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類聯考考研語文寫作大綱解析
大綱:綜合能力考試中的寫作部分主要考察考生的分析論證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通過論證有效性分析和論說文兩種形式來測試。
論證有效性分析:論證有效性分析試題的題幹為一段有缺陷的論證,要求考生分析其中存在的問題,選擇若干要點,評論該論證的有效性。注意:30分,600字。
論說文:論說文的考試形式有兩種:命題作文和材料作文,每次考試為其中一種形式。要求考生在準確、全面地理解題意的基礎上,對命題或材料所給觀點進行分析,表明自己的觀點並加以論證。文章要求思想健康,觀點明確,論據充足,論證嚴密,結構合理,語言流暢。注意:35分,700字。
常見論證有效性分析的錯誤類型
1.過於絕對(推理絕對化):只要……就……;只有……才;過於絕對的詞(全、都、一定、毋庸置疑……)
(2015年1月)我國部分行業出現的生產過剩並不是真正的生產過剩,道理很簡單,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生產過剩實際上只是一種假象。只要生產企業開拓市場,刺激需求,就能擴大銷售,生產過剩就會化解。
參考:材料認為,「只要生產企業開拓市場,刺激需求,就能擴大銷售,生產過剩就會化解」,這一論證存在過於絕對的缺陷。因為如果市場需求已經達到飽和狀態,或者產品不能滿足消費者需求,即使企業開拓市場,也難以擴大銷售。
2.因果不當(因為、所以、因此、由於、之所以……是因為,這表明、這說明、這標誌、這意味著……)
因果關係是事物、現象之間聯繫的本質內容。
往往把不具有本質內涵而又表面相關的兩個現象,誤認為構成因果關係。
(2015年1月)經濟運行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產品的供求不可能達到絕對平衡狀態,因而生產過剩是市場經濟的常見現象,既然如此,那麼生產過剩就是經濟運行的客觀規律,因此如果讓政府採取措施進行幹預,那就違背了經濟運行的客觀規律。
參考:「產品的供求不可能達到絕對平衡狀態,因而生產過剩是市場經濟的常見現象」,存在因果不當的邏輯缺陷。因為生產與需求的不平衡,不僅表現為供過於求,還可能供不應求。即使出現了供過於求,也不代表出現了生產過剩,因為生產過剩是嚴重的供過於求。
3.混淆概念(偷換概念)、概念模糊
常見關鍵詞:就是,既然……那麼……
(2015年1月)其次,經濟運行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產品的供求不可能達到絕對平衡狀態,因而生產過剩是市場經濟的常見現象,既然如此,那麼生產過剩就是經濟運行的客觀規律,因此如果讓政府採取措施進行幹預,那就違背了經濟運行的客觀規律。
參考:「生產過剩是市場經濟的常見現象,既然如此,那麼生產過剩就是經濟運行的客觀規律」,存在混淆概念的邏輯缺陷。「常見現象」是經常出現的現象,是事物發展的外在表現;「客觀規律」必然出現的,是事物發展的內在屬性,二者是不同的概念。
4.以偏概全
把局部領域事物的性質當成整體的性質。
往往用少量的樣本,推出對總體的概括性結論。
(2016年1月)據報導,近年長三角等地區頻頻出現「用工荒」現象,2015年第二季度,我國崗位空缺與求職人數的比例均為1.06,表現勞動力市場需求大於供給。因此,我國的大學生其實是供不應求的。
參考:「近年長三角等地區頻頻出現『用工荒』現象,2015年第二季度,我國崗位空缺與求職人數的比例均為1.06,表現勞動力市場需求大於供給」,存在以偏概全的錯誤。「長江三角洲」「第二季度」只代表了特定區域、特定時間段,不能得出全國、全年的整體上勞動力供過於求。
5.類比不當
根據兩個對象具有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性質,從而推斷它們在其他性質上也有可能相同或相似。
(2007.10)在企業管理的字典裡,「終身制」和「鐵飯碗」應該是褒義詞。不少國家包括美國不是有終身教授嗎?既然允許有捧著「鐵飯碗」的教授,為什麼不允許有捧著「鐵飯碗」的工人呢?
