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為的煩惱:怎樣學好英語_私家歷史_澎湃新聞-The Paper

2021-01-09 澎湃新聞
康有為的煩惱:怎樣學好英語

張榮華

2015-02-23 12:18 來源:澎湃新聞

康有為的英語水平:自學能聽說,讀寫有障礙

       康有為對外國事物向來懷有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早年他就愛看歐美傳教士辦的報刊,維新變法運動期間也數次上書建議派人遊學和開館譯書,但不見康本人有學外語的舉動。流亡海外的頭三四年,他主要隱居於印度和新加坡,僱一「叻人」(新加坡人)作隨身翻譯。據報導,「叻人」在長相、口語流利程度上都與英國人無別。但不見有康氏學外語的任何記載。

第一排中間是康有為,左一是康同璧

       他自習英語應始於踏上歐洲大地的1904年,隨身翻譯先後有其女康同璧、準女婿羅昌以及親信周國賢、林兆生等。想必是日常交際的需要刺激了康的求知慾,況且還能私下裡向女兒求正。1904年7、8月份在英國遊覽之際,康有為似乎已初具口語應對能力,自述曾不帶翻譯外出,在倫敦街頭「獨遊,亦以試吾英語之能否通行也」,對自己的外語能力不乏自信。年末在德國境內漫遊時,康氏還感嘆書店裡英文書太少,並「購《德英會話》一冊」,似乎打算兼通德語。

       當時陪他一同遊歐的二夫人梁隨覺,也受他影響而「好言之」,常喜歡操習幾句英語。康有為曾責備她不懂得區分like和love之義:「華文之『愛』字無施不可,而英文之like與love有分。彼言吾愛某某,多用『羅父』(按即love)字,而不知此字不能妄施也,此字只施之夫婦狎暱者。」康有為娶的四太太何旃理比他女兒還年輕,令他鬱悶的是,康同璧有時會拿此事開玩笑,把何說成是姐妹。她在向西人介紹父親的「次姬」、「何姬」時,「一曰媽打(按即mother),一曰媽擇詩士打(按即sister);此為璧之妄,西人誤聽,遂日與何言,謂吾為父。若然,不幾以女為妾乎!」這也間接表明康氏的英語聽力還是不錯的。

       具備聽說能力是一回事,能否「讀旁行書」則是另回事,用晚清時的說法,這是通事與文案之別。康有為撰寫的歐洲列國遊記中,有不少歷史沿革和統計數據的內容,此非由目擊耳食得來,需要閱讀相關文獻。康氏能否直接閱讀和編譯西文原著,也是估量其遊記價值的一項依據。雖說他曾自詡譯過英文《古蘭經》若干篇,還計劃翻譯一批奧匈帝國的史料,但我們同樣依據其本人表述,可以判斷他尚未具備讀英文著作的能力。

       1906年9月,他在德國柏林寫信給大女婿麥仲華,抱怨遠遊無書可讀,若能通西文,「何事在此讀《通鑑》」;他讚揚達爾文、赫胥黎發明的新學新理,同時又自誇「鄙人二十餘年未讀一字西書」,而所見與之「暗合」。他在海外期間所讀的書刊,多由廣智書局和梁啓超從日本或香港郵寄。所以在康有為的信中常出現索書令,如「凡新譯書必寄一冊來我」(致何天柱),「吾頃在此杜門編歐洲遊記,汝處有歐洲之各國書,望即寄來,日耳曼史、英德法各國史皆要」(致譚良),「望寄新出各日本書,各種學問之至精要者,可以一箱來」(致梁啓超)。

