由44歲的長子具滋暻繼承家族事業。
公司也是在具滋暻時代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並且在七八十年代國家產業轉型背景之下,樂喜化學和金星社跟著完成轉型。
70年代,樂喜化學響應韓國向重工業轉型的政策,開始著手石油化工行業的探索,慢慢將經營重心向上遊業務傾斜,金星社也趁著八十年代韓國政府通過免關稅、降低特別消費稅等政策對半導體行業進行扶持之際,向半導體公司擴展。
一開始樂喜、金星兩家公司單獨運營,隨著兩家公司業務不斷擴大,業務逐漸出現了融合,之後便統稱為樂喜集團,1983年集團名字改為樂喜金星(Lucky Goldstar)。
此後,樂喜金星的業務不但進一步從實體發展到保險證券等金融行業,還延伸到通訊、體育、醫療各個方面,到1995年具滋暻卸任,公司的銷售額足足提高了2500倍。
同年,長子具本茂繼任,上任後主持的第一件事就是將公司名稱從「樂喜金星」中各取英文名稱的首字母,改名為現如今使用的「LG」,隨之LG也成為了韓國第一家完全使用英文縮寫作為官方名稱的企業。。
其後樂喜化學更名為LG化學,金星社則變為LG電子,到現在,化學和電子仍如LG集團的左右手一般,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隨著LG變得越強大,正所謂「樹大招風」,難免會引來競爭對手的挑戰,而且在徵戰國際市場的過程中,能否入鄉隨俗也是一個未知數。
十年河東,十年河西
上世紀60年代初,金星社率先推出了各類電子產品,在當時韓國國內提倡使用國貨的趨勢下,金星社的產品銷售旺盛,獨佔韓國家電產業的利潤,被譽為「家用電子之王」。
除LG之外,韓國另外一個大財閥三星,由於創立前期一直以出口食品為主業,導致起始規模遠沒有LG大,1957年李秉喆將自己的二女兒李淑熙嫁給了具仁會的第三個兒子具滋學,還要靠聯姻抱住LG大腿。
1969年三星突然發力進軍電子行業,兩家關係惡化,開始在家電行業展開競爭。
圖片來自天極網
從那以後,二者的競爭一直從家電延續到半導體,1974年三星通過入股韓國半導體開始試水,於1977年底成立三星半導體,隨後LG也在1979年成立金星半導體。
與當時尚未飽和的家電市場相比,半導體的競爭要殘酷得多,不僅比拼技術,還異常燒錢,況且三星還佔據著時間上的優勢,所以當三星在1988年完成4M DRAM晶片設計已經逐步趕超日本並開始實現盈利的時候,金星半導體還在無底洞中苦苦掙扎。
直到1990年,金星電子通過技術引入,生產出1M DRAM,次年生產出4M DRAM,再到16M DRAM的時候,才在虧損13年之後首次實現盈利,可要知道同一時間,1992年三星已經開發出世界第一個64M DRAM,成為世界第一大DRAM製造商了。
加上1995年前後,三星通過發起「反周期定律」價格戰,在DRAM領域漸顯稱霸之勢,在三星的盛勢之下,1999年4月,LG半導體將自己賣給了當時還在現代門下的SK海力士,就這樣,這場LG和三星之間的半導體之爭在LG使出一招金蟬脫殼之後,成功把戰火轉嫁給了出去。
在韓國國內,LG要同時面對包括三星在內的競爭對手在多方業務的挑戰,不過到20世紀初,LG在國際市場卻一片明朗。
2004年,LG已躋身成為全球前三強的消費類電子產品公司,其中更讓LG春風得意的是在功能手機身上。
2006年佔據手機市場主流的還是形態各異的功能機,然而其中有一款採用滑蓋設計的LG手機成為了當年最發光發熱的產品之一。
這款手機叫做「巧克力」,以時尚輕薄的外觀和內置MP3功能,在2005年11月一經上市就引發一片火熱,上市短短三個月,「巧克力」手機已佔據韓國高端手機市場份額的三分之一
LG巧克力手機廣告(圖源來自網絡)
為宣傳這款手機,LG還邀請了韓國明星玄彬和金泰熙來為「巧克力」代言,在鋪天蓋地的廣告宣傳之下,2006年4月13日,LG「巧克力」手機正式在中國發售,一年之間,巧克力在中國銷量達到60萬臺,總共創造了750萬部的銷量。
依靠「巧克力」打響高端品牌戰略之後,LG手機一路高歌猛進,2008年LG手機銷量達到一億部,超越摩託羅拉和索尼愛立信,位列諾基亞和三星之後,成為全球第三大手機品牌。
