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只要家裡出生的是一位男孩子,那麼我們會稱這家人「添丁」了,而如果家裡有位女孩子降生,則會稱這家人「添口」了。在電視劇裡,在戰亂需要徵兵時,但沒有多少人前來徵兵,就會到處的抓人,也就有種說法叫「抓壯丁」。為何在古代會將生男孩還是女孩的稱法區分開來呢?又是怎麼區分的呢?
其實在封建社會,主要的生產方式是男耕女織,在生理結構上,女性的力氣小,即使成年女性也比成年男子弱,而男子則是天生的體力好,肩負著農耕的任務,這也就尊定了男性在古代家庭中頂梁柱的重要地位。所以,古代稱生男孩為「添丁」。但是稱為「丁」的必須是成年人,因為只有成年後才能肩負家庭中的體力活。也不能太年老,因為年老體力下降,也無法當人耕作這樣的工作。
因此,在古代,16-60歲的男子稱為「丁」。女性在農業生產中只要是做紡織、燒飯、及家務勞動,無法勝任繁重的農業耕種,因此地位比男性地位要低很多。也正因為無法耕作農務,卻要多一張嘴吃飯,因此就多了一張「口」,所以生女孩交「添口」
從這樣的解釋中,我們就可以知道,為何古代重男輕女如此嚴重,只因生男孩能夠增加農業生產中的勞動力,人丁興旺,而且生了男孩後還有個添丁的隆重儀式。生女孩則是個只會吃飯不會耕地的「便宜貨」,生女孩卻是沒有添口儀式這個待遇。
值得一提的是,在古代,丁口這個詞,是與朝廷的賦稅有密切聯繫的,因在土地分配是以家中男性的多寡為標準的,故而丁指代的是能擔任賦役的成年男子,家中的人口多少則以「丁」為單位,故生男孩叫丁,作為以後納稅的人數。
反觀現代社會,在21世紀裡,我們無論生男還是生女孩,都統一稱為「添丁」。現代女性不再是社會地位低下的一方,反而還有比男性地位高的走向。因為現代人類已經不僅僅只有農耕一種生產方式,女性不需要靠男性也能自己獨當一面撐起半邊天。不斷解放女性思想,已經開始逆轉為「女尊男卑」的趨勢。所以,添丁還是添口這樣的稱呼已經過時了。但我們很有必要了解古代為何這樣稱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