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鬱琦(左)與張志軍昨在南京會面 新華社發
昨天下午,在南京紫金山莊,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主任張志軍與臺灣方面大陸委員會負責人王鬱琦會面,這是兩岸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首次正式會面,是兩部門間建立常態化聯繫溝通機制的開端,是兩岸關係歷史性的突破。雙方就推進兩岸關係有關問題達成積極共識。張志軍祖籍江蘇,昨天他開場白即說:「我很高興有機會在家鄉招待各位。」
王鬱琦1969年8月生,美國印第安那大學布魯明頓分校法學博士,曾擔任馬英九辦公室發言人。2012年10月起任臺灣方面大陸委員會負責人。
去年10月與張主任在峇里島短暫見面,當時商定的雙方兩岸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定期互訪,經過短短4個多月就能實現,難能可貴。今天我們在這裡正式會面,共同探討兩岸民眾關注的問題,這代表著兩岸關係進入了新的階段。對於得來不易的和平穩定局面,我們都應加以珍惜,也希望我們能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繼續發展兩岸關係。
張志軍1953年2月生,江蘇南通人,大學文化。曾任中聯部副部長、外交部副部長、黨委書記。2013年至今任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主任。
我跟鬱琦主委是第二次見面,俗話說,一回生,二回熟,我們之間多麼熟悉還談不上,因為在峇里島見了5分鐘,但肯定已經不陌生。我希望也相信,今後我們會常來常往,一定能成為好朋友,共同為兩岸關係發展出力。要破解兩岸關係發展中的一些難題,我們必須有一點想像力。不僅是這樣的會面,對兩岸關係的發展也應該有更大的想像力。
各界關注兩人如何「打招呼」
央視在報導中稱,「張王會」上雙方如何稱呼是各方關注焦點,媒體報導時,標題是用「王張互稱官銜,歷史瞬間」,可見兩岸各界對於雙方如何稱呼是非常關注的。
張志軍表示,兩岸關係能有今天這樣的良好局面實屬不易,我們雙方應下定決心,絕不能讓兩岸關係再遭折騰,更不能走回頭路。
張志軍強調,反對「臺獨」、堅持「九二共識」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雙方應鞏固這一基礎,深化互信,良性互動,共同努力,爭取在兩岸合作交往上有新進展。「我注意你來訪前曾講,此行任重道遠,兩岸民眾對此次會見有很大期待,我們雙方的責任都很重。其實,我認為,只要我們道走對了,路就不會遙遠。臺北到南京的直線距離比北京到南京還要近。我相信,兩岸只要沿著和平發展的正確道路走下去,今後應該而且一定能夠走得更近。」
建立常態化溝通機制
雙方在堅持「九二共識」基礎上繼續推進兩岸關係,國臺辦和陸委會建立常態化聯繫溝通機制,以利雙方加強溝通、增進了解、深化互信,共同推進兩岸關係全面發展。兩部門相互為對方相關人員往來提供便利。這個機制不取代海協會與海基會事務性商談及籤署協議的功能,不改變兩岸其他業務主管部門之間的溝通聯繫方式。
張志軍說:「我相信,這個機制的建立將有利於雙方加強溝通、增進了解、深化互信,推動妥善處理和解決兩岸交往中遇到的突出問題,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創造有利條件。」(綜合新華社、新媒體專電、央視)
達成的共識
1.著力完成ECFA後續協議的商談,完善兩岸經濟合作機制,務實探討兩岸經濟共同發展與區域經濟合作進程相銜接的適當方式與可行途徑
2.進一步擴大深化兩岸文教科技交流合作
3.繼續協商海協會與海基會互設辦事機構,務實妥善處理遺留問題,儘早實現互設
4.繼續推動兩岸新聞交流,採取務實措施,為駐點記者生活提供便利
5.妥善解決在對方高校及科研院所就讀學生的醫保等待遇問題
6.王鬱琦邀請張志軍「在可預期的將來,能夠到臺灣來訪問」,張志軍接受了邀請
王鬱琦南京上海行程
2月11日 上午乘飛機抵達南京,下午在南京紫金山莊與張志軍會面
2月12日 上午拜謁中山陵,下午在南京大學商學院發表演講
2月13日 前往上海,下午先在上海社科院與大陸學者座談,後參觀上海文廣集團
2月14日 看望上海臺商子弟學校師生,下午返回臺北
聲音
南京大學臺灣研究所副所長劉相平說,此次歷史性突破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階段性成果之一。
高雄輔英科大教授蘇嘉宏認為,「張王會」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水到渠成的必經階段。
來源:現代快報 轉自: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