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導讀:一個比半夏厚樸湯好用的梅核氣方。(編輯/王超)
李振華:我父親為母親求來的梅核氣方,已經近百年了
作者/李振華
李老:多年來,我學習中醫可以說從四個方面獲益。一、家傳醫術;二、認真自學;三、勤求古訓;四、博採眾長。我父親叫李景唐,他是我的啟蒙老師。我為什麼學醫,得從我父親說起,《洛寧縣誌》關於他的事跡多有記載。
郭文:這稱得上是師帶徒嗎?我們想知道您父親更多的情況。
李老:也是師帶徒的形式,不過是跟父親學習。我祖父叫李世傑,經商。我父親李景唐在當時洛寧全縣「三堂」中是名氣最大的,另外「二堂」指的是張玉堂和李紹堂。我父親生於1889年,病逝於1949年。他幼年好學,深研岐黃,醫技精,是洛寧縣唯一考上開封大學堂的學生。當時學校管吃管住,每年給五十兩銀子的助學金,我父親上了三年學,畢業後,本來學校分配工作可以做官,由於我祖父有病,加上軍閥混戰,袁世凱在北京稱帝,我父親不願做官。他考慮到「不為良相,寧為良醫」,開始立志自學中醫,他一邊鑽研醫學經典,詳義通理,一邊向當地的名醫拜訪求教。俗話說「秀才學醫,籠中抓雞」,由於他文化底子厚,所以學起中醫經典來得心應手。
聽我父親講,我母親患了梅核氣(慢性咽炎),喉嚨幹,吞咽有異物感,當時沒有儀器檢查,擔心是食道癌的前期。我父親對治療該病沒有經驗,開藥無效。離我家五公裡遠的西至村有一個醫生叫孫之道,治療該病有名氣,舊社會醫生較保守,不向外傳。我父親備了厚禮登門拜訪,二人見面很投機,當晩在他家住,第二天仍要挽留,我父親講,我母親得了梅核氣,要回去找醫生給我母親治病。
孫之道聽後說他能治,於是就開了方。這個方子傳到現在將近一百年了,醫好病人無數。
郭文:梅核氣很難治,您是如何治療的?
慢性咽炎屬中醫的梅核氣病,多發於中年人,且女性多於男性。該病自覺咽喉有異物感,如梅核或痰塊阻塞,吐之不出,咽之不下,咽部拘緊、乾燥,有時隱痛,伴有胸悶氣短等症,每因情志不舒、食刺激性食物、飲食傷胃或語言過多而症狀加重。
中醫學對本病發現較早,醫聖張仲景在其所著《金匱要略 · 婦人雜病脈證並治》中說:「一婦人咽中如有炙臠,半夏厚樸湯主之。」炙臠即炒肉片,患者自覺如炒肉片貼於咽喉,咯吐不出,用半夏厚樸湯治療。
慢性咽炎的治療,現在臨床多以清熱消炎藥物治之,諸如薄荷保喉片、青黴素保喉片、西瓜霜含片等等,效果不佳。這主要是不明確該病發生之病因病機,不能對症用藥的結果。
根據慢性咽炎常因情志不舒或胃部脹滿而加重,且伴有胸悶氣短、肝脈弦大等症,其病因病機主要是情志所傷,肝氣鬱結,橫逆於胃,胃失和降,聚溼生痰,肝胃之氣失其疏洩和降而上逆,痰隨氣升,痰凝氣滯於咽喉而發病。
咽喉是肺胃之門戶,如肺胃蓄熱,火熱炎上,氣血結於咽喉,局部可見充血色紅,或有小米粒狀腫塊,出現咽幹或隱痛。情志不舒,胃部脹滿,胸悶氣短,肝脈弦大,皆系肝氣不疏、脾胃不和之象。因而慢性咽炎發病部位雖在咽喉,但其致病之機理,則為肝鬱氣滯、脾胃不和。氣血痰溼隨肝氣上逆,結於咽喉而發病。
醫聖張仲景對該病之病機早有卓見,在治療上用半夏厚樸湯,其中蘇葉、厚樸具有疏肝理氣之作用,半夏、茯苓、生薑配厚樸以和胃,藥物雖少,但切中疏肝和胃之機理,有根治該病之妙用。
我出生於中醫世家。半個世紀以前,父親講,他治梅核氣,即用張仲景的半夏厚樸原方,臨症有效,但見效慢。孫之道醫生在原方的基礎上,擴大藥物為香砂六君子湯去黨參以和胃祛痰溼,去蘇葉,改為枳殼、小茴香、烏藥配香附、厚樸以增強疏肝理氣降逆之力,並加清利咽喉之桔梗、牛蒡子、山豆根、射幹。(白朮、茯苓、甘草、半夏、陳皮、木香、砂仁、枳殼、小茴香、烏藥、香附、厚樸、桔梗、牛蒡子、山豆根、射幹)
