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需要學習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2020-11-06 新時代的我

民政部昨日發話,外出務工父母「只生不養」將被追責。是的,對6000萬留守兒童來說,父母之責從來都不該缺位。而每日能與子女盡享親情的,是否就稱得上「合格家長」?每個孩子都是生命的恩賜。如何為人父母?周國平如是說。值得深思。

做父母,最高境界就是孩子把你當朋友。

我始終認為,做孩子的朋友,孩子也肯把自己當作朋友,乃是做父母的最高境界。朋友式的關係有兩個顯著特徵,一是獨立,二是平等。

獨立,就是把孩子視為一個靈魂,一個正在成形的獨立的人格,不但愛他疼他,而且給予信任和尊重。當然,父母自己也是獨立的靈魂,而正是通過對孩子的尊重,孩子會鮮明地意識到這一點,從而學會也尊重父母。

我要強調靈魂的概念,有些父母是沒有這個概念的,從不把自己視為一個靈魂,因而也不可能把孩子視為一個靈魂。這樣的父母往往把孩子視為一個寵物,甚至視為一個實施自己的庸俗抱負的工具,其結果恰恰是扼殺了孩子的獨立人格,使孩子成為靈魂萎縮的不完整的人。

既然都是獨立的靈魂,彼此的關係就應該是平等的。平等尤其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親子之間要有商量的氛圍。凡屬孩子自己的事情,既不越俎代庖,也不橫加幹涉,而是懷著愛心加以關注,以平等的態度進行商量。當孩子具備一定的理解力之時,家庭的事務,父母自己的事情,也不妨根據情況適當地徵求孩子的意見,使其有參與感和被信任感。

另一方面,親子之間要有交流的氛圍,經常聊天和談心,就共同感興趣的問題展開討論,在自願的前提下,分擔孩子的憂愁,共享雙方的喜樂,溝通彼此的心靈。


真正愛孩子,讓孩子現在就快樂。


父母都是愛孩子的,但是愛是要有品格的,並不是說你出於對孩子的愛,為了孩子的好,所做的一切都是對的。真正愛孩子的話,應該讓孩子現在就快樂,而且讓他一生能夠健康的成長。

如果孩子現在就不快樂,人性是扭曲的,將來有的是苦吃了。父母沒有警惕到這一點的話,那這個愛品格太低,實際上是害了孩子。

父母對孩子的愛,不能僅僅表現在物質上的關愛,或者是一些具體處境上的關愛,譬如為他上一個好學校,為他買車買房,安排人生,甚至為他出國,都做好準備,這就算盡到責任了?不是這樣的,最重要的還是精神上的關愛。


讓孩子成為一個善良、豐富、高貴的人。


我們決定不了孩子的未來。有的父母認定自己的孩子天生如星、光芒四射,卻不知星星也有恆星與流星之分。有的父母認定自己的孩子平凡如沙、前途渺茫,殊不知哪怕他即使是一粒沙,若蚌能夠用心守護,最終捧出的卻將是珍珠。

從一個人教育孩子的方式,最能看出這個人自己的人生態度。那種逼迫孩子參加各種競爭的家長,自己在生活中往往也急功近利。相反,一個淡泊於名利的人,必定也願意孩子順應天性愉快地成長。

我由此獲得了一個依據,去分析貌似違背這個規律的現象。譬如說,我基本可以斷定,一個自己無為卻逼迫孩子大有作為的人,他的無為其實是無能和不得志;一個自己拼命奮鬥卻讓孩子自由生長的人,他的拼命多少是出於無奈。這兩種人都想在孩子身上實現自己的未遂願望,但願望的性質恰好相反。

做人和教人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我在人生中最看重的東西,也就是我在教育上最想讓孩子得到的東西。進一個名牌學校,謀一個賺錢職業,這種東西怎麼有資格成為人生的目標?所以也不能成為教育的目標。我的期望比這高得多,就是願孩子成為一個善良、豐富、高貴的人。


