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募格課堂 作者:浴火鳳凰
當前,在「論文至上」的學術大背景下,撰寫的論文能夠被相關學術期刊,尤其是國內外頂級核心期刊刊用,是每一位研究生的共同心願。 然而,對於剛剛入學的研究生們來說,自己獨立撰寫的第一篇學術論文就被採用的概率不是很大,即使是精竭慮、幾易其稿,等來的卻是「拒稿通知單」或者乾脆就是石沉大海、音信全無。 雖然不同專業研究方向的各有側重,但學術論文寫作與投稿的基本技能是相通的。如果能夠熟練掌握常用的5種技巧,那麼,有助於減少你投稿的盲目性,提高「命中率」。
一、適銷對路,貨賣要家
如果把學術論文比作一件產品的話,那麼,論文的作者就是生產者,期刊的編輯就是收購者,期刊就是展示產品的平臺,而讀者就是最終的消費者。 正所謂「市場需求決定商品生產」,如果作者根本就不了解編輯和讀者的需求,產品就無法做到適銷對路。 而研究生要使自己的論文適銷對路,需要把握以下兩點: 一是要了解有關學術期刊的特點。各個學術期刊都有特定的研究範圍和讀者對象群,主辦單位不同、辦刊宗旨不同、受眾對象不同,對稿件的要求當然也有所差別。 比如,英國著名雜誌《Nature》是世界上最早的國際性科技期刊,是一本兼顧學術期刊和科學雜誌,自1869年創刊以來,始終的報導和評論全球科技領域內最重要的突破。它的定位是兼顧學術期刊和雜誌,即科學論文具有較高的新聞性和廣泛的讀者群。論文不僅要求具有「突出的科學貢獻」,還必須「令交叉學科的讀者感興趣」。
而美國《Science》具有新聞雜誌和學術期刊的雙重特點,每周除向世界發布有關科學技術和科技政策的重要新聞外,還發表全球科技研究最顯著突破的研究論文和報告,特別是物理學、生命科學、化學、材料科學和醫學中最重要、最激動人心的研究進展。 因此,向哪家期刊寫稿,就要適應哪家期刊的特點。不考慮各家期刊的辦刊宗旨、用稿範圍和用稿要求,盲目埋頭寫稿、投稿,效果可想而知。由於刊物的基本特點是比較穩定的,了解了刊物的基本特點,就能減少投稿的盲目性。 二是要了解期刊的年度重點和當前研究動態。一般來說,各個期刊編輯部每年都要對刊物的研究進行總體設計,包括主要研究方向、研究的重點問題,有的甚至還要列出具體的研究題目。 而在辦刊過程中,還要根據形勢和任務的變化、重要會議的召開、重大事件的發生,臨時調整研究的方向與重點,臨時組織稿件。 因此,作者在了解刊物基本特點的基礎之上,還要及時掌握刊物的研究動態。由於刊物的基本特點是相對穩定的,而研究動態則是隨時變化的,掌握研究動態則需要下更大的工夫,想給哪家刊物投稿,就要仔細研究哪家刊物的欄目設置和各個欄目的宣傳重點。 此外,借閱到所關注的期刊後,一定要及時翻閱、總結、思考,一來掌握當前的研究動態,二來還可以從中發現有價值的選題,有許多同學的重要選題就是在翻閱雜誌時產生的。有的同學從來不摸人家的雜誌,卻硬著頭皮投稿,投而不中是情理之中的事。
二、投石問路,拋磚引玉
當準備寫某篇論文時,如條件允許的話,不妨先給相應期刊欄目的編輯打個電話或者發封郵件,談談自己關於打算投稿的想法。通話是雙向交流,會互相啟發、互相促進,對於這樣的電話或郵件,大部分編輯是歡迎的。 需要注意的是,溝通之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要能說明論文的基本框架,並能對論文的基本論點、創新之處作精彩的闡述。只有你說服了編輯,才能得到他的認可。 有的同學溝通之前對論文的綜合考慮很不成熟,僅僅只是報個題目,編輯詢問關於論文的基本觀點是什麼、創新點是什麼,支支唔唔,半天說不出個所以然來,這樣,編輯就不好表明態度,結果就可想而知。 現在行動電話和網際網路已經相當普及,撥個電話或發個郵件可謂舉手之勞。期刊編輯雖然不會給你指定寫作題目,但編輯畢竟是集中掌握相關學術信息的人。 如果你的題目不適合刊物的需要,他一般會直截了當地告訴你,要麼直接放棄選題,要麼對選題加以改造,要麼調整提出問題的角度,或者選取其中一部分,等等。如果題目基本符合刊物需要,編輯還可能給你指出寫作中應注意的問題,甚至幫你「吹吹」觀點,這無疑是非常重要的。論文在編輯那裡掛上了號,命中率當然比自然來稿要高得多。 由此可見,打個電話或者發個郵件,不僅可以避免重複研究、減少無效勞動,還可能獲得有價值的寫作題目,何樂而不為呢? 當然,以上方法對於國內學術期刊而言,可操作性相對較強一些,但對於像《Nature》《Science》這樣的國際頂級期刊來說,編輯可能不會接聽電話或立即回覆你的郵件,但試一試倒也不妨。
