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你只要點擊上方藍字關注
更多關於學校發展、教師教育、家校共育的問題和解決辦法
你都能在其中找到答案。
文章內容適合: 教師 學校管理者
如何有效的準備職稱申報材料(二):自我診斷,設計補差路徑
大家好,歡迎來到預見師享,上一期關於如何準備職稱申報材料的內容,我們介紹了:「熟讀文件,確立目標」,大家可以點擊文稿看一下,今天給大家講一講要如何進行自我診斷,並設計補差路徑。
我們拿到相應文件後,可以在電腦上專門為評審內容開一個文件夾。政策文件不是放在那裡看一看就算了,畢竟隔天再去找,可能你自己都忘記了是放在哪個盤裡面。
隨時能獲取
至少要留一份在手機裡收藏起來,微信裡面都有收藏功能,一定要放在你很容易找到的地方。
將文件整理成自己能理解的形式
大家肯定都感覺到,很多文件在閱讀上其實是很困難的。那我們為什麼不多花點心思將文件內容設計成自己習慣的閱讀形式。例如,設計成表格或思維導圖等等。
之前有一位很年輕的教研主任說過,他從入職的第一天開始就為自己設計一張思維導圖,什麼階段需要獲得什麼內容,寫得清清楚楚。這張圖一直貼在他的書房裡,他永遠清楚自己下一步應該怎麼走,需要準備什麼。
下面的文稿是另一個老師,根據特級教師評選方案的文件,整理出來的一些表格,這裡和大家分享一下:
(以為內容只是案例,請以最新文件內容重新整理)
評審條件的詳細解讀
再有,這幾年評審的文件內容修改都不大,最多加些新的內容。比如,你五年以後才能參評特級教師,現階段的最新文件內容都是可以支持的。因此,你現在就可以開始分析哪些是硬性條件,哪些是不能評的,哪些是門檻。
你現在拿到了副高,那麼5年以後就可以評特級。這個準入條件你有了,才能去看具體的業績條件,不然進不了這個門檻,肯定是連資格都沒有的,然後就是具體的業績條件,
業績條件就是關乎你有沒有相關課題,教學成果獲獎、授課情況等等。這些事要靠你有目的性的去進行日常準備的。
這裡有一個需要大家關注的地方,或許你在某一方面還有一些欠缺,但是在同等條件下符合一些條件,是可以參加加分或優先考慮的:比方說我省的特級教師評選對省級名師,省級名校長,省級鄉村教育家培養對象工作室主持人,省級教師專業發展智庫專家培訓班成員等等,同等條件下要先給他們加分的。還有受到省外培訓部門,行政部門邀請的講學授課或擔任評委的。然後長期在鄉鎮及以下學校從事教育工作,或者城鎮教師支援農村教育工作業績突出者、或者在精準扶貧校農結合工作中表現優異,成績突出的。還包括到國家三區三州支教的回來的教師,他們在同等條件下優先評職稱。
如果是從職稱的角度,那你肯定是要具備完成相應任務的資料,你才能評職稱,但從另外一個層面,你在資料準備時就像做題一樣做出來。而且這些評審內容,也是為了支持我們學校的發展,推進隊伍建設中來發展自己。
熟悉以上申報條件以後,可以建立一個查缺補漏的表格,我在文稿中給出了一個表格,老師們可以把各個政策條件按照1、2、3的需要編排。接著,按照文件的要求,自己缺什麼,就補什麼。然後找出已達到的,查找缺漏的,最後寫入完成這些內容要採取什麼措施。
我們也常教孩子要提前做好準備,在過程當中發現自己的長處與不足,這些關乎我們教師切身利益的東西為什麼不能引起我們的重視,所有老師們請行動起來。
申報材料的裝訂
資料都準備好了,現在我們就要根據文件需要材料順序編寫目錄。
評審最先看的是什麼,就是你的申報表。這就像我們去參加面試,並不是你的簡歷要多華麗,但至少要清晰的自己的某個材料能支持什麼條件。
材料的裝訂是很關鍵的,我們很多老師不會整理目錄,材料放得非常的亂,雖然專家在評審過程中也會儘量去想辦法幫你進行歸類,但自己清楚總比交由別人完成要準確得多。
申報表的填寫文件上都寫得很清楚,而且是有相應的規定的。文件上的第一條、第二條是什麼,就按照這個順序裝訂,把支撐材料準確得放在相應的位置上。我們平時就要養成整理清晰檔案的習慣。這就是為什麼上面我建議大家設計自己的補差路徑。我們把資料都按照按照條件先編好目錄,按1號2號3號…的順序編好號碼。缺的地方就空出來,下次有了就加進去。
但同一個條件下不需要放很多材料來支撐。已經有很硬的材料可以支撐相應條件了,多餘的就不用再放進去了。假如,自己不清楚材料能不能支撐,只有一個原因,對文件要求還沒真正的理解。
最後,學歷證明、身份證這些就放在前面。但並不是說把所有的證書都放在前面。證書能證明什麼就把他放在他要佐證的內容的位置上
下面我們來總結一下,今天我們介紹了準備職稱評審材料時如何進行自我診斷和設計補差路徑,關鍵的點就是:
1、建立檔案;
2、按文件分類;
3、明確缺漏;
4、設計補差路徑。
這樣做的話,老師在裝訂材料的時候也會變得非常輕鬆,有新的補缺內容及時放在對應目錄下,不但不會遺漏,而且申報時可馬上列印裝訂成冊,快速提交。
下一期內容,我們會為大家介紹:學校應該如何支撐教師準備評審材料。
責任編輯:hiro先生
語 音:然然
本文內容由預見師享採訪評審委員後編輯完成。僅供學習與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想了解更多學校發展、教師教育、家校共育的知識內容
掃描二維碼關注預見師享公眾號
感謝你每個清晨看一眼
我的微信公眾號「預見師享」(ID:gh_d98fb437a51c)
在這裡,你會獲得真正符合你的優質教育資源
給想要變得更優秀的你分享更多教育的理念
如果你同時也想將知識理念傳播給更多的人
歡迎大家發送文章或連結到我們的郵箱
gzrxb202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