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學教授為何難以成為「人生導師」

2020-12-13 網易新聞

(原標題:美國大學教授為何難以成為「人生導師」)

      伍國

  去年,臨近畢業季的一期《紐約時報》登載了一篇文章,題名《

教授

的意義是什麼》。這篇由一名資深教授撰稿的文章指出,在1960年,只有15%的美國大學本科畢業生總成績拿到A,而眼下,43%的學生都能進入A檔。文章暗諷,學生對大學的滿意度很大程度上來源於唾手可得的高分(也就是美國高教界常說的分數的「通貨膨脹」)。作者接著指出,學生對大學的滿意度還來源於教授對學生的友善和尊重。

  但是,在皆大歡喜之餘,作者質疑:當今大學生究竟還有沒有把教授看作一個「思想者」和「

人生導師

」?因為越來越少的學生和教授有課堂以外的交流。1967年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把個人「最基本的目標」定位於「有意義的人生觀」的學生比追求「經濟富裕」的學生人數高出一倍,而現在,後者卻比前者高出了一倍。他注意到,在眼下這種事業高於思想、薪水重於智慧的時代,教授的角色也在發生變化,他們不再是學生的崇拜對象,或者,不再是一個「榜樣」和道德權威,而淪為一個掌控分數的權威。

  在我看來,儘管注重精神引導的教育理念是精英教育的至高境界,但也越來越像一種理想形態。事實上,教授在學生面前的道德權威和偶像形象的逐漸衰落可能不僅是美國所獨有,而會成為一個全球性趨勢。

  二十一世紀的校園文化的確正在經歷著深刻的變化。網際網路不僅改變了傳統商業模式,重塑了人際關係,也改變了師生之間的傳統關係模式。在過去的師生互動模式中,教授是掌握知識、傳道授業的學術權威,而現在,很多學生會認為自己可以通過網際網路迅速掌握大量的知識和信息。美國大學的教室裡已經開始出現新的矛盾:學校允許學生在上課的時候攜帶和使用手提電腦、智慧型手機及無線網絡,但是,很多教授仍然以自己的「土政策」禁止在課堂上使用任何電子產品。在可以使用無線網絡的課堂上,教授無法知道學生是用手機在查相關背景知識還是在查私人郵件甚至網上購物。受過嚴格社會科學訓練的教授本能地對把「維基百科」作為知識來源表示不屑和反感,並試圖阻止學生引用「維基百科」,但事實上,任何人都已經不可能禁止他人使用搜尋引擎和網絡百科全書獲取至少是初步的信息。也就是說,知識的傳播正在經歷一個革命性的大眾化過程,教授的知識壟斷性將越來越受到威脅。清醒的論者也已經指出:教授相對於學生來說,經歷和背景遠為深廣,這容易導致教授產生幻覺,認為自己無比崇高。事實上,各領域的專家在自己所熟悉的範疇以外和常人並無太大區別,甚至在自己的領域內也會出錯。

  上面提到的這篇文章的核心論點倒不是關注大學教授的知識權威問題,而是憂慮教授的道德權威和導師身份的逐漸喪失。在我看來,客觀地說,這種喪失雖然令從事高等教育的學人沮喪,但恐怕

難以

避免。首先,就「人生」的意義來說,一個在自己的領域獲得最高學位、畢生從事這個領域研究的教授,大概只對同樣以學術為職志(即準備複製導師的生涯而且需要各種相關信息和幫助)的博士生有某種人生示範作用。對大多數離開校門就走向社會從事各種行業甚至前所未有的新興行業的本科生來說,一個教授在象牙塔裡的學術人生可能並沒有很大相關性。這裡也有時代變遷的因素。在古代,一個像孔子、墨子、蘇格拉底這樣的大學者和通人可以吸引大量的學生和跟從者,因為他們是為數極為稀少的智者,可以給學生提供學問和人生智慧。在當代社會,一些在古代似乎不入流的職業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崇拜。我們很難想像,在孔子的時代,一個以演藝為業的人會擁有比孔子還多的粉絲,也很難想像,古代年輕人會從一個大商人如呂不韋或桑弘羊而不是大哲學家那裡獲取人生成功的智慧。在一個大眾傳媒的時代,面對社會擔任「思想者」和「榜樣」角色、說出關於世界和人生的種種箴言的是蓋茨和賈伯斯;在電視上分享人生經驗、讓聽者回味的更多是影視明星、商界奇才、各類名嘴。對一個青春迷茫的本科畢業生而言,想要獲得在現實中應付挫折、把握機遇、實現轉軌和「逆襲」的智慧,是去找自己大學時期的教授,還是讀讀人生大起大落、充滿戲劇性的商界精英和文藝明星的自傳,聽他們的演講更有現實價值?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也不得不說,就純學術以外的人生(人際關係、婚姻、職場)而言,不少教授自己也不過是一地雞毛、乏善可陳,更可能捉襟見肘、進退失據,真要回答學生關於個人生活的諮詢,怕也沒有什麼特別的思想和智慧可貢獻。古人有「道德文章」之說,卻不懂得還有「情商」存在。如果以今天的「情商」來衡量古代智者,也未必都能過關。關鍵在於,在二十一世紀的價值取向裡,人的智商和情商的綜合平衡、經歷和成就的相得益彰,才是受崇拜的原因和指導他人人生的資本。

