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帶孩子去旅行?臺灣知名作家龍應臺告訴你!

2020-12-23 山西商務國旅

臺灣遊出境遊國內遊

曾經讀過一篇關於帶孩子去旅行的遊記,感觸頗深。於是就想與大家分享一下。

很多人認為孩子還小,還不懂事,甚至也沒有記憶,所以帶孩子出去旅行是在浪費時間和金錢,還耗費體力。

殊不知在孩子小的時候正是最佳的黃金旅遊期。在旅行中,孩子可以思考和理解碰到的那些形形色色的人與新鮮奇怪的事;孩子可以充分地欣賞與享受旅行的美好和樂趣。同時,帶孩子出去旅行還可以帶給大人們更多的歡樂和欣慰。

所以絕對不要錯過孩子們最佳的黃金旅遊期。如果一旦錯過了,你就會發現以後再也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帶著孩子五湖四海、千山萬水了。

臺灣前「文化部長」、知名作家龍應臺在《目送》裡有一段話:「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每次想起龍老師的這段話,內心就感到一種隱隱的痛。因為工作的原因,陪孩子的時間總是很少很少。這幾年竟然連一次也沒有陪著孩子出去旅行過。

帶孩子去旅行,並珍惜每一段旅程。無論是對孩子嚴厲的訓斥,還是跟孩子開心的玩鬧,抑或是無釐頭的親子問答,正因為有孩子的陪伴,都會使之成為人生中最美的風景與回憶。

既然談到帶孩子旅行,就不得不談一下去臺灣的親子遊學。老實說,臺灣的高樓密集程度趕不上海,北京,有的地方也趕不上我們山西的太原、大同......從外觀上,我們大陸的很多城市的新區都要比臺灣氣派的多,But,But,臺灣卻又是一個公認超棒的親子遊學目的地。

臺灣最有特色觀光工廠----造紙龍手創館

遊學必去(藝術陶冶 體驗DIY 親子旅遊)

臺灣唯一設有立體捲紙作品展覽館;臺灣唯一機械造紙專人導覽解說,適合各年齡層之DIY活動。

在造紙龍裡,您看到的不再只是一張紙的完成,而是紙張運用在生活中的多種可能性,以及所呈現出的動人溫度。

「造紙龍手創館」館區布置全部以「紙」為素材,大量運用手創館自身製造的產品來做設計,將紙張一一應用到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讓每一位來訪的朋友能在此親身體驗「紙」的豐富多變。

在造紙龍手創館裡不但可獲得機械造紙從無到有的製造知識,更可親身體驗充滿新鮮又有趣的捲紙DIY。到這來不妨自己動手做做看,替自己或親朋好友完成一件獨有的特別禮物吧。

海洋生物王國博物館----墾丁海生館

遊學必去(認識海洋 親近動物 拓展視野)

海洋生物博物館簡稱海生館,是以海洋生物為主題的大型博物館。

「珊瑚王國館」的特色是活體珊瑚展示及海底隧道。海底隧道長約81米,是目前亞洲最長的海底隧道。

「臺灣水域館」的特色是大洋池,其壓克力觀景窗有16.5米寬、4.85米高,池邊玻璃厚度約有33釐米厚,其內豢養三尾鯨鯊。

最美地中海風情小學----臺東豐源小學

遊學必去(陶冶情操 自由活潑 快樂學習)

藍白色的建築佇立在臺東鄉野之間,地中海風格的建築吸引了過路旅客的目光,臺東豐源國小有著全臺灣最美麗的小學之名,白色拱形牆面、窗框以及深藍色的弧形欄杆,打造出自由悠閒的氣氛,完全打破學校嚴肅的格局框架,綠草地及漂亮的希臘建築,讓上學就像在渡假般的自在~

最激動人心活動----花蓮出海賞鯨豚

遊學必去 (接近自然 乘風破浪 激情躍動)

近距離接觸海洋精靈的機會,到了花蓮一定不能錯過。

花蓮臨近太平洋,有大量的鯨豚聚集於此,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使得花蓮成為了出海賞鯨的好去處,是適合所有男女老少的好活動。根據《臺灣觀光月刊》的報導,在緊臨著廣闊太平洋的花蓮外海水域能看到鯨魚和海豚的機會超過95%,而其他海域則只有50%。