也是LG手機剛剛登頂的這一年,中國手機行業正醞釀著一場重大的變革,因為3G來了。
2009年被稱為中國3G元年,隨著3G在中國發展,智慧型手機快速取代功能機,可在這段革新期,LG推出的新品中大多數機型還停留在功能機,只有少數智能機,而且在少數智能機中,LG還偏偏選用了微軟的Windows Mobile 6.5和中國移動主導的OMS系統。
所以這場智能機變革中,LG手機一是沒有順應時代潮流推出智能機,二是系統站隊失誤,綜合作用之下讓LG錯失了中國3G智慧型手機市場發展的黃金期,從此走上了下坡路。
此後LG迅速回歸安卓陣營,甚至在4G時代來臨之際,LG曾做過最後孤注一擲,但所做的一切最終還是難以扭轉衰勢。
2015年開始,LG手機業務就出現了負增長,從最近LG發布的2019年Q2財報來看, LG的移動通訊業務虧損增加70%,這已經是連續第九個季度出現虧損,如此看來,LG的手機業務倒是像極了索尼的移動部門。
俗話說「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一個企業不可能永遠紅火下去,尤其是像LG這樣一家擁有多種業務的公司,頭頂有三星,身後還有各方追趕挑戰,到如今仍是韓國前三大的財閥和世界超一流企業,關鍵在於流傳在具氏家族的不爭傳統。
放下恩怨,拿起不爭
LG與老對手三星雖然在交叉領域一直存在業務摩擦,但從企業形象到企業文化,再到豪門家族關係,二者之間卻是天差地別。
三星作為行走在科技前沿的排頭兵,不免在技術上與其他企業之間展開比拼甚至是廝殺,反觀LG這邊倒是流露出一種不爭不搶不卑不亢的佛系態度,而築造LG佛系氣質的正是創立LG的具氏家族。
在具本茂時代,不僅將公司的名字改為LG,還把公司的logo也變為現在人們所熟知的標誌,然而這個標誌不僅代表了LG,在內還包含了具氏家族對公司的治理理念。
這個僅由LG和一個點組成的簡單商標,看作整體時更像是一張笑臉,還是一張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臉,這恰好就體現了LG所強調的以人為本的理念。
1990年,具滋暻曾提出「21世紀經營構想」、「為顧客創造價值,以人為本的經營」的新經營理念。
到具本茂上臺後,不但繼承了「人和」理念,還提出了「正道經營」和「超一流LG」的經營理念,在他的帶領之下,LG以「選擇和集中」為基本原則,扎紮實實地推進企業結構調整,順利挺過1997 年底出現的金融危機。
到2000年,LG又在集團內部發起重組計劃,將業務分為LG電子和LG化學兩大類,並出售、拆分了非核心業務,在2003至2005年期間,又將旗下的41家子公司根據所處行業的不同進一步重組。
2003年11月,具滋暻的弟弟具滋洪脫離家族,單獨成立LG電纜,於2005年3月更名為LS集團。2005年3月31日,由許氏家族在與具氏家族兩家合作經營59年之久的能源與流通部門正式從LG集團分離出來,單獨成立GS集團,許昌秀任會長。
本應上演兄弟分家獨立門戶的家族大戲,結果卻是一片祥和,而且在去年具本茂去世之後,因親生兒子出車禍早逝,便將公司傳給了從自家兄弟過繼來的養子,要知道隔壁三星家裡可出過為繼承家產不惜出賣父親、架空姊妹權利、對薄公堂的醜聞。
在具氏家族的帶領下,LG走出了一條以人為本的不爭之路並越走越強大,不過縱使LG業務做得再怎麼大,終究仍是一名韓國的企業,企業的命運還要和國家的命運緊密地聯繫在一起,況且在LG初期,跟對政策也是LG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這一點尤其體現在今年開始爆發的日韓貿易戰上,LG化學的鋰離子電池依賴日本印刷公司DNP以及昭和電工集團生產的鋁塑膜,因受貿易戰衝突影響,近日韓國LG化學總裁金明煥表示,為減少對日本的依賴性,公司正加大馬力促進電池組件本土化生產。
所以即使LG不想爭,在這個不確定的時代中,沒人能做到獨善其身再全身而退,就算是超一流企業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