  還有一個問題也阻礙了傳統教師角色的發揮。至少在美國校園裡,對學生隱私的嚴格法律保護,極大地制約了老師和學生之間發展更個人化的關係。可以說,學業以外的「人生」裡的任何一個問題,不論生病還是失戀,都涉及學生的「隱私」,都是教師不敢探問的禁地。幾乎所有討論如何做好教授的美國書籍都會不約而同地指出,教授不僅必須避免對學生進行類似心理諮詢的工作,而且要堅決杜絕這種誘惑,也要避免成為學生私人意義上的朋友,只能在職業範圍以內給予面臨困難的學生一定照顧。按照這些書籍的說法,對待有心理和情感危機的學生的來訪和傾訴,教授所應該做的就是在傾聽完以後,讓他/她去找學校的專業心理諮詢中心。其實,這個中心的存在及其功能,學生在進大學第一天就是知道的,並不需要教授告知,既然來找教授,必然是期待一種更人性化的理解、同情和疏導。

  如果我們以傳統的師生關係來反觀這一新型師生關係定義,可以反問:如果按照如此專業化、制度化的規定,教授對學生的任何經歷、疾病、心理問題、情感危機都必須無動於衷,又如何指望前者成為後者的「人生導師」?相對於學業導師而言,所謂「人生導師」的職責,不正是解答各類困惑,從而表現「思想」和「智慧」嗎?把這些都排除以後,教授的工作除了講課、考試、打分和論文指導以外,還剩下多少空間呢?這位教授的困惑其實部分源於傳統教育精神和理想與現代邏輯之間的矛盾。然而,在過度依賴專業校園「心理諮詢中心」的同時,我們看到的是美國大學校園裡精神健康問題的大幅飆升。美國心理學學會2011年的一篇文章顯示,2010年,在接受心理諮詢的美國大學生中,被界定為有「嚴重」心理疾患的學生佔44%,而這一比例在2000年僅為16%。相關討論中都提到專業心理諮詢和父母職責的重新界定,但沒有人認為教授的「智慧」可以或應該起到任何作用。

  在日趨世俗化、功利化、專業化和信息多元化的大環境中,大學教授傳統的心靈導師和楷模形象其實正在面臨多方面的挑戰,並讓位於專業機構和社會公眾人物。教授的職業定位和專業邊界,的確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本文作者為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歷史學博士,現任阿勒格尼自由文理學院歷史系副教授)

(原標題:美國大學教授為何難以成為「人生導師」)

