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少俠小黃雞 物種日曆
在我工作的水生生物博物館裡有這樣一件特殊的標本,有著扁平似餅狀的身體,體表分布著隱隱閃著光澤的,細密的鱗片,最引人注目的是它上下頜突出的,鋸齒狀的大牙。我絲毫不懷疑若是這條魚還活著,它鋒利的牙齒可以輕易劃開我的皮膚,撕裂我的肌肉。標本旁邊的標籤告訴我這是一條「噬人鯧」,標本捐贈人則是「十年禁漁」的提出者曹文宣院士。
「噬人鯧」可怕的利齒。圖片:少俠小黃雞
標本身體後部一個小小的脂鰭告訴了我這是一種脂鯉,事實上食/噬人鯧一詞並非特指,而是對這類身體扁平,肉食性,有著突出尖銳牙齒的脂鯉的統稱。這些外形猙獰的脂鯉都來自鋸脂鯉科,通常屬於五個屬,分別為:鋸脂鯉屬 Serrasalmus、尻鋸脂鯉屬 Pygopristis、臀點脂鯉屬 Pygocentrus、鋸齧脂鯉屬 Pristobrycon和下鋸脂鯉屬Catoprion,而這條標本便是來自來自臀點脂鯉屬的,大名鼎鼎的「紅腹水虎魚/食人魚」——納氏臀點脂鯉Pygocentrus nattereri。
兇殘的「水虎魚」
作為一種僅分布在南美亞馬遜流域的中小型魚類,納氏臀點脂鯉卻可謂是「臭名昭著」,這其中相當一部分原因來自大量影視作品對其兇猛「食人形象」的經典演繹。為什麼人們會鍾情於挑選它來做主角呢?或許有這樣兩個原因:
納氏臀點脂鯉的形象足夠兇殘。除了在前文中介紹過納氏臀點脂鯉鋒利的大牙外,它還有一個非常顯著的形態特徵——生活時腹部為明亮的血紅色。在自然界裡,紅色往往是危險的信號,而納氏臀點脂鯉身上的血色更是透出一股濃重的肅殺氣息,仿佛其身上沾滿了獵物的鮮血,隨時都會擇人而噬,這也是其「紅腹」俗名的由來。
似乎準備著擇人而噬的「食人魚」魚群。圖片:Tiia Monto / wikimedia
納氏臀點脂鯉的習性足夠兇殘。要想成為恐怖電影的主角,光有兇惡的外表自然遠遠不夠。納氏臀點脂鯉往往集群生活,水中共同捕獵時宛如一片火燒雲鋪天蓋地而來。尖銳的牙齒能使它們將小型獵物一口咬斷,集群的習性則是它們有機會對落入水中的大型獵物下手,此外納氏臀點脂鯉和大白鯊一樣對血液十分敏感,若是有一隻猴子受傷意外落入水中,很快附近的納氏臀點脂鯉便會循著血腥味蜂擁而至,隨後發起致命的襲擊。每一條魚都會狠狠咬下獵物的一大塊肉,疼痛會使獵物更加劇烈掙扎進而加快其血液流失,引來更多魚的襲擊。漸漸一小片水域都被血水染紅,當一切歸於平靜時,受害者便只剩下了一具乾淨的骨架,這也是人們稱其為「水虎魚」的重要原因。
人工飼養的納氏臀點脂鯉啃食鮮肉。圖片:Sqibbo / youtube
人家只是個寶寶
然而在大肆渲染納氏臀點脂鯉恐怖的同時,也有人對此產生了疑問:作為一種體型遠小於人類的中小型魚類,納氏臀點脂鯉真的有足夠的能力襲擊人類嗎?真的像傳說中那樣,所有踏入其領地的獵物都將淪為白骨嗎?
