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潘是我大學同學。研究生畢業之後,成為了一名中學教師。雖然每天早上比學生起得早,6點鐘就要起床跟早操,晚上比學生睡得晚,十點鐘還要巡寢才能下班,每個月到手不足五千塊。但是人生還有什麼是從事了自己最喜歡的職業更令人開心的事情呢?
我一直勸她試水自媒體,她始終不為所動,覺得無法持續輸出。然而她上周居然開通了微信公眾號!記錄的是自己帶的第一個班,秋遊、運動會、家長會、勞動課……她鄭重地寫下學生的青春紀念冊,也記錄著自己的職業生涯剛剛步入正軌的腳印。我又驚又喜,不同的時間段點開了幾次,發現閱讀量好幾百,在看的也不少。我一下子就想到了一個非常適合她的自媒體內容創作布局,馬上找她。
我們都是從農村出來的,高考、大學、研究生一路走來,如今混跡一線城市,做著的工作根本不能夠想像在這裡定居買房,最壞的心理準備就是在這裡做幾年有經驗了再回到家鄉省會去。對我們來說,創業不可能,既沒有錢也沒有專利,但我們可以創作啊!
公眾號已經越來越難做,在今年5月的時候,微信公眾號對流量主的門檻又做了一次大調整——只需要500粉絲即可開通流量主。雖然目前微信公眾號的流量單價是最高的,開通了流量主的公眾號,閱讀量50就有好幾塊錢的收入,但也是難度最大的自媒體平臺——早在兩年前就有數據顯示微信公眾號文章打開率普遍下降至2成,一百個粉絲有20個粉絲點開文章就不錯了;廣告和讚賞,還是微信公眾號最直接的收入來源,普通人要想做到可以接軟文廣告的程度,回漫長得讓人還沒有開始就直接斷了這個念頭。
但是小潘作為教師開公眾號卻是可以細水長流的:1.粉絲來源穩定,家長和學生,年復一年的累積;2.打開率絕對不會低;3.周更即可,不需要天天更。基本上,她會隨著教齡的增長而不斷地擴充自己的私域流量,只要微信不倒閉,一旦進入「睡後收入」階段,就會開始有穩定的收益。她可以更新學生的成長日記,可以分享教師手記,可以分享考點,可以分享一切語文課堂相關的內容,既延伸了課堂,又讓自己能夠及時復盤教學。
眼下很多工作都是吃青春飯,我們最想要做的是越老越吃香的工作。自媒體創作的泡沫期已經過去了,進入了內容為王的深耕時期,雖然我們沒有趕上第一波紅利,但依然是潛力股呀。
縱觀現在的自媒體平臺,不是抱團的人最持久,也不是最早入局的人最幸運,而業務能力最強的人——各行各業的從業者、專家會成為自媒體舞臺上最能持續發力的人。先有能力再上臺,和直接跳上舞臺一邊表演一邊鍛鍊是不一樣的。風口上的豬確實會飛,但豬沒有翅膀,吹得越高摔得越慘。
很多人做兼職都是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由於「業餘」而降低對自己的要求。其實做自媒體完全可以實現內容創作的「鏈式反應」。鏈式反應本意是「原子核受中子轟擊時,裂變成幾個碎片,並放出兩到三個中子,這些中子再打入其他鈾或鈽的原子核,就再引起裂變,這種連續不斷的核反應叫鏈式反應。鏈式反應能產生巨大的能量。」
我給她設計了一條增加「睡後收入」的自媒體進階之路,結合她的職業特點,目標就是成為自媒體教育領域的內容創作者。
頭條號顯然是目前發展自媒體平臺的首選。
在頭條上也有很多名師,小潘不需要爭眼下立刻出頭,慢慢鋪開做就好。
在頭條利好時期,作為教師的她自有進階之路:
1. 發表5篇以上優質文章,拿到原創功能;
2. 繼續寫優質原創圖文,每月有青雲計劃;寫優質微頭條,微頭條也即將開放青雲計劃;回答問題,有悟空問答青雲計劃;
3. 參與頭條創作活動,電影影評、書評亦可納入創作範圍,遊記也在,家庭教育、親子關係也在,教育領域的創作者可以寫的內容非常多而且粉絲定位精準;
4. 寫付費專欄,中學名著導讀、中學作文寫作技巧、古詩文鑑賞等。
只是在今日頭條她就大有可為,加上公眾號、知乎、豆瓣、百家號,選擇首發頭條,其他平臺複製粘貼避免被搬運抄襲即可。豆瓣還可以發布書評和影評,佛系積累,優質的豆瓣帳號收益也很高。
試想下,一個專注於教學的年輕老師,堅持寫教育手記、記錄學生成長,堅持讀書、旅行、看電影,在多個自媒體平臺發布優質的教育領域內容、文化領域內容,是不是用不了三五年就實現「厚積薄發」了呢?教師轉行很容易的,日復一日堅持做這些事情,不僅能夠讓自己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更能夠拓寬自己的職業選擇,成為作家也不是不可能。
曾經漢語言文學本科的我們,在入學的時候就被告知這個專業是「萬金油」,並且「中文系不培養作家」,畢業後絕大部分人的出路只有當老師、進國企、考公務員。七年前的我們,對這些一點概念都沒有,整日在象牙塔裡讀詩背詩看小說,學習中西方文學史、了解文學理論、各種主義,口袋裡沒有半毛錢也從來沒有想過放棄深造,「但行好事,莫問前程」,如今步入社會走上工作崗位的我們,發現前方真的有一條坦途在等著。作為學有所專的人,有責任去提供優質的內容,共同推進良幣驅逐劣幣才對。
斜槓青年原來是可以這樣做的,不是從零開始再次去學別的東西,而是學有所精做好一件事,賦予「一招鮮吃遍天」全新的解釋,三尺講臺可以講課,各大自媒體平臺亦可推動知識共享。就像廣西梧州的手藝人「阿木爺爺」,他不是故宮的木匠,也不是什麼非遺傳承人,但他很好地將自己擅長的這「一件事」與自媒體平臺對接起來,讓更多的人看到,僅僅是「看到」,就讓他成為了實力網紅。我們總是擔心自己退休金無法讓自己安度晚年,那麼在年輕的時候,是否在從事「越老越吃香」的工作呢?是否在為自己能夠擁有「睡後收入」而努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