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孩子養蠶忙 養蠶不光是玩 更是體驗一種生命的過程

2020-12-16 瀟湘晨報

慈谿市育才小學302班的孫晨嘉用放大鏡觀察蠶寶寶

又到養蠶季節,孩子們在學校打招呼的方式從「今天玩什麼」到「你家的蠶寶寶結繭了嗎」。

原來,小學三年級的教材中有一課是《動物的一生》,很多老師會選擇讓孩子觀察蝸牛、蚯蚓、蠶等小動物。俗語說「立夏三朝開蠶黨」,老師便布置養蠶的「家庭作業」。可是並不是家家戶戶都有蠶卵和有足夠的桑葉,這可怎麼辦呢?

網店為孩子推出「學生養蠶套餐」

觀察動植物是科學課的必修內容,這幾年,很多學校都考慮到學生找材料有難度,在科學材料包裡都備好了。但今年受疫情影響,遲遲未能開學,於是學生和家長只能「各顯神通」。

有的孩子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家住鄉下,可以提供一些蠶寶寶,有的家長找鄰居「救濟」,有的家長發帖尋求蠶卵:「可以送幾隻蠶寶寶給我嗎?」「蠶寶寶哪裡有買?」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慈谿市育才小學的小朋友就幸福多了,科學老師潘天香早就為學生們準備好了蠶卵。「我看馬上就要開課了,孩子們不能沒有蠶寶寶呀!於是我將『橄欖枝』伸向網店,提前網購了一些,也不貴,5塊錢100個蠶卵,分給有需要的學生。」

出於好奇,記者也去網店逛了逛,發現有不少商家為學生推出「學生養蠶套餐」,包括清潔用具、飼養盒、桑葉、放大鏡、飼養說明手冊等,以便學生全程觀察蠶破繭成蝶的過程。商家除售賣常見的白色蠶,還推出七彩色、金色等蠶寶寶。

學校妙招

桑葉庫存告急校園裡種起桑樹

眼看蠶寶寶的體型和食量越來越大,「沒有足夠的桑葉」又成了學生和家長的一道難題。

聽說蠶寶寶會吃萵苣葉子,有的小朋友想都沒想就照做了,結果第二天,所有的蠶都「四腳朝天」。潘老師解釋說:「蠶是一個挑食的寶寶,如果餵萵苣葉子,那就要在剛出生時就給它吃這個,一旦吃了桑葉,它就不願意再去吃別的了。」

為了讓蠶寶寶頓頓都有桑葉吃,不少學校在校園裡種起桑樹。慈谿市育才小學的周亮亮老師說:「為了讓孩子的養蠶經歷更加有趣、方便,學校在校園內特意種植了15棵桑樹。」

對此,家長紛紛點讚:「真是省心,之前一直為桑葉發愁,現在孩子會在放學後摘一些桑葉回來,摘多了就放冰箱冷藏。」

孩子們白天在學校養護桑樹,晚上回家就用自己培植的桑樹葉養蠶。在這樣的過程中,孩子既懂得勞動教育的意義,又享受到培育生命的珍貴。家長們都十分支持學校的養蠶活動。

家長擔憂

蠶寶寶養了沒幾天孩子就沒了興趣

有些家長會有疑惑,觀察蠶寶寶的生長過程,體驗到生命教育,是不是有必要每個學生都要養呢?

潘老師告訴記者,養蠶是三年級科學教材的「規定動作」,在《動物的一生》課程就是以蠶寶寶的一生為例進行教學的,包括「孵出的新生命、生長變化、蛹變成了什麼、生命周期」等。

對孩子而言,背誦概念是很簡單的,但更重要的是讓他們去感受,去體驗。老師在上課時,也會在實驗室裡同步養蠶,但更多的觀察和體驗需要在家裡完成。養蠶前後要持續近一個月,要每天持之以恆地照顧這些「小東西」。

還有不少家長抱怨:「我們家有蠶寶寶,但沒過幾天就不照顧它了,現在都是我們在照顧。」

其實這是一個普遍現象,孩子在寵物店或花鳥市場看到小兔子、小金魚,覺得它們好可愛,死纏爛打地要求家長買回家。回家後不過一周,就開始「散養」,想起來了就餵它們吃一點,不然就不大搭理的,而家長們就會看不下去,代替孩子照顧小動物。