       康有為的英語水平還沒到半通的程度,卻愛發顧名思義的議論,而有些見解還不無奇中之效。他在《荷蘭遊記》中以英語官名「加份拿」(按即Governor)中譯為例,批評「今中國譯者多不通內外官爵制度,凡外國微末者,輒以中國大官之號譯之,久則人視為合宜,於是外國微員末秩亦若中國大僚,而中國大僚譯為外國末秩,令彼族有見輕之心,令吾國大僚有失體之辱」。「加份拿」官位只相當於中國的知府或日本的縣知事,譯成「督撫」極不合宜。他認為恰當的對譯是:總督對應「歪斯來」(按即Viceroy),巡撫對應「加份拿氈那路」(按即Governor general)。中國歷史上官制譯名向來是一棘手的問題,康氏所言至今不失其借鑑意義。

       又如「編士」之號(按即Prince),今譯作「親王」已成慣例,原本是日語借詞,康有為認為,「編士者,歐洲王親之通稱。今日本譯編士之義為親王,似是而不同也。」因為它過去是「有土之君之號」,如英國王太子世為威爾斯親王,相當於春秋戰國時的諸侯國君。「然今編士亦為虛爵」,遠不如往昔地位尊貴,像日本那樣凡皇族不論親疏皆封親王,是名實不相符的做法。所以他提議凡有外國編士來遊中國,只應以「王親」之名稱呼,「則不至誤以至尊之親王之禮待之」。

康有為在紐約

       自遠離歐美,不再置身異國語言環境之中,康有為自習英語的熱情也很快褪去,似乎學習動力只來自客觀環境的刺激,這與他念念不忘的「皇上」學英語情形相類似。給光緒上英語課的同文館學生張德彝等絕無膽量糾錯,使得皇帝自信心高漲,主動要向歐美公使用英語演說新年賀辭,不料遭遇冷落,才知道自己英語太蹩腳,遂失去學習熱情而代之以懈怠。     

康有為的「鳥語」理論:英音似呆鵝,法音最清脆

       就康有為而言,還應看到他對英語一向持有的輕視心理,不肯給予它與中文同等的地位。所以有華僑向他表示「當今英文盛行,他日必從英文為一家」的觀點時,當即被他斷然否定,他認為英國雖已經歷近百年的發展,仍無法在本國內實現語言一統,威爾斯、愛爾蘭、蘇格蘭每百人中仍有二十五人不通英語。而中文最稱簡易,語言之異只在音轉,文字相同,容易在短期內做到全國語言統一。

       「中國變法後,民智日新,則自能以中國文字而明新理,不必依傍歐人。兵力所至,文學力所至,即文字所至,斷無學用英文之理。」而在未來的大同世界裡,自有「公共至通至易之新文字」,更無英語存在的餘地。康有為對英語的貶詞,也有歐人影響的成分在內,他曾引述西班牙國王對歐洲語言的描寫:「班音似神,法音似人,德音似馬,英音似鵝,意音似鬼。」他用這段話來證明歐人本身也瞧不起英語,法國人也曾形容英人說話像鵝叫,而鵝在歐洲是出了名的「呆鳥」。康氏進而煞有介事地糾正班王的描述,說是「班音不如法音之清脆為上」。法語之清脆惟有天上的鳥鳴可以作比喻,他構想未來大同世界中新制的通行語,也得像鳥叫那樣輕清圓轉,「夫獸近地故音濁,禽近空故音清;今近赤道之人音濁近獸,近冰海之人音清轉如鳥。故制音者當取法於四五十度也」。

晚清英文教材《英話註解》

       事實上,晚清以後流行稱西洋語言為「鳥語」,諸如黃遵憲形容的「鷗鳥之音」,或翁同龢描繪的「啁啾不已」聲,這些都無不帶有貶低和醜化「夷語」的色調。康有為「鳥語」論的妙處在於反其意而用之,他在打壓那隻呆鵝的同時,又將法語送上天,比作大同世界「地球萬音室」制音標準,不啻在為「蠻夷鳥語」正名,康有為化腐朽為神奇的本領確實不同凡響。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康有為,英語,康同璧,流亡,法語,大同,變法,鳥語

相關推薦

評論(147)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