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閃光,都源自對教學的熱愛
——鄭濤、薩娜伉儷雙雙榮獲省第七屆「超星杯」青年教師教學比賽一等獎側記
「科學追求真,藝術追求美,建築設計與園林設計都是平衡了科學與藝術的綜合性學科。教學的核心不僅僅是傳遞規範和技法,更要培養同學們時刻保持思考的能力,告訴大家設計不僅僅是完成物質空間的創作,更多的是包容、權衡各方面的需求,在博弈中創新性地完成設計初衷。」
這是我校建築工程學院鄭濤老師及其愛人園林與林學院薩娜老師在多年教學過程中形成的思考與總結。正是有賴於這份思考與積澱,在近期剛剛結束的山東省第七屆「超星杯」青年教師教學比賽的賽場上,鄭濤、薩娜夫婦二人以優異成績雙雙榮獲一等獎,實現了我校在這項重量級教學賽事上新的突破。
「設計是典型的不能直接傳遞的知識能力」
榮譽的獲得離不開平時在課堂教學中的深度積累。
「設計類教學的難點不僅僅在於如何有效地向學生傳授知識,培養知識以外的素養和價值觀也同等重要。」鄭濤說。
在講授園林史時,為了能呈現出更好的學習效果,鄭老師非常注重深度史料的挖掘。為了講好中西方園林,他自學了視頻剪輯,把能搜集到的所有園林高清視頻和史料素材,按照教學的邏輯剪輯出來,融入到教學課件裡,讓同學們可以足不出戶就體驗到中外園林的遊覽感受。
在講義大利園林中的埃斯特莊園和中國的拙政園、遠香堂的時候,鄭濤會讓同學們先思考如果自己面對如此複雜場地要求,可能會怎麼設計,然後再導入前人的方案,分析其精妙之處,最後引導大家感受匠心和智慧創造出的極致的園林作品,可以成為跨越百年千年而不朽的文明豐碑,讓新一代的設計學子對專業有一種發自內心的自豪感和責任感。
在此基礎上,他也會適當融合一些全新的教學方法,比如小組式學習、翻轉課堂等等。在2020年的新冠疫情期間,他把中外園林史的課堂變成了在線的翻轉課堂,利用自己主持建設的《中外園林漫賞》在線課程,結合騰訊會議的直播課程,設計了一整套的學生自主學習、討論答疑解惑、直播深化學習的教學方案,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而薩娜老師在《園林工程》課堂上,也不斷進行教學的探索。「學生總說設計很難學,老師們總說設計很難教,因為設計是典型的不能直接傳遞的知識能力」,薩娜老師說,「我和同事們常常交流探討,認為對於園林工程的教學,僅僅讓學生知道『怎麼做』是不夠的,讓學生能夠『用事實思考,擁有常識感,能夠發現問題』是最重要的。」
薩娜非常善於引導學生建立獨特的看待問題的視角,「風景園林的學生的工作對象是自然世界和人類世界特別脆弱的兩樣東西:環境和人性。」她談到,現在智慧機器人會做很多種類型的工作,但是主動去呵護敏感人性並培養偉大人性、主動發現和認識這個世界,是機器不會擁有的能力。在今年疫情期間,紐約多米諾公園做了很多安全白圈的設計,這就是設計師人性關懷能力的體現。
打磨一節最走心的「樣板課」
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吳巖曾說:「大學的天職是教書育人,課程是體現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理念的『最後一公裡』。學生從大學裡受益的最直接、最核心、最顯效的是課程。」
為了上好每一堂課,鄭濤和薩娜相互打氣,互相支持和鼓勵。近三年來,鄭濤參加了學校和山東省組織的幾乎所有教學賽事,不斷打磨自己的教學材料和教學能力。「學院在這個過程中給了我巨大的支持,建工學院李院長、唐書記等領導經常關懷我的比賽進展,學院兩位『教學卓越獎』獲得者馮秀梅副院長和劉崢老師,都認真幫我分析不足、提供建議、助我提高。」在這樣的助力下,鄭濤先後獲得了青島農業大學首屆「青年教學能手」、第三屆青年教師講課比賽一等獎、山東省第五屆「超星杯」青年教師教學比賽二等獎等獎項,他所主講的課程《中外園林史》也入選了山東省首批本科一流課程建設項目。
而薩娜也不甘落後,連續三年參加了學院青年教師講課比賽。「2018年我參加學校首屆青年教學能手比賽成績並不理想,賽後周春玲副院長、王奎玲老師對我的教學內容,教學組織等進行了細緻的分析。我也從劉慶華院長、林志強書記、教研室主任劉志科老師等領導老師的點評中受益匪淺。學院平時也會積極組織青年教師觀摩優秀教師的示範課,對我提高教學水平有很大幫助。」2019年學校青年教師講課比賽時,薩娜精心準備,以全新的面貌參加比賽,最終以優異的表現獲得校賽第一名。
「這次省青教賽獲獎,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是受益於我校教務處進行的一系列青年教師教學能力提升培訓項目。整個比賽過程中教務處的領導老師們鼎力支持、全程助力,我們才有了比賽的底氣。」鄭濤說。
教務處處長田義軻指出:「青年教師是高校教學工作的中堅力量,教務處重視青年教師的培養,把教學比賽作為提高我校青年教師業務能力和教學水平的重要抓手。學校多次組織教師工作坊、教師經驗交流與研討會、在線教學方法培訓、校外教學名師主題講座等教師培訓活動,從師德師風、課程思政、信息化教學、教學設計和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培訓,對我校青年教師教學水平提高有很大作用。」