老師解惑

孩子缺失的是對生命的敬畏和責任感

慈谿市育才小學心理老師許玲洋:我也曾經給孩子們布置過養蠶任務,培養孩子們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對生命的敬畏意識。後來通過家訪得知,很多孩子都是三分鐘熱度,剛拿到蠶寶寶時會每天認真地餵桑葉、清理糞便,但逐漸的,他們對這種日復一日的換桑葉、清理糞便的「重複工作」失去興趣,將其轉交給父母。於是,照顧蠶寶寶成了父母的工作,更有甚者,由於父母的工作繁忙和孩子的漠不關心,蠶寶寶無人問津。

這看起來像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很多家庭的處理方式都是把已經死掉的蠶寶寶屍體倒進垃圾桶裡。但這又是一件令人深思的事情,蠶寶寶雖小,但是也是一條生命,孩子們缺失的,是對生命的尊重與敬畏,以及責任感。

1月29日,微博上一則「寵物也會感染新型肺炎」的話題,引發部分人的恐慌。當日,世衛組織闢謠:無證據顯示寵物會感染。

1月30日,各地陸續有貓狗被遺棄街頭,更有甚者將寵物貓狗扔出窗外。在疫情的風口浪尖上,貓狗背負起「莫須有」的罪名。

我看後不由得感概這一行為的殘忍,他們似乎沒有意識到,這些小貓小狗,也是鮮活的生命。

那麼,家長們該怎麼做呢?首先我們必須要身體力行地讓孩子們知道,每一個動物,都是鮮活的生命。所以,在去領養寵物之前,孩子們一定要問問自己,能不能承受住這樣一份生命的重量;而當成功領養寵物之後,一定要將這一份對生命的敬意化作責任放進心裡,善待它們。課本上所說的敬畏生命,真的不只是說說而已,而是要求我們要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生命沒有貴賤之分,無論平凡或是偉大,龐大或是渺小,都值得我們敬畏。現代金報記者林涵茜 通訊員周亮亮

