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寫是一門獨立的藝術,速寫具有時代性,速寫不僅僅是一塊敲門磚,更不是概念化和矯揉造作,這已日漸成為一種共識。速寫注重對歷史傳統的理解和傳承,注重學習過程的創造性思維與實踐的自覺,注重以情感表達為根本的經驗性技能的培養。這一點也應同樣為更多的人充分認識。速寫最重要的是認識問題,認識的出發點是真實性和客觀性。當我們忠於自己的視覺,潛心描繪各種豐富寫實元素時,有三個因素作用於我們的作畫過程,並最終決定作品的成敗。
一、對形體的認識深度
「有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面對作畫對象各人的認識不盡相同。當我們手持炭筆一類的簡單工具,面對這些自然複雜的形體時,以形象的內在結構為根本動力來發展技藝,不失為一種比較理想的選擇。繪畫對象帶給我們要表現的因素很多,表面的細節、光影、質感常常會使我們忽略了形體本質結構所包含的解剖、透視、體積、空間等要素的存在。注重寫生過程中的分析和理解,簡化人物表面細節,可以使我們的認識逐漸從「模仿」、「抄襲」外形轉到理性造型上來,從而理解形的本質。在形象與結構的關係中,結構是內在本質,形象是外部呈現。為了使結構不依賴於光影而又不背離光影獨立存在,通過弱化明暗,用線和簡單明暗造型有助於讓表現事物本質的理性思索和審美觀念自然流露。
我們一般認為形象是結構、形體、明暗和質感的總和,但現實的情形卻恰恰相反,我們常常陷入比例、塊面、明暗、解剖等片面因素中,抑制了速寫的能力,變得畫不「像」也畫不「準」。因此,過度注重對形體結構關係的層層深入與研究,往往容易落入觀察方法和表現手法上的教條。雖然對形體結構的深刻認識是速寫表達的內在動力,但速寫概括而直接的情感造型方式的優勢在於更注重形與表現的直覺效果,單純的形體知識並不能替代良好的感知和人本身對自然的直覺反應。因此最好的作畫方式就是感知系統和結構認識的完美統一。
二、認識深度的表達
速寫是對敏銳的觀察能力、對形象的造型能力、直覺判斷能力、畫面組織概括能力、記憶默寫能力及想像能力諸方面的全面調度。對對象的認識深度,尤其是形體知識的積累程度是速寫表達程度的基礎。畫速寫時語言的表達問題,最主要還是用線造型的問題。尤其對於初學者,線的肯定果斷、關係清晰的先天優勢又可過濾掉很多其他因素。用線造型或以線為主,輔以明暗調子的方法,可以使學習者把注意力集中在對形體、結構、動態的認識和表現上。所以解決用線表現的問題是掌握其他表現語言的關鍵。而學會了運用線條為主的表現語言來表現對象,傳達感受,即使沒有中間色調的襯託,線條本身的輕重變化地足以構成畫面的豐富性。
速寫以線為主造型的特點,首先建立在對線的理解上。在簡略、概括地表現人物形體關係,傳達準確清晰的描繪時,要求我們在線的運用上要注意疏密、粗細、輕重、剛柔、快慢的對比關係,從畫面的主次和空間表達上組織線條體現線的造型特點。
1.對比
線條的對比對空間的形成和視覺中心的表達起著特殊的作用。我們既可以用線的重疊來判定空間的前後關係和畫面的主次關係,以構成描繪對象的主體空間次序,又可以用線的粗細、剛柔、曲直對比在視覺上產生的不同力度強調主要結構,分清層次。但不管怎麼樣,把握線的對比之美,都要以表現物體的形態、結構和特徵為基本前提。
2.節奏
在造型過程中,不同力量,不同形態線條的靈活運用會產生線的節奏之美,它不是依靠表面細緻的真實刻畫,而是依靠對形體控制、概括和處理調動各種不同長短、輕重、緩急、不同透視角度形體的運動,表現對象的體積厚度與形體的豐富性。形體運動的優美與否,是內在節奏的外化,它往往體現為一側動作的劇烈和積極,必然導致另一側的平靜和鬆弛,兩者相輔相成。因此學會協調和利用這些現象可以使畫面體現某種節律性的變化。
三、速寫的「快」與「慢」
對於速寫的「速」的認識,我的認為不應只是作畫時間上的短平快,而是作者對描繪對象的推敲、概括和在語言表達上的提純,是相對於長期性素描而言的有取捨的表達。速寫和長期性素描一樣,都是以認識生活,提高敏銳的觀察能力、造型能力為出發點,追求形、動態特徵的準確與真實。不同的是,長期素描注重對形體、結構、比例、透視的探索,而速寫的感性造型更注重形象與表現的直覺效果。對於初學者而言,由慢入手,快慢結合,先慢後快,先緊後放的學習方法不失為較科學的方法。慢寫時,由於處於靜止狀態的人或物運動變化不大,就有比較充足的時間去觀察對象,描繪對象,逐漸掌握基本的人體結構、比例和運動規律,達到練手、練眼、練腦的訓練目的。快寫時,要在快速地捕捉形象特徵中尋找造型的著眼點,面對較為快速移動的運動姿態,作畫的大部分得憑自己對對象的記憶,靠默寫來充實。這也刺激著作畫者要善於調動以往積累的對於人物結構、透視、運動規律等經驗,活學活用。總之,不管是人物還是景物,由簡入難,循序漸進才有利於對複雜多變的自然物象的把握。
四、向大師學習
作為一條學習的捷徑,臨摹的功效不言而喻,大師的作品為我們提供了各種珍貴的經驗。這些歷經時代變遷之後積累的豐厚土壤,為我們展示了各種成功的可能性。用分析大師作品來引領我們的發展,不能僅停留在線條、明暗等技術層面,還要懂得分析大師創作的生命狀態和所處的現實文化背景。臨摹當以把握住原作總的精神面貌為原則,不去刻意追求形似。臨摹是種學習手段,重要的是把臨摹中學得的間接經驗運用到寫生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