這要從「食人魚」這一形象最早的產生說起了。
1913年美國總統羅斯福前往南美探險,在記錄其冒險經歷的《穿越巴西野林》裡首次描寫了這類兇殘小魚的形象,書中稱它們是習慣攻擊比自己大的獵物,甚至可以吃掉一整頭牛的兇殘魚類。隨著探險筆記的暢銷,納什臀點脂鯉的「食人魚」形象也越發的深入人心。後來美國雜誌《心理牙線》發文,表示書中食人魚吃了整一頭牛的場景,只不過是當地人的一場表演秀。人們將脂鯉們抓到沒有食物的水域中暫養,等到其飢餓難耐,再將一頭死牛投入水中,使得脂鯉們爭相進食,這才有了書中記錄的震撼場面。
活體脂鯉張嘴,可以看到「地包天」的大牙。圖片:Tino Strauss / wikimedia
事實上「繪聲繪色」的食人魚襲擊人類致死的故事,大多來自傳說和演繹,即便是在亞馬遜當地流傳的,也都是誰家小孩下河遊泳找不到這類經典水怪故事(放在中國就是水猴子幹的)。而「食人」之意更多的則是來自當地人稱其為「caribes」,這也是當地居民對食人族的稱呼,而英文則稱其為piranha(撕裂)。
令人更意想不到的是,在水族箱飼養的過程中,一些飼養者發現單獨飼養的納氏臀點脂鯉不僅不兇,甚至有些膽小靦腆,一有什麼風吹草動便會馬上躲藏起來,這又是怎麼回事呢?事實上納氏臀點脂鯉「豪橫」的底氣來自於其背後龐大的魚群,儘管魚群大多時候所向披靡,可一旦落單,在危機四伏的亞馬遜水域裡,相對嬌小的納氏臀點脂鯉就像一個手無寸鐵的小baby,同在水中生活的亞馬遜河豚,凱門鱷,巨水獺和各種大型魚類都視其為珍饈,落單的納氏臀點脂鯉只得隱蔽躲藏,唯有集群才能抵禦天敵的襲擊。
咬住一塊肉被釣上來的「納氏臀點脂鯉」。圖片:Wilmeris Hernández / wikimedia
而著名的魚類愛好者傑瑞米先生也在遊泳池中做過類似的實驗,發現儘管「食人魚」們會對血液敏感,可是當他赤膊進入泳池後,卻並沒有一條魚向他發起襲擊,反而被他的動作嚇得迅速遊到一旁。事實上當地人遭遇的有限幾次食人魚襲擊事件也大多是身上帶有傷口,或是誤入脂鯉們的繁殖巢穴而遭到親魚襲擊,納氏臀點脂鯉等食人魚並非像影視作品中描繪的那般兇殘。在巴西當地,用外形兇猛的納氏臀點脂鯉製作的標本,是廣受遊客歡迎的紀念品,「食人魚」其實更有理由害怕「食魚人」。
沒有食人魚,但有切蛋魚
或許會有讀者在菜市場也見過類似的,肚子紅紅的,身體扁圓的魚,它們也是我們今天講的「食人魚」麼?儘管形態相似,可它是同屬鋸脂鯉科的短蓋肥脂鯉(Piaractus brachypomus)。正所謂結構往往與功能相適應,短蓋肥脂鯉和納氏臀點脂鯉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它的牙齒並不尖銳鋒利,反而又平又鈍類似人類的牙齒。這是因為短蓋肥脂鯉是一種植食性魚類,以落入水中的植物果實為食,因此不需要切割血肉的尖利牙齒。
露出紅色腹部的短蓋肥脂鯉。圖片:少俠小黃雞
過去國內新聞報導過兩次影響巨大的「食人魚入侵風波」,報導稱「食人魚」在我國天然水域大量入侵,因其性情兇猛會給生態帶來巨大危害,然而這兩次都是短蓋肥脂鯉的誤定,或許是因為它們橙紅色的肚子實在太像了。事實上沒有明確證據表明,納氏臀點脂鯉在我國野外形成了成規模的種群,儘管在柳州曾有過食人魚襲擊受傷事件,也是觀賞魚飼養者私自遺棄造成逃逸的個例。而在我國南方(北方太冷脂鯉們頂不住)大規模入侵的,基本都是「淡水白鯧」——短蓋肥脂鯉了,且大多來自養殖逃逸,其環境危害目前尚不明確。
短蓋肥脂鯉的牙齒很像人的門齒。圖片:Cedricguppy - Loury Cédric / Wikimedia Commons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人類男性某一特徵形態與果實相近,因此當地人下河遊泳時有時會遭到短蓋肥脂鯉誤判的襲擊,因此人們也給它冠上了一個不雅的名號——「切蛋魚」。看來,即使沒有食人魚,遊野泳也可能遭到襲擊呢。
原標題:《沒有愛吃人的「食人魚」,但是有「切蛋魚」》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