本文來源:大眾網-齊魯晚報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美國大學教授為何難以成為「人生導師」?
    這篇由一名資深英語教授撰稿的文章尖銳地指出,在1960年,只有15%的美國大學本科畢業生總成績拿到A(筆者註:含A和A-,有的大學有A+,有的沒有 ),而眼下,部分教授卻憑個人喜好而評分。作者接著指出,學生對大學的滿意度還來源於教授對學生的友善和尊重。
  • 教授的意義是什麼:一名美國資深教授的追問
    讓美國大學教授為何難以成為「人生導師」? 在我看來,客觀地說,這種喪失雖然令從事高等教育的學人沮喪,但恐怕難以避免。 首先,就「人生」的意義來說,一個在自己的領域獲得最高學位,畢生從事這個領域研究的教授,大概只對同樣以學術為職志(即準備複製導師的生涯而且需要各種相關信息和幫助)的博士生有某種人生示範作用。
  • 碩果纍纍,頗有盛譽的清華大學女神教授顏寧,為何會去美國大學
    她既是網絡上走紅的美女科學家,也是平凡芸芸眾生中的一位;她的科研成績非常優秀、碩果纍纍,為中國的科研歷史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但是這個享譽全國的科學家,為何卻選擇了了去美國任教呢?科研之才1977年,顏寧出生在山東章丘的一個小農村。
  • 東臺常昌富成為美國大學教授 飲水思源儘自己所能回報社會
    1984年,他從當年的鹽城師專畢業後,一路求學,現任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米勒斯維爾大學教授。在美國讀博士期間,因老師的一次不經意間資助,他萌生了感恩之心。20多年來,常昌富回母校開講座、利用假期義務教學,通過社會組織資助國內困難學生、培育山區教師,利用一技之長拍紀錄片喚醒社會良知、進行中美文化交流。
  • 19歲考入清華,30歲成為清華教授,40歲成美院士的顏寧,如今怎樣
    顏寧是我國清華大學最年輕的教授與博士生導師,在學校裡培養了一批批優秀的學生。那麼,這位顏寧教授為何會受到那麼多人的評價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顏寧教授她的傳奇人生吧!大學畢業後她又考取了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博士學位,大家都知道,美國的普林斯頓大學是當地最出名的大學之一,畢業後,她又向學校申請參加博士後的研究工作,因此顏寧她又在國外學習了兩年。
  • 她13歲升入北大,如今已是哈佛大學教授,嫁給導師
    其後,進入內布拉斯加州立大學、哈佛大學深造,如今已是哈佛大學教授。 才華橫溢,一路逆襲,成為哈佛大學教授時年僅35歲 田曉菲的學業之路充滿著傳奇。
  • 美國留學研究生選導師第一步,5分鐘弄清美國教授體系!
    很多同學在申請時,都會上夢校,找一找自己心儀的導師,在此之前,小編為大家科普一下美國教授的稱呼都是什麼級別的,以方便同學們的選擇。繼續在自己領域有所建樹並慢慢成為專家的副教授就能升至正教授職位。這其中,很多同學都會有一個誤區,就是錯把美國的教師系統和中國的教師系統混為一談,誤認為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就是中國的「助教」,這是大錯特錯的,這種誤區實際上是把美國大學教授集體「降級」了。
  • 北大許晨陽為何重返美國?看完對天大教授的舉報材料就明白了
    近日,天津大學化工學院的教授張裕卿被退學研究生舉報的事件,引起網友們的極大關注。退學研究生用123頁材料舉報張裕卿學術造假舉報者是天津大學的一名退學研究生,自稱是呂翔。被舉報者正是這位研究生的研究生導師張裕卿。呂翔來自農村,對科研抱有極大的熱情。當考上天津大學的化工研究生的時候,肯定是意氣奮發,躊躇滿志的。要知道天津大學的化工專業在全國處於第一的位置,好好研究肯定有一番作為的。入學之後,導師張裕卿的學術造假讓呂翔感到絕望。根據呂翔舉報信中的內容顯示,發表的論文的數據都是編造的,都是人為控制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發表論文。
  • 北大校長誠摯邀請,卻被「美國洗盤子也不回國當教授」拒絕,最後怎樣
    其中,引起人注意的就是一位就是今天要講的主人公張益唐:寧可美國洗盤子,也不回國當教授!到底怎麼回事呢?大家一起去看看。同時,這位恩師也在張益唐研究幾何大學了堅實的基礎。為了深度培養張益唐的數學天賦,恩師丁石孫更是把張益唐推薦給美國普渡大學代數專家莫宗堅。隨後,派遣張益唐美國深造,攻讀博士學位。
  • 數學天才張益唐:寧肯在美國端盤子,也不願回國當教授
    其中就有一位北京大學的數學天才,在北大獲得學士和碩士學位,到美國深造之後就一去不返,甚至最艱難的時期靠刷盤子、打零工度日。 在面對回國唾手可得的教授身份,他依然堅持留在美國。 他就是張益唐。
  • 蘭州大學教授 博士生導師 張浩力
