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朔州7月17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敏 胡志中)在毛烏素沙漠邊緣生活了63年的種樹人李雲生說,40年前他覺得,沒有風沙的生活就是小康。如今,李雲生對小康生活有了新的定義,在生活上無憂無慮,有吃有穿,不受冷不受寒,冬天有暖被窩,夏天有乘涼的地方,「人們的幸福指數高了,就是小康生活。」
李雲生的家鄉山西省右玉縣位於晉蒙交界,地處毛烏素沙漠天然風口地帶,曾經是一片風沙成患、山川貧瘠的不毛之地。解放初期,右玉縣林木覆蓋率不到0.3%。從「晚上土堵門,白天點油燈」的環境,到空氣清潔、綠樹成蔭、林木綠化率提高到56%,右玉縣用了70多年的時間。
1949年,右玉縣首任縣委書記張榮懷上任,提出「要想風沙住,就得多栽樹;要想家家富,每人十棵樹」的理念,帶領全縣幹部、村民開始種樹開始,到後來的20多任縣委書記,都把種樹當作右玉最重要的事。他們與風沙抗爭,與乾旱打仗,最終讓這片不毛之地,變成滿目綠色的現代化縣城。
李雲生是縣裡的種樹大戶,受右玉精神的影響,2002年正式投入種樹事業。他承包了李達窯鄉馬頭山1萬多畝沙土地,決定在這裡植樹造林。為了種樹,經營企業多年的李雲生拿出積蓄買樹苗,在荒山上挖坑、打水、種樹。
種樹千難萬難。在沙地上種樹,樹苗經常被吹倒。為了保護樹苗,李雲生住到了山上,餓了吃乾糧,渴了喝涼水。用他的話說:「荒山不長草,風吹石頭跑。每天吃冷飯,肚子受不了。」
家人對他的行為不理解,妻子說:「你放著好好的光景不過,非要吃苦受罪。」有一段時間因為種樹投入大,「富翁」李雲生一度變成了「負翁」,孩子的學費都成了問題。李雲生也困惑過,可他還是選擇了堅持。
種樹是個重體力活,李雲生就僱人和他一起幹。2002年,僱一個工人一天的工費只要5元,還不用管吃管住,後來工錢漲到6元、8元,再後來漲到幾十、一百多。可樹的成長卻是一個緩慢的過程。
那時,馬頭山乾旱少水,山路難行,水和樹都要人工搬運、馬託車拉。一次,李雲生開拖拉機運樹上山,在半山腰翻了車,工友腿被砸成粉碎性骨折。於是,修路成了他最惦記的事。
後來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一條公路修到了山裡。這條路也給李雲生的種樹事業帶來了希望。
李雲生逐漸摸索出適合馬頭山的種樹方法。他用塑膠袋把樹苗的根扎住,用泥漿把樹苗固定在土地裡,經過兩三年的成長,把土刨開拿走塑膠袋,「這樣樹根扎得穩。」
樹多了,山上環境也變好了,馬頭山的樹種越來越豐富。為了持續發展,李雲生幹起了養殖,每年有30-50萬的收入。他還計劃將來搞生態旅遊,讓更多人感受馬頭山的綠色。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