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霾鎖京城。香港的同學給我留言:「今天香港一千多家長帶孩子準備罷課,因為學校課業重。北京孩子為什麼不罷霧霾?」
我這才注意到,香港家長準備罷課的事已經上了當地報紙的頭條。
記得2009年世界金融危機的時候,在北大經濟中心的一次講座中,周其仁教授曾經說過這樣一個觀點:西方國家製造業的工資在向中國看齊,這將是一件大事。果然,不久後美國中產階級中那些曾經的藍領工人們,淪陷了,掉入了更低的階層。
另一個向中國看齊的還有教育,不是教育理念,而是出生在大陸中產和金領階級的那些優秀孩子們。他們起點高,可以利用全球的教育資源,而且還非常勤奮和刻苦。隨著這些孩子越來越多地留學美國,給美國當地的華裔甚至白人孩子帶來了很大的壓力。
2000年我第一次去香港的時候,那時正是香港的經濟低潮,自殺熱線繁忙。我在那待了一個星期,為「香港往何處去」的封面報導做採訪。一位出生在大陸的知名投行高管跟我說,你看本地香港人,除了做房地產就是小本生意,金融機構幾乎都被大陸背景的海歸佔領。
那時候,金融圈裡的大陸人自我感覺在智力和視野上要超過一般的本地香港人。
這些年,隨著越來越多的大陸海歸落戶香港,他們的孩子也在香港上學。香港本地的孩子不僅要和大陸精英孩子競爭,而且在香港政經局勢越來越侷促的大環境中,他們對孩子未來如何立足,如何實現階層流動的焦慮也越來越大。
香港的補習文化繁盛,據說超過大陸。香港的怪獸媽媽(帶孩子參加各種課後班、掐著表督促孩子完成一項一項的任務)也很多,據說比大陸的父母還兇猛。
世界金融危機後,隨著美國中產階級的沒落,中國中產階級的崛起以他們的孩子們在教育資源上的全球化,大陸優秀的00後們給世界的同齡人都帶來了壓力,有喜亦有憂。——博雅小學堂
文 | 李杜(博雅小學堂微課導師、前新東方名師,現居香港)
連日來,香港的小學家長群情激奮,呼籲取消全港性系統評估(TSA)。有一批小學三年級學生家長,甚至醞釀下周罷課抗議,以示決心。
自2004年開始,香港教育局實行一項教育改革措施,號稱「全港性系統評估(TSA)」。其目的,是評估小三、小六,及中三學生,在中文、英文、數學三科的基本能力。這項改革,初衷是美好的,「看起來挺美」。因為TSA不考核孩子的個人成績,只為了解香港學生的整體水平。
不過,這項措施,在客觀上成了評估學校水平的標準。尤其在當前,因為出生率低,生源缺乏,教育局不時裁撤學校,各學校壓力空前,只得加強操練,為學校聲譽而戰,爭取全校TSA成績優異。
壓力最終還是轉嫁到了孩子身上。理論上,對孩子個人而言,考不及格並不影響升級或升學派位,但學校竭力灌輸TSA無比重要的思想,讓孩子跟著緊張,圍著這個考試打轉。
目前TSA爭議的主要焦點在:一,取消低齡的小三TSA,二,TSA考題深難、刁鑽。
11月29日,香港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舉行特別會議,討論TSA的問題。有兩位三年級的小學生在公聽會上發言,痛陳自己沒時間玩耍、做運動。香港的學運領袖黃之峰,聞訊後戲言,香港教育局是在逼小學生搞學運。
《蘋果日報》頭版報導罷課事件
即使取消TSA
香港孩子們的壓力仍不會減小
整個事件,就我的觀察,別看香港家長們抵制TSA民意洶湧,若真取消了,他們會給孩子更多自由玩耍和運動的時間嗎?我看未必。他們只會把孩子送去更多的補習班,剝奪孩子們快樂的童年。
香港的「怪獸家長」比重,遠高於大陸家長;香港孩子的學業壓力,比大陸孩子有過之而無不及。這一點,我從兩地中小學生戴眼鏡的比例就可看出。另外,我們小區的遊樂場,設施齊全,卻極少見到本地學齡孩子玩耍。只有幾十個印度孩子,嘯聚成群,人歡馬叫。心一每天下來玩,只結識了不少印度小姑娘。
本地學校的課業極重。我女兒心一的香港同學,小一在本地小學讀書,每天有近十頁的作業,要做到晚上十一點。於是,還算開明的家長,把孩子轉到了國際學校;這裡幾乎沒作業,便又不甘心了,依然送孩子去各類補習。
這是一幅香港生活的典型場景:家長拼命掙錢,早出晚歸,無暇顧及孩子。孩子們在菲傭的帶領下,匆匆輾轉於各類補習中心,臉色蒼白,眼神空洞。
香港的補習文化,令我咋舌。有調查顯示,近7成的家長送孩子去補習班。香港的孩子從2、3歲起,就開始參加面試培訓班,以期升入名優幼兒園和小學。各考試類培訓中心更是推波助瀾,人為比較轄區內學校TSA成績,百般營造殘酷競爭理念。
香港的考試類「補習天王」,年薪已達幾千萬。驚得我這從新東方出來的,眼鏡碎了一地。當年的老俞(俞敏洪)扛著麻袋,給老師們發工資,被人嘰嘰歪歪成了傳奇。若換成香港的補習老闆,只怕得用貨櫃了。
當前的社會政經環境
才是香港孩子壓力大的根源
香港孩子的壓力,源於家長的焦慮。家長的不安,又來自社會政經環境。香港經濟過於依賴房地產,導致家庭的高收入都被房價消解。同時,香港經濟自由度較高,稅收低,意味著其社會福利只能滿足生存。基本的福利制度,讓香港居民雖不至於生場大病就傾家蕩產,但要維持現在和退休後的體面生活,只能透支自己,拼命工作。
中國特有的儒家文化,百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對香港家長的心態也有決定性影響。其實香港的體力工作,工資頗高。我也見到一些年輕帥氣的小夥子,送報紙,遞快遞,當水電、裝修學徒工,一樣能掙不少錢。可大多數家長,卻不希望孩子從事體力勞動。
這次香港社會關於TSA的強烈反響,並持續發酵,是多年來香港社會和教育困境的集中體現。好在家長有與學校和教育局良性溝通的渠道;各議員也深知解決教育問題深關民心走向,不遺餘力,敦促政府優化TSA政策。但家長的心態改變,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香港的孩子們,還得在學校和家長的雙重壓力之下,繼續匍匐掙扎。
曾在香港讀書,現居大陸的一位博雅小學堂的媽媽對香港罷課事件表達了她的個人看法:
我更看好今天大陸的年輕人
那些遊行的香港家長,我猜測是想參與精英教育又沒有那麼多精力時間投入,參與普及教育又心有不甘。精英教育是香港騰飛的成功因素,而不是普及教育。
香港地方狹小,身邊有個大陸。不知道那些遊行的父母是否意識到了自己孩子將來要跟大陸幾千萬同齡孩子競爭,而不是跟香港本地孩子競爭?香港父母能夠接受自己孩子一路輕鬆上學,然後二十多歲被聰明勤奮的大陸人搶掉工作飯碗嗎?
相比之下,我更看好今天大陸的年輕人,聰明勤奮有野心。
收聽完整音頻
請下載播呀FM APP
中國第一家兒童人文移動電臺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下載播呀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