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自1985年實行三學期制起,清華增設5周夏季學期,為學生提供更多樣的教學形式。其中,社會實踐,已成為清華學子踐行真知、豐滿羽翼的必修一課。
百聞不如一見。今年夏天,清華學子又將足跡印在了世界各地。假期去哪兒?讓我們一起走近他們,聽聽實踐中的探索與發現。
實踐出真知
「I·溫度」湘西支隊:五入湘西耕耘,傳遞清華溫度
7月30日至8月8日,來自清華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系、電子系、美術學院等8個院系的15名本科生和1位教師共同組成的清華大學「I·溫度」熱水器搭建暨「精準扶貧」調研聯合支隊湘西分隊(以下簡稱「I·溫度」湘西支隊)赴湖南省湘西自治州開展暑期社會實踐活動。
16名隊員在10天的實踐時間內,共完成兩所學校15臺太陽能熱水器搭建、1間藝術圖書室設計改造、15間教室美化任務,並開展「精準扶貧」專項調研,舉辦了「I·溫度」湘西實踐支隊五年總結交流活動。
為社塘坡小學搭建太陽能熱水器
支隊隊員在閱覽室進行牆繪
支隊在雙塘街道大興村調研扶貧
除了搭建熱水器,「I·溫度」支隊還致力於搭建「I·公益」平臺,開展了多種多樣的公益活動。支隊面向社會發起募捐,獲得了愛心人士捐贈的善款共計一萬餘元;聯合清華附小昌平學校,開展了愛心義賣、圖書分享、遠方來信等公益活動。支隊耗時兩天完成了粉刷牆繪、組裝書夾、美化桌凳、陳列圖書等一系列工作,完成了社塘坡學校藝術圖書室的設計改造,並邀請學校中小學生一起,共同完成12間教室的美化任務。依託於「I·調研」平臺,「I·溫度」五年來還對吉首市周邊5鎮11村開展「精準扶貧」專項調研。
五年來,「I·溫度」及其前身「湘西溫度」支隊72名隊員在暑假走進湘西,踏上公益之路,用愛心傳遞溫度。五年來在學校、湘西州和吉首市政府及社會愛心企業、人士的幫助下,實踐支隊共為湘西搭建77臺熱水器,解決了偏遠山區11所寄宿制學校4000餘名學生的熱水洗浴問題。吉首市委市政府也投入300多萬元,將吉首市農村寄宿制學校全部配套建設太陽能和學生浴室,徹底解決了域內偏遠寄宿制學校的熱水洗浴問題。
五年來,「I·溫度」的同學們在實踐中「受教育、長才幹、作貢獻」。他們來自山川大海,帶著陽光、溫度與愛。他們始終相信,行動讓改變發生。
供稿 | 校團委
走進埃及:踐行青年交流 對話文明互鑑
以「中埃青年交流,探索文明互鑑」為主題,7月9日至25日,來自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的9名學生赴埃及進行社會實踐考察。兩周時間裡,支隊走訪16家單位,參加19場文化學習與探訪活動,與埃及前外交部部長納布納比勒·法赫米(Nabil Fahmy)、中國駐埃及大使館公使肖軍正、埃及不列顛大學校長艾哈默德·哈麥德(Ahmed Hamad)等交流座談,並與近百名埃及青年學生深入交流、結下友誼。
支隊與中國駐埃及大使館公使肖軍正、使館教育處參贊宋波合影
在中國駐埃及大使館,公使肖軍正向支隊介紹了中埃建交的歷史,作為「非洲大陸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紅旗」,中埃關係的發展為之後與很多類似國家建立外交關係鋪墊了模式和道路。肖軍正鼓勵同學們拓展全球視野,把世界當舞臺,為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而努力奮鬥。
支隊參觀非洲第一高樓標誌塔工地
機械工程系2015級本科生陳諾在參觀國開行、中國商會、華為、中建集團、徐工集團、新華社等單位後表示:「作為一名工科生,看到中國企業在世界各地發光發熱,為當地發展和民生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我感到非常激動,切身體會到了中國力量和中國日益增大的國際影響力,希望有朝一日自己也能夠用所學知識,把中國的技術帶向世界。」
支隊與埃及不列顛大學青年學生交流合影
今年暑期,校團委設立「本科生海外實踐支持計劃」,共支持來自29個院系的55支支隊分赴「一帶一路」沿線等全球26個國家和地區開展社會實踐,超過500名學生通過文化浸潤和深度交流,提升了全球勝任力和國際視野,增進了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解。
文 | 劉哲銘
圖 | 苗培壯
初心服務團:抗洪一線踐初心 傳播希望擔使命