參考:材料認為「既然允許有捧著『鐵飯碗』的教授,為什麼不允許有捧著『鐵飯碗』的工人呢」,這裡存在類比不當的邏輯缺陷。因為教授的職業有其特殊性,知識、見解等思維能力需要長期的積累,而工人的職業在這方面的要求相對較弱,所以不能簡單地把教授和工人進行類比。
6.非黑即白
錯把反對關係當成矛盾關係。
矛盾關係:對立項只存在兩種情況,沒有第三種情況,非此即彼。
如,男、女;正義戰爭和非正義戰爭。
反對關係:對立項包括多種情況,即在所關注的兩種情況之外,還有其他情況存在,非此不一定彼。如,黑色和白色,不是黑色,不一定是白色,可能是紅色、黃色、綠色、灰色等。
(2009年1月)學習知識需要記憶。記憶能力,是淺層次的大腦功能。人們在思維方面的差異,不在於能記住什麼,而在於能提出什麼。素質教育的真正目標,是培養批判性思維與創造性思維能力。
參考:材料認為「人們在思維方面的差異,不在於能記住什麼,而在於能提出什麼」,這裡存在非黑即白的邏輯缺陷。不同的人因為知識不同、見識不同、地位不同,在思維方面往往也不同。
7.自相矛盾
(2015年1月)再說生產過剩總比生產不足好,如果政府的幹預使生產過剩變成了生產不足,問題就會更大,因為生產過剩未必會造成浪費,反而會增加物資儲備以應不時之需,而如果生產不足就勢必造成供不應求的現象,讓人們重新去過缺衣少食的日子,那就會影響社會的和諧穩定。
總之我們應該合理定位政府在經濟運行中的作用,政府要有所為,有所不為。政府應管好民生問題,至於生產不足或生產過剩,應該讓市場自動調節,政府不必幹預。
參考:材料認為「政府應管好民生問題,至於生產不足或生產過剩,應該讓市場自動調節,政府不必幹預。」與前段的「如果生產不足就勢必造成供不應求的現象,讓人們重新去過缺衣少食的日子,那就會影響社會的和諧穩定」存在自相矛盾的邏輯缺陷。因為人們「過缺衣少食的日子」屬於「民生問題」,所以,政府應該「管好民生問題」,就要管好「生產問題」,這與「政府不必幹預」自相矛盾。
(2015年1月)真題:論證有效性分析
56.論證有效性分析:分析下述論證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選擇若干要點,寫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對該論證的有效性進行分析和評論。(論證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點是:概念特別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準確並前後一致,有無各種明顯的邏輯錯誤,論證的論據是否成立並支持結論,結論成立的條件是否充分等等。)
有一段時間,我國部分行業出現了生產過剩現象。一些經濟學家對此憂心忡忡,建議政府採取措施加以應對,以免造成資源浪費,影響國民經濟正常運行。這種建議看似有理,其實未必正確。
首先,我國部分行業出現的生產過剩並不是真正的生產過剩,道理很簡單,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生產過剩實際上只是一種假象。只要生產企業開拓市場,刺激需求,就能擴大銷售,生產過剩就會化解。
其次,經濟運行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產品的供求不可能達到絕對平衡狀態,因而生產過剩是市場經濟的常見現象,既然如此,那麼生產過剩就是經濟運行的客觀規律,因此如果讓政府採取措施進行幹預,那就違背了經濟運行的客觀規律。
再說生產過剩總比生產不足好,如果政府的幹預使生產過剩變成了生產不足,問題就會更大,因為生產過剩未必會造成浪費,反而會增加物資儲備以應不時之需,而如果生產不足就勢必造成供不應求的現象,讓人們重新去過缺衣少食的日子,那就會影響社會的和諧穩定。
總之我們應該合理定位政府在經濟運行中的作用,政府要有所為,有所不為。政府應管好民生問題,至於生產不足或生產過剩,應該讓市場自動調節,政府不必幹預。
參考:
政府不必幹預生產過剩嗎
文章通過對生產過剩和生產不足的分析,得出這些問題「市場會自動調節,政府不必幹預」的結論,其論證過程存在多處缺陷,分析如下:
首先,「只要企業開拓市場,刺激需求,就能擴大銷售,生產過剩馬上就可以化解」,存在過於絕對的邏輯缺陷。如果消費者不需求此產品,即使開拓市場,也很難擴大銷售。就算這種努力擴大了銷售,如果銷售的擴大不足以解決供過於求的問題,那麼還是無法化解生產過剩。