【來源:寧波日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又到「養蠶」季,網上商家推出「學生養蠶套餐」,寧波家長忙壞了
    又到了養蠶的季節,孩子們在學校打招呼的方式從「今天玩什麼」到「你家的蠶寶寶結繭了嗎?」記者了解到,三年級的教材中有一課是《動物的一生》單元,很多學校會選擇讓孩子觀察蝸牛、蚯蚓、魚等小動物。有俗語說:「立夏三朝開蠶黨」,意思是,立夏三天開始養蠶。這時候老師也會布置有關於養蠶的「家庭作業」,可並不是家家戶戶都有蠶卵、有足夠的桑葉,怎麼辦?
  • 又到「養蠶」季,網上商家推出「學生養蠶套餐」,寧波家長忙壞了!
    又到了養蠶的季節,孩子們在學校打招呼的方式從「今天玩什麼」到「你家的蠶寶寶結繭了嗎?」記者了解到,三年級的教材中有一課是《動物的一生》單元,很多學校會選擇讓孩子觀察蝸牛、蚯蚓、魚等小動物。有俗語說:「立夏三朝開蠶黨」,意思是,立夏三天開始養蠶。這時候老師也會布置有關於養蠶的「家庭作業」,可並不是家家戶戶都有蠶卵、有足夠的桑葉,怎麼辦?
  • 郭喜林:養蠶在於讓學生明白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雖然這是一首表達忠貞愛情的詩,但它也道出了生命的意義。人的生命和春蠶是一樣的,不能只求索取,更要有無私奉獻精神。因此,在小學上養蠶課具有可以培養孩子們熱愛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識和理念。  據成都商報2014年6月13日報導,上個月,樂山市實驗小學老師給四年級學生布置了一道特殊的家庭作業———養蠶。這引起了小學生們的濃厚興趣,不少低年級同學自發加入養蠶行列,也勾起了很多家長對蠶的回憶。
  • 慈谿孩子養蠶忙!今年桑葉的問題解決了,但家長和老師都說最難的是這件事……
    ——以下正文——又到養蠶季節,孩子們在學校打招呼的方式從「今天玩什麼」到「你家的蠶寶寶結繭了嗎」。  原來,小學三年級的教材中有一課是《動物的一生》,很多老師會選擇讓孩子觀察蝸牛、蚯蚓、蠶等小動物。俗語說「立夏三朝開蠶黨」,老師便布置養蠶的「家庭作業」。可是並不是家家戶戶都有蠶卵和有足夠的桑葉,這可怎麼辦呢?
  • 「小學生養蠶」的意義不可小覷
    在我看來,小學生養蠶的意義決不可小覷,甚至簡直可以說是茲事體大。  杭州的小學校讓小學生養蠶,是依據三年級下冊科學教材的第二單元設計的《動物的生命周期》課程。就是以蠶寶寶的一生為例進行教學,包括「孵出的新生命、生長變化、蛹變成了什麼、生命周期」等等。
  • 養蠶寶寶找桑葉孵小雞……小學幼兒園素質教育作業讓家長抓狂
    「養蠶寶寶真的是耗費心力,需要不斷地關注,小孩子不懂,都是家長在操心。」陳女士表示,養蠶對於上班族家長是大難題,有時為了完成任務只能買現成的蠶寶寶。陳女士認為,學校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方式應改變。「如果小孩子善於觀察、熱愛小動物,養蠶過程的確有益。比如我們家上一年級的女兒,就時不時會看看蠶,問一些關於蠶的習性、生長等問題。
  • 超超日記:養蠶故事
    小學初中的時候,同學都很喜歡玩些新奇的東西,而且是一陣一陣的。比如,這一陣大家都集中打桌球,下一陣大家又會集中打籃球,或者踢足球。在學校生活中,總有那麼一件事,會瘋魔一段時間,然後銷聲匿跡。我想說的養蠶,就是在春天能夠風靡校園的玩趣。
  • 家長們不再「談桑色變」,這所小學不養蠶,改養蝴蝶了!
    為了桑葉「拼命」的家長不少,每個三年級學生的家長都有一段「血淚史」,有的在杭城四處偵查桑葉下落,有的驅車四五十公裡去農村找,實在找不到的只能在網上高價購買的,五花八門……比起他們,杭實外的三年級孩子這學期可是幸福多了,因為他們不養蠶寶寶,改養蝴蝶了。稀不稀奇?
  • 【社區公益】我是心閱讀小小昆蟲家 第1屆社區養蠶小義工大招募
    沒養過蠶的孩子童年太不完整!讓孩子在行動中觀察感受科學!在蠶蛻過程中體驗生命教育旅程!一起演繹《好餓的毛毛蟲》繪本!我為心閱讀養蠶·我在閱讀中成長!養蠶收穫一種專注力!養蠶收穫一種探索欲!養蠶收穫一種責任心!養蠶收穫一種成就感!中國是絲綢之國,蠶雖然從卵-蠶-蛹-蛾僅幾十天生命,但蠶卻承載了中華幾千年歷史。我們即將帶領孩子們穿越時空,感受燦爛的桑農文明。
  • 杭州小學要求學生養蠶 2萬家長抓狂滿城找桑葉