如肺熱咽幹加麥冬、知母,並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情志愉快,可收到更滿意的效果。這種經驗多麼可貴。數十年來,我治療梅核氣,依先父之教導,用上述藥物,病程在3-5年者,常10劑藥左右而痊癒。其治法定為疏肝和胃、清利咽喉,方名為理氣消梅湯。肝腎陰虛或肺胃有熱,亦可導致咽喉乾燥不爽,症似梅核氣,因臨床少見,故不費述。
過去民間治梅核氣,是用兩個銅錢夾梅子,用麻線捆綁,埋在地下,三年後取出,吃梅子。新中國成立初期,一個梅子就賣到一個現洋。雖能見效,但不能根治。現在我把治梅核氣的處方傳給我的學生,並在《李振華醫案醫論集》一書中公布,推廣,希望讓更多的患者受益。
附《李振華醫案醫論集》:梅核氣(慢性咽炎)
周某,男,32歲,司機。初診:1992年3月2日。
主訴:咽中異物感半年,加重15天。
病史:平素吸菸、飲酒量多,半年前感咽中如有異物梗阻,吐之不出,咽之不下,伴胸悶,腹脹,食慾不佳,經當地醫院胸透、B超檢查未發現異常,遂按慢性咽炎治療,服冬凌草片,山豆根片等藥物,病情時輕時重。半月前因過春節飲酒過多,致病情加重,再服冬凌草片療效不佳,故前來就診,現症見:咽中有異物感,胸悶,氣短,腹脹,口乾口苦,精神尚好,面色紅潤,語言有力,形體較胖。舌邊尖紅,舌體胖大,苔薄白,脈弦細。
中醫診斷,梅核氣(肝胃鬱熱,痰凝氣滯〉。
西醫診斷:慢性咽炎。
治法:疏肝和胃,清化痰熱,行氣利咽。
處方(自擬經驗方),理氣消梅湯加減。
白朮10克,茯苓15克,陳皮10克,半夏10克,香附10克,厚樸10克,紫蘇10克,枳殼10克,鬱金10克,知母12克,桔梗10克,牛蒡子10克,射幹10克,山豆根10克,甘草3克。
二診 1992年3月9日。
上方服六劑,口乾口苦消失,餘症大減,舌質淡紅,苔薄白,脈弦細。
二診辨證論治:脾胃功能健復,使痰濁漸得運化,氣機升降有序;肝鬱將疏,氣機趨於通暢,熱勢消去,固病情好轉。口乾苦消失,故上方去清熱養陰之知母,加砂仁12克溫中和胃。6劑水煎服。
三診 1992年3月16日。
咽中異物感消失,無特殊不適症狀,舌質淡紅,苔薄白,脈弦細。
三診辨證論治:痰溼已去,脾胃功能正常,肝疏胃和,然紫蘇多服洩人真氣,故去紫蘇,繼服6劑。
感謝李老!藉此我把治療(梅核氣)的驗方,供於大家參考。炒全瓜蔞20克,厚樸10克,半夏10克,茯苓25克,桔梗10克,蘇梗10克,麥冬15克,五味子10克。水煎服,一劑兩煎,早晚分服。一般不需更方,個別病人需辯證加減。一般三六九劑可愈。
梅核氣一病,病因多痰溼、氣鬱、陰虛,故治療以化痰、健脾祛溼、疏肝解都、滋陰利咽為主,臨證我常用養陰清肺湯,半夏厚樸湯,麥門冬湯,桔梗甘草湯等辨證治之。
梅氣核,四七湯主之,歌,半廈川樸茯苓蘇,芎蒼香附加桅曲。也是家父所傳。
說說患者我的經歷。去年因為生氣,跑去雲南麗江住了一個多月,剛到哪裡是晚上,太冷感冒了!我是貴州人氣候比哪裡穩定,去的時候就穿兩件衣服,又是學中醫的!所以感冒不會去看西醫!在房間裡每天都吹熱空調!痰一天比一天濃!第三天!感覺喉嚨有一顆東西,自我感覺,還不小!我自己意識到得梅核氣了!在麗江買不到成藥半夏厚樸湯!我問問逍遙散有沒有。一心堂有的!後邊就吃逍遙散!吃了一個多星期好了!這個多為肝氣鬱結造成的!只要能疏肝理氣健脾和胃!都有效?最主要要知道病理!
記得小時候得了中耳炎,醫院的藥沒效果,疼得我半夜三更在馬路上奔跑,後來是奶奶用明礬治好了我的中耳炎,直到現在30年再沒發過。很簡單就是把明礬粉放在紙上,再把紙捲起來吹進耳朵裡,第二天醒來耳朵就不疼了好了。不過有一點要注意了:就是醫院配置使用的藥膏一定要擦乾淨再吹用明礬。
石學敏院士醒腦開竅針刺法
專家課程(理論+針法演示)
助教團隊(分組+針法體驗)
常年開課
張巧美13240899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