其次,「產品的供求不可能達到絕對平衡狀態,因而生產過剩是市場經濟的常見現象」,存在因果不當的邏輯缺陷。因為生產與需求的不平衡,不僅表現為供過於求,還可能供不應求。即使出現了供過於求,也不代表出現了生產過剩,因為生產過剩是嚴重的供過於求。
再次,「生產過剩是市場經濟的常見現象,既然如此,那麼生產過剩就是經濟運行的客觀規律」,存在混淆概念的邏輯缺陷。「常見現象」是經常出現的現象,是事物發展的外在表現;「客觀規律」必然出現的,是事物發展的內在屬性,二者是不同的概念。
最後,「政府應管好民生問題,至於生產不足或生產過剩,應該讓市場自動調節,政府不必幹預。」,存在自相矛盾。因為衣食住行的生產過剩和生產不足就屬於民生問題,所以「政府應管好民生問題」與「政府不必幹預生產過剩或生產不足」自相矛盾。
綜上所述,「政府應管好民生問題,至於生產不足或生產過剩,應該讓市場自動調節,政府不必幹預」的結論難以令人信服。
(2016年1月)真題:論證有效性分析
現在人們常在談論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其實大學生的就業並不難,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2年我國勞動年齡人口比2011年減少了345萬,這說明我國勞動力的供應,從過剩變成了短缺。據報導,近年長三角等地區頻頻出現「用工荒」現象,2015年第二季度,我國崗位空缺與求職人數的比例均為1.06,表現勞動力市場需求大於供給。因此,我國的大學生其實是供不應求的。
還有,一個人受教育程度越高,他的整體素質也就越高,適應能力就越強,當然,也就越容易就業,大學生顯然比其他社會群體更容易就業,再說,大學生就業難就沒有道理了。
實際上,一部人大學生就業難,是因為其所學專業與市場需求不相適應或對就業崗位的要求過高,因此,只要根據市場需求,調整高校專業設置,對大學生進行就業教育,以改變他們的就業觀念,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那麼,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將不復存在。
總之,大學生的就業並不是什麼問題,我們大可不必為此疑慮重重。
參考:
大學生就業真的不是問題嗎?
上文通過對勞動力就業市場和大學生就業市場的分析,得出「大學生就業並不是什麼問題,我們不必為此顧慮重重」的結論,存在諸多漏洞,現分析如下:
首先,「2012年我國勞動年齡人口比2011年減少了345萬,這說明我國勞動力的供應,從過剩變成了短缺」,存在混淆數字的錯誤。因為文中沒有2011年的勞動力人口的數據,如果2011年的勞動力供過於求的數量遠超過345萬,那麼即使勞動人口減少345萬也不能改變勞動力供過於求的狀況。
其次,「近年長三角等地區頻頻出現『用工荒』現象,2015年第二季度,我國崗位空缺與求職人數的比例均為1.06,表現勞動力市場需求大於供給」,存在以偏概全的錯誤。「長江三角洲」「第二季度」只代表了特定區域、特定時間段,不能得出全國、全年的整體上勞動力供過於求。
再次,「勞動力市場需求大於供給。因此,我國的大學生其實是供不應求的」,存在混淆概念的邏輯缺陷。因為勞動力市場包括大學生就業市場、中專生就業市場、往屆生就業市場、農民工就業市場等,也許勞動力市場空缺的崗位大多都是低技術勞動密集化崗位,而針對大學生的崗位卻很少,那麼對於大學生就業市場依舊是供過於求。
最後,「只要根據市場需求,調整高校專業設置,對大學生進行就業教育,以改變他們的就業觀念,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那麼,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將不復存在」,存在過於絕對的邏輯缺陷。因為影響大學生就業的因素有很多,如國家政策、市場周期、經濟環境等,僅靠調整專業設置、進行就業教育、鼓勵自主創業等措施並不能確保大學生就業問題不復存在。
綜上所述,「大學生就業並不是什麼問題」的結論有失偏頗。
希望我的文章能給您帶來一些啟發,歡迎您點擊關注「老段考研」。如果您在在職考研方面有疑問,歡迎您留言,我很願意為您提供一些建議和幫助。
(段老師,在職考研輔導老師,專注於管理類聯考考研輔導,尤其擅長邏輯和寫作教學。)
#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