7月,為鼓勵清華研究生同學將自身專業能力與地方發展、民眾生活緊密結合,清華大學圍繞「我的事業,我的祖國」實踐主題,組織「初心服務團」社會實踐活動。「初心服務團」江西萍鄉實踐支隊相應學校號召,深入思考「初心」之於清華研究生的內涵,奔赴江西省萍鄉市,踏上踐行初心之路。
實踐隊參與災後重建工作
實踐隊帶領孩子們開展愛國主題教育活動
今年7月,江西遭受百年難遇的暴雨洪澇災害。地處湘贛邊界的萍鄉市降雨量達267毫米,是此輪降雨受災較為嚴重的地區。當地政府迅速組織公安及消防部門投入到抗洪搶險和災後重建的工作之中。7月20日,清華大學「初心服務團」江西萍鄉實踐成員們得知此事後,一致要求奔赴一線,投入到災後重建的協助工作中,在實踐隊長的帶領下,隊員們冒著烈日,不畏辛勞,清除道路淤泥,整理災後廢物,慰問災區群眾。
此外,實踐隊一行還前往臘市鎮鳳凰小學看望留守兒童,帶領孩子們開展愛國主題教育活動,並贈送愛心書包和文具。
當地群眾對清華學子們敢於擔當的精神表示充分肯定。湘東區老關鎮黨委委員、團委書記何婭說道:「作為清華學子,你們既能深入企業,解決企業技術難題,又能下到基層,主動承擔災後工作,讓我們非常敬佩,也希望你們能堅守初心,為祖國、為人民作出更多的貢獻。」
文 | 劉思捷 餘諾婷 飛鵬
圖 | 陳昶昊
清華製造中國行:赴太原實踐,師生共探綜改區發展
7月23日至7月26日,由清華大學團委及清華校友總會先進位造專業委員會組織的「清華製造中國行」太原支隊同學先後參訪了太重鍋爐、天地煤機、清華大學山西清潔能源研究院、陽煤化機、清空科創等10餘家典型製造業企業、研究院,通過深入交流,了解太原製造行業面臨發展現狀及需求,總結共性問題、提出個性化方案並幫助企業對接需求資源。
支隊成員在山西綜改區行政服務大廳參觀
在山西省綜合改革轉型示範區,支隊親身體驗綜改區短短兩年內的跨越式發展;在山西省工業和信息化廳,支隊深入了解山西省政府對於企業轉型升級的政策。通過學習,同學們認識到,想要將山西發展為內陸地區經濟發展的新高地,在製造業的轉型升級和發展中,就要「量」「質」並循,重視產業集群發展。
2019年暑假,清華大學團委及清華校友總會先進位造專業委員會合作共同主辦「中國力量——清華製造中國行」實踐專項。項目旨在聚集資源,推動清華技術、人才和產業的對接,幫助學生深入了解中國製造業、促進學生個人成長,達到社會實踐育人實效。
文 | 程雨婷
圖 | 陸軍
書脊支教團:築夢扎日,為愛西行
7月7日至25日,清華大學校團委「創益築夢」公益社會實踐支持計劃——「書脊支教團」赴西藏愛心支教支隊來到西藏自治區山南市洛扎縣扎日鄉完全小學,開展了為期兩周多的短期支教活動。支隊隊員們以豐富多彩、別開生面的課堂形式,帶領扎日鄉完全小學的同學們探索新知識、開拓新視野,受到了同學們的熱烈歡迎。
「你們等著我們,我們也會來清華大學,像你們一樣,努力為建設美麗祖國作出貢獻。」這是離別時,五年級二班的洛追群培同學在送給支隊隊員的信中所寫的話。
支隊為孩子們帶去新穎有趣的知識的同時,也在用行動給孩子們播撒下希望與夢想的種子,讓他們了解到大山之外的多彩世界。看到孩子們信中寫下的真誠的話語,本次實踐的支隊長、來自土木系的2016級本科生張昊同學也代表支隊送上了祝福:「相信扎日鄉完全小學的同學們的夢想,最終能夠綻放得如同扎日鄉的油菜花般燦爛。」
支隊隊員備課時進行討論
同學們在認真學習「清華拳」
清華大學「書脊支教團」加入了校團委「創益築夢」公益實踐支持計劃。今年暑期,「創益築夢」計劃共有16支支隊分赴多地開展多種類型的公益實踐,同學們找準社會需求,發揮專業特長,創新公益模式,整合各方資源,助力精準扶貧,服務鄉村振興。
文圖 | 趙佳
自動化系、工物系:聚焦自動駕駛 助力智慧出行
7月20日-7月29日,由來自自動化系、工程物理系的8名本科生、碩士生同學組成的實踐支隊前往日本東京、名古屋、豐田市等地,開展以「自動駕駛初探」為主題的暑期海外實踐。支隊關注全球化背景下中日兩國自動駕駛行業發展的不同特點,調研日本自動駕駛行業產學研結合情況,積極思考如何促進我國自動駕駛領域產學研的進一步結合,同時也提升了自身的全球勝任力。
支隊與名古屋大學奧田裕之實驗室成員合影
實踐支隊負責人之一、自動化系2017級本科生侯晨認為,在新時代的自動駕駛全球化的趨勢下,日本發揮歷史積累的製造業優勢,結合本國實際情況,走了一條與中國不盡相同的自動駕駛發展之路,中日兩國未來可以加強合作、取長補短,在自動駕駛領域取得新突破。
文 | 侯晨
圖 | 趙洋
編輯 張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