感受鯨豚在海面上激情躍動,近距離視覺接觸的震撼,它就是這麼真實存在,跟隨海豚,享受乘風破浪的快感。

六福村主題遊樂園---親子同樂

六福村位於臺灣新竹關西,是亞洲第一座結合生態動物園與30多項大型遊樂設施的主題遊樂園。是一個趣味活潑的適合全家旅遊休閒國度。

到六福村主題遊樂園可暢遊中東古國神秘夢幻色彩的「阿拉伯皇宮」、充滿牛仔狂野剽悍的「美國大西部」、熱帶島嶼浪漫風情的「南太平洋」以及富有生態教育意義的「非洲部落區」四大主題村及夏日開放的水樂園,更有定時演出的音樂水舞...

十分老街放天燈---祈福

十分老街是親子必玩的景點,因為「十分」是一個完美的名字:十分幸福、十分完美,所以大家都跑到這裡,祈求完美的祝福。

十分老街為天燈的發源地,堪稱平溪礦業史中開發最早、規模最大的聚落。十分老街和火車鐵軌並存相連,不但擁有「火車門前過」的獨特鐵道風貌,更是歌手MV、電影的取景勝地。十分的「天燈」,在製作上與「孔明燈」相近,同樣以竹篾為架,外糊薄紙而成。放飛時,則點上浸潤油料的紙,天燈被熱氣充得鼓鼓的,然後騰空而起隨風遠去。

天燈有單色的、也有四色的。每個顏色的寓意都是不同的。比如紅色是福氣,粉色是愛情,白色是健康,黃色是事業之類的。

購買各色天燈,在天燈四面寫下諸如「家人身體健康」、「升職加薪」、「十分幸福,百年長久」等美好的祈願。

太陽寶寶郵筒寄明信片---許願

臺東縣成功鎮三仙臺是全臺灣唯一坐落在太平洋上,且走路就可抵達的島嶼。在這裡可以看到臺灣寶島第一道曙光及日出,是臺灣看日出的十大熱門景點之一。

三仙臺因相傳鐵拐李、何仙姑和呂洞賓曾在此停留而得名。蜿蜒的海岸線上礁石林立,一座波浪造型的八拱跨海步橋連接著被海水隔開的離岸小島-----三仙臺島。

三仙臺島也叫「許願島」,因為在島上設立著一座「太陽寶寶」許願郵筒。

這是全臺灣第一座「太陽寶寶」造型郵筒,是為了遊客在此寄出許願明信片。遊客可漫步八拱橋至三仙臺島許願郵筒投遞許願明信片,透過手寫的溫度向大陸的父母家人、親朋好友傳遞自己的美好祝福。

