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谿市育才小學302班的孫晨嘉用放大鏡觀察蠶寶寶
又到養蠶季節,孩子們在學校打招呼的方式從「今天玩什麼」到「你家的蠶寶寶結繭了嗎」。
原來,小學三年級的教材中有一課是《動物的一生》,很多老師會選擇讓孩子觀察蝸牛、蚯蚓、蠶等小動物。俗語說「立夏三朝開蠶黨」,老師便布置養蠶的「家庭作業」。可是並不是家家戶戶都有蠶卵和有足夠的桑葉,這可怎麼辦呢?
網店為孩子推出「學生養蠶套餐」
觀察動植物是科學課的必修內容,這幾年,很多學校都考慮到學生找材料有難度,在科學材料包裡都備好了。但今年受疫情影響,遲遲未能開學,於是學生和家長只能「各顯神通」。
有的孩子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家住鄉下,可以提供一些蠶寶寶,有的家長找鄰居「救濟」,有的家長發帖尋求蠶卵:「可以送幾隻蠶寶寶給我嗎?」「蠶寶寶哪裡有買?」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慈谿市育才小學的小朋友就幸福多了,科學老師潘天香早就為學生們準備好了蠶卵。「我看馬上就要開課了,孩子們不能沒有蠶寶寶呀!於是我將『橄欖枝』伸向網店,提前網購了一些,也不貴,5塊錢100個蠶卵,分給有需要的學生。」
出於好奇,記者也去網店逛了逛,發現有不少商家為學生推出「學生養蠶套餐」,包括清潔用具、飼養盒、桑葉、放大鏡、飼養說明手冊等,以便學生全程觀察蠶破繭成蝶的過程。商家除售賣常見的白色蠶,還推出七彩色、金色等蠶寶寶。
學校妙招
桑葉庫存告急校園裡種起桑樹
眼看蠶寶寶的體型和食量越來越大,「沒有足夠的桑葉」又成了學生和家長的一道難題。
聽說蠶寶寶會吃萵苣葉子,有的小朋友想都沒想就照做了,結果第二天,所有的蠶都「四腳朝天」。潘老師解釋說:「蠶是一個挑食的寶寶,如果餵萵苣葉子,那就要在剛出生時就給它吃這個,一旦吃了桑葉,它就不願意再去吃別的了。」
為了讓蠶寶寶頓頓都有桑葉吃,不少學校在校園裡種起桑樹。慈谿市育才小學的周亮亮老師說:「為了讓孩子的養蠶經歷更加有趣、方便,學校在校園內特意種植了15棵桑樹。」
對此,家長紛紛點讚:「真是省心,之前一直為桑葉發愁,現在孩子會在放學後摘一些桑葉回來,摘多了就放冰箱冷藏。」
孩子們白天在學校養護桑樹,晚上回家就用自己培植的桑樹葉養蠶。在這樣的過程中,孩子既懂得勞動教育的意義,又享受到培育生命的珍貴。家長們都十分支持學校的養蠶活動。
家長擔憂
蠶寶寶養了沒幾天孩子就沒了興趣
有些家長會有疑惑,觀察蠶寶寶的生長過程,體驗到生命教育,是不是有必要每個學生都要養呢?
潘老師告訴記者,養蠶是三年級科學教材的「規定動作」,在《動物的一生》課程就是以蠶寶寶的一生為例進行教學的,包括「孵出的新生命、生長變化、蛹變成了什麼、生命周期」等。
對孩子而言,背誦概念是很簡單的,但更重要的是讓他們去感受,去體驗。老師在上課時,也會在實驗室裡同步養蠶,但更多的觀察和體驗需要在家裡完成。養蠶前後要持續近一個月,要每天持之以恆地照顧這些「小東西」。
還有不少家長抱怨:「我們家有蠶寶寶,但沒過幾天就不照顧它了,現在都是我們在照顧。」
其實這是一個普遍現象,孩子在寵物店或花鳥市場看到小兔子、小金魚,覺得它們好可愛,死纏爛打地要求家長買回家。回家後不過一周,就開始「散養」,想起來了就餵它們吃一點,不然就不大搭理的,而家長們就會看不下去,代替孩子照顧小動物。
老師解惑
孩子缺失的是對生命的敬畏和責任感
慈谿市育才小學心理老師許玲洋:我也曾經給孩子們布置過養蠶任務,培養孩子們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對生命的敬畏意識。後來通過家訪得知,很多孩子都是三分鐘熱度,剛拿到蠶寶寶時會每天認真地餵桑葉、清理糞便,但逐漸的,他們對這種日復一日的換桑葉、清理糞便的「重複工作」失去興趣,將其轉交給父母。於是,照顧蠶寶寶成了父母的工作,更有甚者,由於父母的工作繁忙和孩子的漠不關心,蠶寶寶無人問津。
這看起來像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很多家庭的處理方式都是把已經死掉的蠶寶寶屍體倒進垃圾桶裡。但這又是一件令人深思的事情,蠶寶寶雖小,但是也是一條生命,孩子們缺失的,是對生命的尊重與敬畏,以及責任感。
1月29日,微博上一則「寵物也會感染新型肺炎」的話題,引發部分人的恐慌。當日,世衛組織闢謠:無證據顯示寵物會感染。
1月30日,各地陸續有貓狗被遺棄街頭,更有甚者將寵物貓狗扔出窗外。在疫情的風口浪尖上,貓狗背負起「莫須有」的罪名。
我看後不由得感概這一行為的殘忍,他們似乎沒有意識到,這些小貓小狗,也是鮮活的生命。
那麼,家長們該怎麼做呢?首先我們必須要身體力行地讓孩子們知道,每一個動物,都是鮮活的生命。所以,在去領養寵物之前,孩子們一定要問問自己,能不能承受住這樣一份生命的重量;而當成功領養寵物之後,一定要將這一份對生命的敬意化作責任放進心裡,善待它們。課本上所說的敬畏生命,真的不只是說說而已,而是要求我們要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生命沒有貴賤之分,無論平凡或是偉大,龐大或是渺小,都值得我們敬畏。現代金報記者林涵茜 通訊員周亮亮
【來源:寧波日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