對教學初始的熱愛
薩娜的父母一生從教,他們嚴謹細緻的教風以及對學生的熱愛都深深感染了她。每年的節假日,都會有眾多學生到她家裡看望自己的老師。「給我的感覺就是老師太有魅力了,是一個能帶來很多幸福感的職業。」而鄭濤的大伯也是一名教師,在他剛從教時,大伯就告訴他一定要備好課,對得起聽課的學生。「我在課堂上面對學生,內心其實更多的是一種對課堂的尊重。這些年來我對自己的要求是一定每年重新備課,重新整理材料,不斷充實和完善。這個習慣對我參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他們秉承著父輩的希望,帶著一腔熱情全身心投入到教師這個行業當中,在三尺講臺,讓知識的火花不斷綻放,持續傳承。而他們在教學上付出的大量心血,也得到了學生們的一致認可。建築1701班班長周起帆說:「鄭老師講課風趣幽默,課堂上氛圍活潑,同學們積極性都很高。老師在知識的講解方面有條理,有重點,並且有知識的串聯和擴展,令同學們在認識中外園林的同時也加深了對建築學的理解。」
不僅注重課堂教學,鄭老師對《中外園林史》的考試方式也進行了相應調整。
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吳巖在關於本科一流課程「雙萬計劃」啟動時提到的一個理念,就是讓學生體會「跳一跳才能夠得著」的學習挑戰。鄭老師的觀念與此恰好相同。《中外園林史》過去一般採用閉卷考試,主要是考年代、風格、特徵等知識點。但鄭老師認為,這些知識是必要的但是不是學習的目的。「設計師學習的目的永遠是為了創新應用前人的智慧。所以我的作業設定為『園林空間的創新轉譯』,讓學生們把自己喜歡的園林空間轉化為一個具有相似趣味體驗的建築空間。這種方式有效激發了同學們的積極性,幾乎每一年都有若干特別出彩的作品出現,很好的展示了學生們的個性化學習的狀態。」
近幾年鄭濤還指導了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1項、指導學生獲得了山東省「創青春」和「網際網路+」的兩項銅獎,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還發表了3篇相關科研論文。建築1602班班長楊銳:「鄭濤老師帶給我的印象是幹勁十足,好像永遠都不會疲憊。在創青春大賽和網際網路+大賽中,鄭老師作為指導老師,幫我們逐字逐句修改創業計劃書,令我們特別感動。」
薩娜老師注重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常常帶領他們發現身邊的建築特點。她所教的學生中有的已經成為行業的中堅力量,薩娜有時也會請他們製作視頻,給學生談談專業和發展,讓學生對就業和深造學習有更清晰的認識,更有奮鬥目標。「設計學科其實不主要依靠一些固化的知識來進行表達,更重要的是激發同學們的設計思維,激發他們更大的求知慾和探索欲。」風景園林虛擬1602班班長劉力源說:「薩老師為人和藹可親,幽默風趣,她在教學中會加入很多案例,給我們很多直觀的介紹,她的課堂語言精練又含義豐富,能夠很好地帶給我們啟發。」
在兩位老師看來,科研與教學是教師工作的兩條並行不悖的生命線。除了用心備課、上課,他們都積極參與科研課題。鄭濤先後主持和參與教研教改課題6項、發表科研及教研論文5篇、參編「十三五」規劃教材2部;薩娜也參與了多項校級教研教改課題、參編省部級教材2部。
相伴意長,攜手扶將
在讀研時是同一導師門下的師兄妹,畢業後相繼赴青工作,又因特別的緣分相聚於虹子湖畔,兩人同時感嘆「真是太幸運了」。既是同門師兄妹,又是專業同路人,還是家庭相伴人,多種角色讓他們之間有了更多的共同語言,也有了更多的默契,無論在工作還是生活上都能夠給予對方最多的理解和最大的支持。
在此次青教賽備賽的過程中,為了不互相干擾,鄭濤老師經常會主動到教研室備課,而薩娜老師則在家安靜備課。白天備賽的過程緊張而忙碌,但是兩人約定無論多忙,晚上一定一起吃晚餐。在餐桌上,一起分享彼此的進展、討論遇到的瓶頸。因為太熟悉彼此的專業了,兩人經常向對方挑毛病、提建議,直到對方改到自己滿意為止。
回首整個賽程,兩位老師有很多感觸,其中最主要的一點就是——「教學比賽最重要的目的是以賽促教」。薩娜認為,「青教賽給我最大的觸動,是認識到教學不僅僅是要教會學生知識,在教授技法以外,更應該注重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從能力和素質等更高的層面,促進學生真正關注人的需求,把自己的理念用更為人性化的方式進行設計表達。」鄭濤認為:「青教賽讓我學會從同學們的視角看待教學,課堂上越能夠貼近學生,就越能激發學習的熱情,讓教與學之間的隔閡更少、教學效果才會更好。」
原載《青島農業大學報》2020年第1001期
原文連結:http://qauweekly.ihwrm.com/index/index/index.html?release_id=166860&paper_id=898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