六一兒童節過後,暑假很快就要來臨了。今年暑假何不帶著孩子,邀請父母一路同去臺灣,放慢腳步,靜下心來,親子同遊、同學、同樂。

特別推薦山西商務國旅「2019小鎮漫遊 童趣樂臺灣8日遊學之旅」

相關焦點

  • 臺灣作家龍應臺:看著大陸崛起 臺灣有一種自卑導致的傲慢
    1985年,臺灣作家龍應臺的《野火集》轟動社會,她在書中寫道「你為什麼不生氣」。30年後的龍應臺卻說,「你怎麼永遠在生氣?」 據臺媒報導,臺灣「前文化部長」龍應臺卸任後,重心放在新的寫作、照顧家人和貓咪,近來從美國回臺灣,她也推出自己的新書《傾聽》。書中,龍應臺直言,「臺灣有一種自卑導致的傲慢現象,以為自己代表正義的一方,不屑於去了解大陸進步的一面」。
  • 龍年搜尋含「龍」字眼作家作品:龍應臺堪稱龍頭
    奉榮梅  龍年到來之際,搜尋龍姓作家和帶龍字的作家,最著名的該是雜文家龍應臺和武俠小說家古龍了, 還有日本的小說家芥川龍之介、村上龍等;含龍的字眼的作品有當代著名作家王躍文的歷史小說《龍票》、日本苑崎透的圖文集《幻獸·龍事典》、江南的青春小說《龍族》系列、崔岸兒的奇幻小說《龍圖騰》等。
  • 遼寧大連作家解讀臺灣女作家龍應臺作品
    中國臺灣網5月20日大連消息 日前,遼寧大連《海燕》文學月刊社策劃部主任、作家董曉葵女士在大連圖書館白雲論壇上做了《龍應臺:一個女人的獨特文學視角》的專題講座,一百多位讀者參加了此次活動。  在講座中,董曉葵首先從龍應臺的生活經歷講起。
  • 解讀臺灣作家龍應臺「真情目送中」生死的頓悟
    捧起臺灣作家龍應臺的《目送》,靜靜地品讀,我們不難感受到其中文字散發的醇香,以及它帶給我們的對生命的真情目送和精神上的愉悅。《目送》中的74篇文章,以「我」的視角,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失敗的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舍和絕然的虛無。整本書充滿了人生經歷之後的深邃的智慧和禪機,趣味和豁達。這是一本關於生死、關於人性的筆記,深邃,憂傷,美麗。
  • 臺灣作家龍應臺《野火集》新版在滬出版
    海峽之聲網上海站8月9日電(吳玉泉)為紀念臺灣作家龍應臺的《野火集》出版20周年,上海文匯出版社推出《野火集》新版。龍應臺應邀來到上海再談這部在海峽對岸轟動問世,並以「龍旋風」之勢迅速刮遍兩岸三地的「女勇士」之作。  「當年的《野火集》是在臺灣威權政治的環境下,極其謹慎地出版的,筆法迂迴、隱晦,使用了很多技巧使之可以公開出版。
  • 龍應臺痛心:臺灣前途堪憂,大陸根本不用動手!
    3月2日,臺灣前「文化部長」龍應臺接受德媒專訪,她稱對臺灣前途感到非常憂慮,臺當局領導人缺乏遠見,陷入每四年一選的鬥爭遊戲中,「沒有看到大陸本身巨大的改變,以及全球新秩序的正在形成。」龍應臺分析稱,在「一強一弱」的關係裡,弱者這一方需要非常強大的智慧,去看到更大格局裡自身位置在哪裡。「我比較為臺灣擔心的是,臺灣內部因民主選舉的政治情況,不斷在一個茶壺裡鬧裡自己的風暴,彼此的鬥爭。」
  • 龍應臺:媽媽美君教的生死課
    發布時間: 2018-07-27 11:44 在《天長地久:給美君的信》中,臺灣作家龍應臺寫道
  • 大連作家解讀臺灣女作家龍應臺作品
    5月10日,大連《海燕》文學月刊社策劃部主任、作家董曉葵女士在大連圖書館白雲論壇上做了《龍應臺:一個女人的獨特文學視角》的專題講座,一百多位讀者參加了此次活動。  在講座中,董曉葵首先從龍應臺的生活經歷講起。龍應臺早年多處求學,其後又多處工作,其生活經歷造就了她的多角度的思維。
  • 【悅讀】龍應臺:孩子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作為母親,臺灣著名作家龍應臺曾寫過一篇文章,今天讓我們一起重溫作家筆下有關孩子成長的感悟。《目送》 文/龍應臺華安上小學第一天,我和他手牽著手,穿過好幾條街,到維多利亞小學。九月初,家家戶戶院子裡的蘋果和梨樹都綴滿了拳頭大小的果子,枝丫因為負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樹籬,勾到過路行人的頭髮。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場上等候上課的第一聲鈴響。
  • 龍應臺高分作品推薦,你看過幾本?
    龍應臺,1952年2月13日生於中國臺灣高雄大寮鄉眷村,現代作家、曾擔任「臺灣文化部部長」。1974年畢業於臺灣國立成功大學外文系後,赴美國求學,後獲堪薩斯州立大學英美文學博士。1988年遷居德國,在法蘭克福大學任教授。1994年,出版《人在歐洲》。