給家長的「10條錦囊」


1.下班的路應該是回家的路。

據調查,與父母一起進晚餐的初中生能獲得較好營養,較高學業成績,很少出現抽菸、喝酒、吸毒、打架、提早性行為等。另外,不要在孩子吃飯和睡覺時進行教育;不要把和孩子交談,都變成對孩子的教育。

2.父母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

做父母的,要與孩子一起成長。孩子的問題大多是父母教育不當造成的。孩子「生病」,父母一定要「吃藥」。父母改變,孩子改變。

3.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

成熟的父母,應該學習兒童教育學、心理學,多看一些家教書刊,了解孩子不同成長階段的特點和規律,經常與孩子溝通,明白孩子在想什麼在做什麼。

4.一定要管孩子,關鍵是怎麼管。

教育最基本的目的是培養「正常的人」。「一隻手」、「一隻眼」和「一根筋」教育均不可取。換一種思路教育孩子,努力豐富自己的教育方法。

5.做一個懂愛會愛的家長。

不少父母愛得糊塗,愛得錯位,有時又愛得過分。愛是一門藝術,需要表達,也需要行動。有時一個擁抱勝過千言萬語。愛要適度,溺愛的結果是傷害。

6.不能當眾教育孩子。

7.不要完全把孩子交給長輩或保姆。

8.在孩子面前多誇老師。

學會用賞識的眼光看老師。如果家長在孩子面前總是絮絮叨叨訴說老師的「不是」,批評老師,甚至與老師爭吵,只會增加孩子對老師的排斥心理。久而久之,受害的是孩子,吃虧的是家長。

9.性教育,晚講不如早講。

一般來說,女孩的青春期比男孩早,大約從10-12歲開始,而男孩則從12-14歲才開始。與其拐彎抹角,不如直言不諱。為孩子選擇一本青春期教育書,不要把孩子正常的異性交往當作早戀。

