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人父人母,希望孩子考入名校,功成名就,無可厚非。古有「孟母三遷」,現有千方百計擠進北京學區房的家長。
然而,躋身名校,挺進世界五百強,就意味著孩子擁有了幸福的人生嗎?
孩子的幸福感源自何處?與生俱來or後天營造?啟行君今天分享一篇文章,希望對家長有所啟發。
有人說,具有儀式感的家庭,會讓幸福感猛增,就像《小王子》裡說的:「它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也有人說,家庭成員和睦共處、相親相愛,可以讓孩子的幸福感爆棚。
幸福源自哪裡,幸福如何營造,幸福與哪些元素有關?這不是現代人才開始關注、研究的課題,早在1938年,哈佛大學已經將研究的目光鎖定「幸福」。
研究人員先後將「幸福」與<人的身體構造>、<原生家庭的社會地位和財力>、<健康愉悅的社會關係>建立聯繫,並設定為研究方向。
起初,研究人員認為身體健康、構造強壯的人更易收穫幸福感。但在接下來的十幾年、幾十年的追蹤回訪研究中,他們推翻了這個既定假設,研究表明很多被研究者在晚年雖然擁有健朗的身體,但幸福指數不一定高。
隨後,研究人員將研究方向轉為原生家庭,從社會地位和財力為切入點,跟蹤被研究對象的生活狀態和心理感受。結果發現,原生家庭的社會地位和財力並不是影響孩子幸福感的決定性因素。
01
Oliver是此項研究中被追蹤反饋時間頗久的對象之一,跨度從童年持續到老年。Oliver的家境優渥,父母在孩子教育上也格外關注。他們在Oliver很小的時候就送他參加諸如音樂、藝術等綜合素質培訓課程。而這並非是Oliver擁有幸福童年的主要原因,研究人員在深入他的家庭後發現,Oliver的媽媽是一位嚴肅又親切的女士,父母的感情非常好。
隨著Oliver進入中年,他與妻子的關係也如他父母一般親密和睦。當Oliver85歲時,即便身體不再像年輕時活力滿格,但他依舊覺得精力充沛、生活幸福,並擁有6位可以分享生活的密友。
Oliver在眾多被研究者中,幸福名次排在前25%。
02
與Oliver擁有相親相愛的父母、優越的財力物質相比,Camille的原生家庭非常一般。這種一般不僅指物質層次,也包括他在家庭關係收穫的微薄、稀少的關愛。
這讓Camille的性格陰鬱自閉,甚至在年輕時常有自殺傾向。
在Camille30歲時,他因為肺結核住院一年時間,在這段時光裡,Camille意外感受到了在原生家庭未能獲得的親密感和幸福感。他與醫院裡的醫生、護士和病友建立了從未有過的親密關係。
此後,Camille的生活和心理狀態發生了質的變化。他主動投身醫療事業,積極地幫助哮喘患者,而此前,Camille將照顧病患視為極為厭惡、消極的事情。
他組建了屬於自己的家庭,擁有了自己的孩子,Camille說:「我從孩子的身上學到了愛。」
年逾80歲的Camille依舊可以與小自己30歲的夥伴打壁球,獨自攀登雪山。
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花費幾十年、斥資數百萬美元,投身到此項「幸福研究」課題中,逐漸探尋出通往「幸福」的神秘幽徑。
原生家庭中的親密關係,或者外界的關愛,都能增添孩子的幸福感。就像對於青春叛逆期的孩子而言,母親費心的、甚至有可能破壞親子關係的管教、說教,不如父母親密有愛的關係更有效。身教比言傳更有力量。
給孩子「愛的初體驗」,很多家長早已深諳其道,只是得法與否不得而知。希望今天的這篇文章,可以給各位些許的觸動,哪怕只是一點點的思考……
特別感謝:本文案例分享來自哈佛發展心理學碩士、美國獨立教育顧問婉寧老師,在<問校友家長學院,ID:wenxiaoyou_app>的線上講座,婉寧老師曾任「哈佛幸福研究」項目研究員。更多教育專家乾貨,可關注公號「啟行營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