  • 龍應臺:為什麼這個社會給了你那麼多半真半假的「真理」?
    今天我們與您分享著名作家龍應臺在臺灣大學法學系的一場演講,分別深入探討閱讀文學、歷史、哲學的價值和意義,希望對大家引導孩子的閱讀方法有所啟發。文 | 龍應臺本文節選自著名作家龍應臺在臺灣大學法學系的演講文學——白楊樹的湖中倒影讓人頓悟「美」
  • 為什麼要帶孩子去一次臺灣?這本書會告訴你其中奧秘
    臺灣的旅遊資源非常豐富,尤其是針對孩子的旅遊做的都很好,我們帶女兒去玩的時候感觸都很多。但是我們現在的常規旅行根本就走不到,而自由行的旅客又沒有這方面的信息,所以我就產生了要把這麼多好的資源讓更多的大陸小朋友來體驗的想法。
  • 龍應臺:看著大陸崛起,臺灣人有普遍的自卑(圖)
    臺灣「文化部前部長」龍應臺呼應兩岸雙方應該多傾聽。圖/龍應臺提供 臺灣「前文化部長」龍應臺卸任後,重心放在新的寫作、照顧家人和貓咪,近來從美國回臺灣。 龍應臺新書<傾聽>書封。圖/印刻提供 ●臺灣的「牆」是不肯冷靜 「傾聽,是建立新的文明價值的第一個起點。」作家龍應臺4月20日發表首部演講文集《傾聽》,書中收錄她30年來的20篇講稿。她表示,這部書是寫給臺灣、大陸、香港、新加坡…每個地方都有每個地方的「牆」,需要用「傾聽」打破。 「演講就是面對面的溝通,雙向的傾聽和傾訴。」
  • 臺北文化局局長龍應臺:作家的性格不會被權力腐化
    應上海方面邀請,6月23日,著名作家龍應臺參加了在上海師範大學舉行的「上海—臺北城市文化比較學術研討會」,並作了《臺灣文化政策與世界華文版圖》的學術報告;6月24日,應上海海峽兩岸學術文化交流促進會之邀,龍應臺又在上海圖書館作了題為《看不見的城市———上海臺北城市文化比較》的專題演講,兩場演講都吸引了大量聽眾。
  • 龍應臺的作文課
    各種決定都必須有縝密思考:不要挑戰到一半就沒力了、敗下陣了 龍應臺又以兒子飛力普的iPod被老師沒收之往事為例,請同學思考「挑戰既有秩序」必須思考的現實問題:若今天校規沒有規定「不可以帶iPod到學校」,老師卻還是沒收了,該去跟老師理論嗎?如果去找老師理論,老師會怎樣?
  • 龍應臺最殘酷的書
    1984年,她在《中國時報》撰寫「野火集」專欄,吶喊「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猛烈抨擊國民黨威權統治,倡導公民意識,開始颳起席捲臺灣全島的「龍捲風」。次年結集出版的《野火集》,成為一個重要的裡程碑,這本在不到1個月內再版24次的書,創下了臺灣出版界的紀錄,從那時開始,龍應臺成為臺灣家喻戶曉的公共知識分子,也有人將她比作「女魯迅」。
  • 著名作家龍應臺,她有一個公我一個私我,她是一個公私分明的人
    小編我認為龍應臺是一個公私分明的人,他有一個「公我」,一個「私我」曾經人們都講,散文是最能夠反映一個作家內心世界的文體,但是龍應臺卻把他自己的散文稱作知性散文,而且把他自己非常真實的情感一—用他的話來說是—「帶著面具放在小說裡.…」對這個說法龍應臺曾經說過,知性散文這個詞不是他發明的,是當時臺灣的評論家。
  • 我們為什麼要去讀書,龍應臺的回答,是我聽過最好的回答!
    龍應臺龍應臺對他兒子曾經說過一句非常經典的話,她說,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如果當你不懂得讀書時,那麼你已經失去了自由,在未來的生活中,你將要比別人付出更多,只有當你年少時,努力地去用功讀書,學會了一生的本領,那麼你的未來,才會比別人更加精彩。
  • 十位親子旅行達人來告訴你,我們為什麼要這樣帶孩子去旅行
    去過兩次的媽媽告訴你一般人不了解的衝繩收藏下這篇北海道超級掃盲帖,帶你趟遍雪國各大親子雪場全球最適合小寶寶的主題樂園丹麥Legoland全攻略沙灘、風帆、飛鳥——顛覆印象中的北戴河自駕西澳12天:在南半球的陽光下撒撒歡12年雪齡達人媽媽的崇禮滑雪場超全攻略以前沒有娃的時候,小樣媽媽總喜歡一個人閒逛
  • 龍應臺:辭別官場,重回文壇
    龍應臺:我是2012年進入「文化部」,最熟悉的還是出版。出版在臺灣也一直是它引以為傲的,因為它有自由。1949年的時候,文化南渡,有一批從文化重鎮帶過來的東西,所以出版一直是很強的。但是在2012年,我看到的是出版產業本身已經岌岌可危,最重要的是因為全球化的趨勢,財團結構的發展,再加上紙媒本身的沒落,你會發現它已經全面地被這種連鎖產業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