三、「冷」「熱」結合,獨闢蹊徑
撰寫論文,切忌平淡無奇,這樣編輯看時會感到「味同嚼蠟」,立即把論文「扔進垃圾桶」。 而要避免平淡無奇,可以從兩個方面嘗試:一是緊盯時事,以「熱」取勝。二是獨闢蹊徑,以「冷」取勝。 一個時期的熱點問題,是社會大眾比較關注的,期刊往往把最近發生的熱點問題作為研究重點,需要稿件數量相對較多。此時,作者若能敏銳地抓住這些信息,及時撰寫相關的學術論文,對編輯部無異於雪中送炭,論文選用的概率是很高的。 例如,8月4日,黎巴嫩貝魯特港口一座倉庫發生大爆炸,產生的巨大的煙柱蘑菇雲,造成至少100人死亡、4000多人受傷、30多萬人無家可歸。後據調查,引發事故的是儲存在港口倉庫長達6年的2750噸硝酸銨(NH4NO3)。化工專業的學生,可以緊緊圍繞這一熱點,從降低危險性等角度出發,撰寫諸如《工業硝酸銨的改性研究》《降低碳酸銨吸溼性問題研究》之類的論文,相信可以受到化學專業期刊的歡迎。 孫子曰:「以正合,以奇勝。」 所謂獨闢蹊徑,就是爆冷門,寫一般人沒有想到或遺忘了的問題,在人們想不到的地方下筆。 還是以黎巴嫩貝魯特港口爆炸為例,在人們普遍關注爆炸原因、破壞程度之時,可以從硝酸銨的軍事用途角度考慮,撰寫諸如《硝酸銨炸藥的技術進展》之類的論文。由於這些問題被人們忽略了,這樣寫容易出奇制勝,首發命中。
四、交代背景,說明緣由
作者投稿時,可以附一簡要說明,向編輯闡述自己為什麼研究這個問題,有什麼背景和針對性,有什麼實用價值,等等。 比如:針對黎巴嫩貝魯特港發生大爆炸,你從某某角度發現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問題;你參加學院召開的一次學術討論會,對某某學術大咖的授課,提出了一些不同的學術觀點,等等。 這些話寫在論文的開頭或許不太合適,但用一簡要說明向編輯作個介紹,對於編輯了解論文的來龍去脈,更快地進入情況,更好地理解論文的觀點,是大有裨益的。 有些論文提出的問題也許並不新鮮,但它是針對著現實問題來得,有很強的針對性和適用性。如果不以適當方式向編輯說明論文的研究背景和針對性,編輯拿到稿子就可能一時摸不著頭腦,甚至立即判論文「死刑」。
五、及時發稿,講究時效
學術論文雖不像新聞報導的時效性那麼強,但也並非不要時效性。對於學術論文發稿要快,有些同學持否定態度,認為期刊不是報紙,論文不是新聞,慢一點不要緊。殊不知,學術論文同樣有個時效性問題。與你同專業搞學術研究的同學還有很多,好多問題你想到了,別人同樣也想到了。 或許,有的同學看到期刊上發表的一些論文,並不比自己的論文質量高多少,感到很不服氣。他們不知道,編輯部選用稿件也是講先來後到的。 研究同一問題、持相同觀點的論文很多,先到的論文刊發以後,後到的論文即使達到了發表標準也不能再發了,期刊對同一個問題的探討是步步深入、適時轉移的,後到的論文質量明顯好於先到的論文,才能在這個欄目發表。
以新冠肺炎疫情為例,2020年春節前後,病毒剛剛開始肆虐的時候,流行病學的學者們從建模分析、預測疫情走向、控制疾病傳播等方面撰稿;病毒學的學者們從分離病毒結構、查找病毒進化樹、開發疫苗著手撰稿;醫學的學者們則從研究新冠病毒肺炎的症狀、診斷和治療方面入手撰稿。
那段時間,在論文質量相差不大的情況下,先到編輯部的稿子刊用的可能性就大。時至今日,新冠肺炎疫情已爆發半年多,人們對病毒的基本機理、防治措施等都有了深入的研究,而這時你再去撰寫這方面的內容,上稿的概率估計是微乎其微。 所以,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一定要早溝通、早定題、早動筆、早發稿,不能拖拖拉拉、猶豫不決。 對於時效性較強的選題,可先與編輯部取得聯繫,在編輯部 「掛個號」。因為,此時編輯部也正在尋找這樣的稿件或已經開始組織這樣的稿件,你主動與編輯部聯繫,一般說來,編輯部會充分考慮你的想法,甚至可能給你預留版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