    據報導,養蠶幾乎成了杭州小學三年級科學教材的「規定動作」。這個規定動作,最近讓2萬多名小學生家長徹底抓狂了。為了讓幾顆比芝麻還小的蠶卵完成整個生命周期,有的家長帶著孩子一起去公園偷摘桑葉,有的輾轉找到農業科研單位的朋友要幾片,有的驅車幾十公裡去農村找,有的通過淘寶快遞,可謂各種腦洞全開。杭州小學三年級學生的「規定動作」,緣於科學教材中有《動物的生命周期》的課程。
  • 小時候的樂事—養蠶
    記得小的時候,看見別人在養蠶玩,我也會好奇的弄上幾條回家玩。誰知,我養著養著就上癮了。剛開始的時候,我學著別人弄了十幾條很小的蠶拿回家養。養蠶給了我很多樂趣,也屬於我童年的一部分,我想你們大多數人為了好玩也養過蠶吧!
  • 講講大井人養蠶的故事——風「蠶」露宿
    蠶寶寶們,便吐出細絲,結成網狀,就象蜘蛛結網的過程。所不同的是,蠶寶寶最後要把自己宻封在繭殼中,所謁「作繭自縛」即指這個過程是也。當繭殼中的蠶寶寶吐完肚裡的絲漿,便蛻變為蠶蛹。這時,蠶繭就要「下簇」——蠶繭的收穫季節到了。蠶農們小心翼翼、誠惶誠恐地,把白生生棗粒般形狀大小的蠶繭,一個個的從「簇」上摘下來,放到籃子或筐子裡,再把一籃籃或一筐筐的蠶繭,裝進一個很大的布包。
  • 跨越千裡的科技助力,河海大學讓石泉養蠶人增收
    石泉縣位處秦巴腹地、漢水之濱,自古以來興桑養蠶,是漢代「鎏金銅蠶」的出土地,被譽為「絲路之源·金蠶之鄉」。鎏金銅蠶一泉水流至今,一條蠶養至今。「我養蠶30多年,以前養蠶很累的,採桑葉,育小蠶,養大蠶,摘蠶繭,每一步都手把手地來,從沒想到養蠶還可以自動化。」池河鎮力建村的養蠶戶譚小琴接受採訪時說。
  • 畫泥鰍、養蠶寶寶……啟航幼兒園主題教學這樣做
    幼兒園主題教學是以幼兒為中心,從幼兒的興趣及生活出發,在教師的引導下,以生活為教材,促使幼兒體驗、發現的過程。
  • 小朋友養蠶超有愛!怕蠶寶寶「睡不著」編搖籃曲
    小朋友養蠶超有愛!參與互動    1200份蠶寶寶幾乎被「秒光」,養蠶日記持續徵集中
  • 農村養殖家蠶,好養又好賣,教你高效實用的養蠶方法!
    我的答案是養蠶!儘管今年上半年初期,蠶繭單價普遍過低,後來到了中期,單價略有提高,每公斤由11元漲到了14元,我相信在下半年,蠶繭價格還會有大的改革,畢竟現在各大行業都逐步恢復到原來的狀態了,養蠶這行業也不落後。在我們廣西,養蠶是一個大項目,我家就養了近十年的蠶,在這方面略有經驗。對於在家務工的農民來說,養蠶是他們經濟的來源之一。就算是價格有點偏低了,維持柴米油鹽總還行的。
  • 用麻子葉養蠶,你聽說過嗎?
    文:朱迅翎圖:來自網絡上周,在愚伯的自留地,發布了我撰寫的《當年家裡養蠶的日子,終生難忘》,不少的讀者紛紛留言:說自己小時候也養過蠶寶寶,有的還給我私信,回憶當年養蠶的見聞等等前天晚上,老伴看了對我說,「你光知道桑蠶,知道不知道麻子葉養蠶?」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上級號召養蠶,公社供銷社在顯赫位置貼出「安民告示」,縣廣播站天天早、中、晚,一天三次廣播養蠶的好處。老伴那時上農業中學,半耕半讀。中學生養蠶,成為微山湖畔的一大新聞。她和她侄兒沛紅一起養。說是侄兒,其實年齡相當,她比侄兒大兩歲。
  • 一次失誤,我們決定再也不養蠶寶寶!
    小的時候也養過蠶寶寶,什麼過程都已經忘記了!最近幾年孩子們慢慢長大了,也在每年的春天來臨時開始熱衷於養蠶。為了讓孩子能觀察到蠶寶寶神奇的一生中的變化,我也很贊成養這些感覺還很可愛的蠶寶寶。小孩子都是一時興起,其實大多的時間都是我和老公給蠶寶寶找吃的葉子!
  • 這些「養蠶經」你得聽仔細
    5月13日上午,「養蠶培訓班」正式開課,30多位讀者剛到場就發問不斷,蠶桑養殖基地的專家也毫無保留地傳授了「養蠶全攻略」。現在,蠶寶寶領養仍有部分名額,歡迎讀者繼續撥打4249555免費領養。本周五,蠶寶寶就將發放到報名的讀者手中,下面這些「養蠶經」,你可得聽仔細。
  • 他從江蘇捧回一鞋盒,建起養蠶全產業鏈
    周口小夥池治霖,無意間發現蠶寶寶養在信陽,能吐出最高級別的蠶絲,於是,他和媳婦孫悅把江浙一帶種桑養蠶的產業引進信陽,帶貧致富增收,將蠶寶寶做成了綠色大產業。池治霖說起和蠶寶寶的緣分,真是無心插柳。2016年,他到江蘇南通出差,閒聊時隨口說了句:「你們這裡也種桑樹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