10.千萬別錯過孩子的黃金閱讀期。

10—14歲是人一生最重要的黃金閱讀期。錯過了這一時期的科學閱讀指導和大量有效閱讀,將給孩子的成長造成難以彌補的缺憾。


相關焦點

  • 讓孩子最苦惱的,不是學習,不是作業,而是這樣的父母
    最讓孩子苦惱的不是學習,不是作業,不是沒零食,而是父母每天的嘮叨、指責、吼叫甚至謾罵,當然天下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父母的每一句話從父母的角度都是為了孩子好,但是作為父母有沒有考慮到,你說的話,孩子聽懂了嗎?
  • 中國最需要被教育的,不是孩子,是父母
    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最好的老師,但是,父母和教師的一個顯著區別是,父母主管家庭教育,而老師主管學校教育,教師上崗需要教師資格證,在漫長的教師生涯中還有無數次的繼續教育培訓,但是父母呢?父母們「上崗」是無需父母資格證的,在漫長的為人父母的歲月裡也沒有誰會組織父母們參加繼續教育培訓的,這直接導致很多家長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有許許多多的困惑,其實這些都是可以通過自我的學習來避免和彌補的。
  • 中國最需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尤其是爸爸!
    把孩子當人,了解孩子的成長規律。農民種莊稼,光靠愛,不行,只有懂種莊稼之道才有好收成;教育孩子,僅有愛,不夠,只有懂孩子的成長規律才有好未來。中國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 中國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長!尤其是爸爸
    把孩子當人,了解孩子的成長規律。農民種莊稼,光靠愛,不行,只有懂種莊稼之道才有好收成。教育孩子,僅有愛,不夠,只有懂孩子的成長規律才有好未來。中國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第一句:好父母都是學出來的。沒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沒有不需要學習的父母,成功的父母親都是不斷學習提高的結果。
  • 家庭教育最可怕的不是孩子不懂感恩,而是父母的道德綁架!
    有人說,一個家庭最大的悲哀,不是貧窮,不是爭吵,而是養出不懂感恩的孩子。乍一聽,頭頭是道,很有道理的樣子。深入一想,完全不是那麼回事兒。如果用這個思路去養育孩子,無形之中,會形成對孩子的道德綁架。孩子培養、教育得越好,社會就會越進步,人類就越進步。這是人類發展的法則。當然,這並不是否定感恩教育,而是提醒各位父母、各位家長:感恩教育,不僅僅是讓孩子孝順父母。
  • 父母需要更新的觀念:不是孩子很叛逆,而是父母
    在跟眾多的父母溝通中,我發現,父母訴說自家孩子身上的問題,其實,他們自己身上也都有。比如說,有家長跟我說,他的孩子特別叛逆、不聽話、愛頂嘴,在我跟這位家長溝通時發現,他也特別不聽話,不聆聽,總喜歡說,你不對。有的家長跟我說,他的孩子特別固執,我發現他更固執。孩子由於成長的需要,想自己倒水喝,想選擇自己喜歡的款式的衣服穿,家長覺得孩子做不好,會燙到自己,選的衣服會不好看,家長要幫孩子做了,孩子不樂意,鬧情緒,家長就說孩子不聽話,開始叛逆了。
  • ​中國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長!尤其是爸爸
    把孩子當人,了解孩子的成長規律。農民種莊稼,光靠愛,不行,只有懂種莊稼之道才有好收成。教育孩子,僅有愛,不夠,只有懂孩子的成長規律才有好未來。中國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第一句:好父母都是學出來的。沒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沒有不需要學習的父母,成功的父母親都是不斷學習提高的結果。
  • ​中國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長!尤其是爸爸!
    部分父母甚至認為:任何成人都可以教育孩子,祖父母可以教育孩子,保姆也可以教育孩子。許多中國父母往往直到自己的孩子在學校成為「問題學生」,才開始為孩子的教育問題感到驚恐。把孩子當人,了解孩子的成長規律。農民種莊稼,光靠愛,不行,只有懂種莊稼之道才有好收成。教育孩子,僅有愛,不夠,只有懂孩子的成長規律才有好未來。中國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 這個世界上最疼愛孩子的可能並不是父母,而是父母的父母
    其實現在回頭想想,這個世界上最疼愛孩子的可能並不是他的父母,而是父母的父母!很多人會說,是不是老人和孩子之間是源於血緣關係,有一種天生的感情因素在裡面,但其實,你和孩子的血緣感情其實不是更深嗎?所以並沒有什麼天生的所謂的血緣近,那是他們用愛用時間用精力,在為你做出的付出。
  • 養育需要邊界,家長需要控制的不是孩子,而是自己