    1994年於蘭州大學化學系有機化學專業獲得學士學位。1994年於蘭州大學化學系獲有機化學學士學位。1999年獲蘭州大學化學系與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聯合培養博士學位,導師為力虎林教授(蘭州大學)與劉忠範教授(北京大學)。博士期間主要開展納米有序自組裝複合結構的製備及其應用研究。1999在英國利茲大學物理院分子與納米尺度物理研究組從事博士後研究,主要開展有機無機納米雜化材料的製備與光學、電學特性方面的研究。2002年起到牛津大學材料系工作,主要開展有機納米結構的設計與製備研究。
  • 開掛的人生,她26歲成為電子科大博士生導師,大家學習的榜樣!
    ,那時她只有26歲,兩年後,她再次升職成為材料與能源學院副院長,開掛的人生。「羅素大學集團」創始成員,也是英國僅有的六所「紅磚大學」之一,按照最新QS排名,它的水平和上海交通大學相差無幾,在最新一輪學科評估當中,上海交大有50個一級學科參加了學科評估,最後有25個學科進入A檔,其中12個工科、4個理科、3個醫學學科、3個管理學科、3個社會科學與語言學科,劉明偵教授本科還是攻讀布裡斯託大學的王牌專業電子電氣工程。
  • 被北大送往美國的張益唐,寧願在美國餐館洗碗,也不願意回國發展
    當時為了培養這位天才學生,北大數學系系主任丁石孫教授費盡心思將他推薦給了美國著名大學普渡大學,本可以一帆風順步入前途光明的他,卻在美國留學期間遇到了人生當中最大的困難,和導師的交流受阻,險些讓美國人群將他凐滅。
  • 風流女教授接連三嫁,最後人生開掛,嫁給美國加州理工教授
    她是中國最受歡迎的女教授。她結過三次婚,她的丈夫變得越來越強大。今天,女主角是錢璐璐。她是世界名校加州理工的博士後和教授,年輕有前途的女科學家,自動DNA分子機器人的發明家。她很有天賦。這位女教授曾就讀於南京鐵道醫學院大學,一畢業就嫁給了同一所學校的一位同學。她的第二任丈夫是實驗室研究員。她現在的丈夫是埃裡克·溫弗裡。這個美國丈夫很有權勢。他是加州理工的教授,也是美國著名的生物工程師。是錢璐璐的同事。事實上,與許多現代人的婚姻相比,錢璐璐的婚姻生活總是飯後八卦,但無論如何,她真的是一個陌生的女人。
  • 聘請清華女神顏寧為終身講座教授的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什麼來頭?
    學術圈內最近搞大事,清華女神顏寧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分子生物學系終身講座教授一職,那麼問題來了,顏寧是誰?顏寧是山東萊蕪人,現年39歲,1996 年考入北京清華大學生物系,取得學士學位後,隨即赴美攻讀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博士學位,師從結構生物學大家施一公。30歲的時候被清華大學被聘為正教授兼博士生導師,並擁有自己的實驗室,此時的她已是最年輕的正教授之一。
  • 寧願留在美國當服務員的數學天才,也不願回國當教授,原因是為何
    前有偉人為了國家的發展,不惜放棄在美國的極好事業,義無反顧地選擇回來報效祖國。而今天我們要講的故事裡的主人公,卻和偉人相反,他是一個數學天才,前往美國學習後聲稱,寧可在美國當服務員,也不願意回國當教授,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那這個人後來怎麼樣了呢?說起大學教授,大家可能都覺得這是一個體面並且收入高的職位。
  • 16歲進哈佛,25歲當教授的天才,為何成為美國歷史上高智商殺手?
    16歲進入哈佛大學的天才少年,25歲當教授。這個少年的未來本來是前途無量的,可是他為何成為美國歷史上智商最高的殺手呢,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件事情。1978年5月的一天,美國西北大學教授克瑞斯收到了郵局退位的一個包裹,包括右下角的一行小字,將克瑞斯嚇了一大跳。只見小字上面寫著這可能是枚炸彈。他很快就讓來學校的警察包裹打開了,只聽見一聲巨響包裹裡的炸彈爆炸了。
  • 正確的師生關係其實很簡單:兼談美國的研究生導師
    然而, 隨著社會的進步, 師傅們逐漸成為了一個固定的職業——那就是大學的老師, 教授—— 他們再也不靠徒弟們的學費過日子, 更不需要徒弟們天天鞍前馬後的伺候, 因為有大學這個機構給教授們開工資, 教授們直接負責的是大學。同時, 徒弟們也不需要把學費交給師傅, 如果交不起學費, 也不需要像以前一樣到師傅們家裡去打工, 換取師傅對自己的認可。
  • 美國阿拉巴馬大學伯明罕分校李亦平教授訪問生命學院並開展「生命...
    西工大新聞網12月19日電(吳自祥 趙帆)2018年12月13-17日,我校講座教授美國阿拉巴馬大學伯明罕分校李亦平教授受邀訪問生命學院,並開展了科研合作討論、青年教師成長指導及研究生論文寫作。活動由騫愛榮教授主持,生命學院部分教師、博士生和碩士生參加。
  • 顏值與智商雙高,13歲上北大,如今已成為哈佛大學的教授
    在她畢業的時候,被送到美國深造,先後獲得了內布拉斯加州立大學英國文學碩士學位和哈佛大學的博士學位。隨後留在哈佛大學任教,在05年的時候,她成為哈佛的副教授。在08年的時候,她直接轉正,成為哈佛大學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