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飯飯媽
在孩子剛上幼兒園的時候,肯定有很多家長對於孩子生活環境的改變比較擔心,畢竟孩子上了幼兒園之後,就過上了集體生活,孩子就得不到像家裡面那樣的「一對一的照顧」。
因為幼兒園老師往往需要一個人照顧十幾個,甚至幾十個孩子,所以,很多時候就會沒辦法對每個孩子都有照顧的那麼面面俱到。
而每個做家長的,都希望老師能夠多關注自己的孩子,這樣的話,當自己的孩子存在什麼問題的時候,就能夠得到老師及時的解決,並且自己的孩子如果出現了什麼意外,那麼老師也能夠第一時間發現等等。
總體來講,家長希望老師更加關注自己的孩子,其實就是為了讓自己的孩子在幼兒園的生活更加的健康、安全和精彩。
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夠得到更好的發展,身體才會獲得更好的發育,才能夠擁有一個快樂的童年。
可能有些家長覺得,老師如果特意的去關注班級裡面的某個孩子,那不就是相當於給孩子「開小灶」嗎?
這對其他孩子也是不公平的,而為了讓老師關注自己孩子,而做出某種行為的家長,也是自私的表現。
其實,並不是這樣的,像有些家長心思不純、自私的給老師送紅包等等,希望老師能夠拿錢辦事,對自己的孩子多關照,所得到的結果可能並不像家長想像的那樣。
因為家長給老師送禮、發紅包等行為,本身算是一種負面行為,老師雖然得到了經濟上的優勢,但是卻會產生一些心理壓力,而這樣的做法所得到的結果,就是老師對孩子確實更關注了,但是關注所產生的結果未必會讓孩子向更好的方向發展。
有些家長可能不太懂,這裡我們舉個例子:
家長送禮之後,老師必然會對孩子更加的關注,但是卻在關注孩子的同時,會過於保護孩子的安全性,這就導致孩子的一些天性會被老師限制,老師可能會在平時的活動中不讓孩子幹這,幹那的,導致孩子失去很多學習生活技能的機會等等。
所以,以這種方式博取的老師關注,與其說是讓孩子個更好的發展,不如說是間接限制了孩子的發展。
那麼,以哪種方式才能夠讓老師既關注自己的孩子,又不會產生心理負擔,並且對其他小朋友也同樣公平呢?
其實,家長想讓幼兒園老師多關注孩子,很簡單,只要平時多對幼兒園老師說這三句話,老師自然會「多關照」孩子,比送禮管用太多了。
幼兒園的生活是充滿色彩的,經常會有這樣那樣的活動,並且活動道具也經常是老師們費心製作的。因為這樣能夠讓孩子們得到更多的快樂,獲得更好的成長。
但是,要知道幼兒園的教職工人數是有限的,每個班的老師加上保育員,也就是兩三個,如果班裡裡面舉辦什麼活動的話,經常會出現人手不夠的情況。
而這時候,老師最想要的是什麼?並不是紅包,也不是禮品,也不是家長那種噓寒問暖,而是實實在在的幫助。
所以,家長如果多和老師表示自己的時間較寬裕,如果有什麼活動忙不開的話,自己可以幫忙,那麼就會得到老師極大的關注。
這樣的做法,要比那些送禮送紅包好多了。
首先,這種做法是一種積極正面的行為,對孩子來說,能夠讓孩子明白什麼叫做樂於助人,有利於孩子的性格發展等。
對家長來說,能夠深入了解孩子的幼兒園生活以及活動狀態,從而對孩子的成長有深度的了解。對老師來說,緩解了自身的工作壓力,就有精力去更好的教育和照顧孩子們了。
其次,老師在接受家長的幫助時,自然會和家長比較熟絡,同時也會被動的增加對孩子的關注度,因為家長的參與會讓孩子擁有更好的積極性,老師想不關注孩子也不太可能,這是一種潛意識的關注。
另外,在自己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家長毫不吝嗇的貢獻了自己的力量,也會讓老師覺得這個家長是比較積極的,所以對孩子的印象就會變得更好。
人心都是趨善性的,老師對孩子的印象就會更好,也會潛意識的更喜歡這個孩子,自然就會更加關照這個孩子了。
另外,家長如果想要讓老師多對孩子用心,幫助孩子改掉一些毛病,那麼就需要多說這句話了。
因為這句話的本質,就是家長向老師徵求一種管理方式,老師會因自身的專業性,而對家長進行答覆,但是我們需要的效果其實並不是徵求老師的一種教育方式,而是讓老師自己知道這個孩子應該怎麼教育。
老師在回答家長的問題之後,也就等於自身對於該孩子的缺點進行了梳理,從而明確的認識到了孩子缺點的糾正方式,就算家長不說,老師在以後的教育活動中,也會潛意識的更加側重於使用針對性的方式來教育該孩子,從而讓孩子能夠更快的改掉自己的缺點。
當然,老師答覆家長的過程中,如果家長發現老師存在哪些對孩子的誤解,也能夠及時的以問題的方式對老師進行糾正,讓老師能夠更加深入的正確了解孩子。
這句話在很多人看來,根本就是一句客套話,而在很多場合,其實這句話就是一句客套話,但是在家長和老師的溝通中,這句話卻擁有額外的作用。
一般家長在對老師說這句話的時候,老師肯定不會只回答「好」,而是會簡單的陳述一下孩子的良性表現,並且肯定一下家長所提到的缺點,這其實也是幼兒園老師們與家長溝通的一種和諧性語式。
不過,家長對老師說這句話的目的,就是引出老師對孩子的正反面評價,並且在同時告訴老師「我家孩子有這樣的缺點」,從而讓老師在之後的教學過程中,能夠快速的了解孩子。
老師對孩子越了解,教育方式就會越正確,因為老師知道了孩子的缺點,自然會採用針對性的方式來引導,簡而言之,就是老師被動的對孩子進行了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