    父母需要的不是控制孩子,而是那顆「放心不下的心」家長養育孩子天經地義,但是教育孩子卻是千差萬別,同樣差不多的家庭條件,為什麼有的孩子自主能力強,思維靈活,但有的孩子卻是懶散拖延,適應能力差呢。其實這與家庭的教育環境有關,孩子如果從小就被父母呵護著長大,什麼都被家長包辦,肯定事事都無法自立。
  • 「高三黨」的真實心思,最可怕的不是學習壓力,而是父母的這些話
    「高三黨」的真實心思,最可怕的不是學習壓力,而是父母的這些話2020年已經只剩下十幾天了,對於2021年要參加高考的學生來說,現在只剩下五個多月的複習時間,在備戰高考的這段時間裡,只要是想認真學習的考生,都是付出了非常多努力和汗水的,為了在高考中考出好成績
  • 父母教育孩子什麼最重要?不是成績,而是自我管理的能力
    家長就習慣性地嘮叨起來了:」不是跟你說過了嗎?讓你認真學習的,結果你到現在連作業都沒完成,你的學習效率怎麼這麼低?趕緊寫,作業做不完,晚上就別睡覺了!由此可見,孩子對時間的估算是不準確的。所以,並不是孩子不遵守約定,而是他不懂得估算時間。知道了孩子無法合理安排時間的原因,用《忍住!別插手!合理安排時間》裡的方法來幫助孩子學會管理時間,獲得自我管理的能力。
  • 教育不是寵愛,父母最該做的,不是慣孩子,而是管孩子,對嗎?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永遠不退休的班主任。一個優秀的父母,低得上100個優秀的老師。父母即使有多大的成就,孩子的教育失敗了,人生就失敗了。現在的孩子都是家裡的一根獨苗,家裡的"小公主","小皇帝",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一家人圍著孩子團團轉。由於父母都是上班族,打工族,每天忙於工作,忙於掙鈔票,缺乏對孩子的監管。
  • 最容易毀掉孩子的「毒藥」,不是打罵和離婚,而是父母的這種行為
    前幾天受邀去閨蜜家吃飯,一進門閨蜜4歲的女兒就衝進了媽媽的懷抱,說的第一句話,並不是自己想媽媽了,也不是和我問好,而是:「媽媽,你終於回來了,快給我玩會兒手機!」閨蜜習慣性地把自己的手機從包裡拿了出來遞給了孩子,給孩子之前,還特意的把屏幕亮度和無線調好了。我感覺到很詫異,但畢竟是在閨蜜家,也沒好意思說什麼。
  • 中國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長,尤其是爸爸(薦讀)
    許多中國父母往往直到自己的孩子在學校成為「問題學生」,才開始為孩子的教育問題感到驚恐。作為父母,應該了解孩子的成長規律。農民種莊稼,光靠愛,不行,只有懂種莊稼之道才有好收成;教育孩子,僅有愛,不夠,只有懂孩子的成長規律才有好未來。中國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 我國教育缺失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尤其是父親
    我國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隨即更多的父母覺得是自己學的不夠,繼續報班,繼續去學習,繼續買書。 他們想盡一切辦法讓自己成為那個「別人眼中的爸爸媽媽」。 就像是,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別人眼中的孩子」一樣。 而大部分父母並沒有成為別人眼中的爸爸媽媽,自己的孩子也沒有成為別人眼中的孩子,焦慮趁虛而入,情緒的控制受到攻擊,終將崩塌。
  • 父母講道理,孩子不聽怎麼辦?其實需要改變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長
    所以,不少家長就開始採用一種迂迴的方式去教導孩子,那就是給孩子講道理,但大部分父母也發現,這個方式的效果並不是很明顯。其二 ,大部分父母認為跟孩子講道理,父母溫和的態度能讓孩子更容易接受。,哭鬧是他們最有效的方法。
  • 哈佛研究:毀掉孩子的,不是手機,不是遊戲,而是父母的「縱容」
    生活當中,很多孩子變得痴迷手機,喜歡手機裡面的遊戲,往往到了無法自拔的地步,所以很多家長開始擔心,想要幫助孩子戒掉手機的癮。但往往效果都很不理想,甚至導致了家長和孩子之間產生衝突。事實上,很多家長不了解的是,毀掉孩子的根本不是手機,也不是遊戲,而是家長對於孩子的「縱容」。
  • 孩子失誤也是一種必經的學習過程,最需要的是父母的信任與肯定
    >最需要的是父母的信任與肯定手機的雲端相簿總會不定時地跳出一些經典回顧,這樣的回顧很棒我也很喜歡,因為心情常常會跟著跳出的相片一起被拉回到那個時候,像坐了瞬間移動的時光機一樣,只不過並沒有改變我們的生活和我們的現在,所有事情都還是維持得一模一樣,只有心的感受又再次被感動了,忍不住多停留了好一會兒,但光是這樣就覺得非常開心。
  • 厭學孩子的心理:不是討厭學習,而是討厭這樣做的父母!
    父母和老師眼中聽話孩子的小王,一下課就馬上回家,作業任務沒有一次不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學習成績名列前茅。和朋友約定一起出去玩,也規規整整的給爸爸媽媽打請假條。最讓人沒有想到的事,就是這樣子聽話的孩子,突然在開學的前一天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