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也沒想到,在中國無私幫助下,越南完成全國統一後迅速調轉槍口對恩人開刀,雙方在1979年經歷了大規模交手後邊境仍不太平,兩軍在老山地區經歷了5年多的持續拉鋸。
越南戰爭期間,我國從武器裝備到生活物資全面的援助下越南軍隊得以發展壯大,越軍許多高級指揮員都曾經到中國軍事院校深造,所以,這是一場知己知彼的殘酷戰爭。
在我軍兩山輪戰期間,越軍也從來沒有放棄對老師傅的研究,似乎還頗有心得,從1984年開始,為了錘鍊部隊,中央軍委先後將多個重裝集團軍部署到老山。
通過輪流作戰磨練部隊,而針對這些部隊的作戰特點,越南方面總結出了解放軍4種規律性的戰法,同時他們也吃了不少的苦頭,這些特點也被寫入了越軍校的教材,綜合下來有4點。
第一,重視多波次進攻
兩國間有大量的山區和亞熱帶植被,所以大兵團作戰部隊無法鋪開,解放軍會將部隊化整為零,組織以連排為基本單位的多波次持續性進攻,以60分鐘或120分鐘為間隔。
這種戰法主要是通過持續施壓讓越軍精疲力盡,從而導致前線不堪壓力而崩潰。
第二,火炮沙文主義
解放軍在制定目標時會充分的考慮越軍的前線配置,在步兵行動前必然會使用重炮掃蕩,火力準備往往持續數日,像梳頭一樣對越軍前線陣地輪番轟擊,力圖在步兵展開行動之前摧毀堅固工事,阻滯後勤補給,壓制前線士氣。
而且解放軍炮兵有先進定位裝置,步炮協同非常嫻熟,進攻前由炮火一邊向縱深發展,步兵隨即佔領陣地,越軍在重炮轟擊下無法有效組織反擊。
第三,高度重視側翼迂迴包抄戰術
解放軍在進行拔點戰鬥時往往層次分明分,呈左中右三路,正面推進,左右兩翼包抄,解放軍的步兵行動速度極快,往往未等越軍組織有效突圍就被解放軍死死地鉗住無法動彈。
第四,一次性投入大量兵力
解放軍在進攻時往往高度強調兵力優勢,先經過火力密集覆蓋,隨後採用比越軍守軍多數倍的兵力突然推進,在越軍支援到來之前擊潰防禦,並建立支撐點,這種戰術嚴重破壞了越軍構築的連環防禦,也導致在多路衝鋒下前線指戰員無法組織像樣的抵抗。
越南軍隊在經過5年零7個月地獄火的熬煉後,總結出以上4條我軍出擊的特點,可以說非常形象的將解放軍的打法進行了總結,那段時間,各軍區輪流派尖子部隊上老山磨練,幾乎每支部隊都留下了一長串成績單,而在這過程中越軍方面損失慘重,也可以說越軍教材中記錄的我軍作戰特點是用前線士兵的鮮血換來的經驗。
被記錄的幾大經典戰役就包括了,1984年對面解放軍十四軍奪取156高地作戰。
同年底,解放軍第十一軍進攻第968高地作戰,1985年初解放軍第一軍進攻無名高地作戰,同時拔掉了越軍十幾處據點。
1985年底解放軍第六十七軍對395高地,211高地,第986高地,和越軍第405號陣地的數次出擊作戰,1986年前往老山輪戰的第四十七集團軍分別對越軍55號陣地,968高地,以及第310號陣地,425號陣地展開的輪番進攻。
在中越作戰之前,解放軍已經數十年沒有對外作戰經驗,由於在1979年那一場大勝仗中,我軍同時也暴露出了許多問題。
這才導致在兩山作戰期間軍委決定各軍區調派主力部隊輪番參與,幾年的戰爭打下來越南人越發的感到,對龐大鄰國訴諸戰爭是不理智的行為。
而越南一方則接連出現逃兵,前線部隊非常驚恐,負責老山對面的是越南第二軍區,幾年時間該軍區遭遇了沉重打擊,所以對解放軍以上4個戰術特點領會得最深刻。
如今兩國終於關係正常化,而我國在經歷了經濟的持續騰飛之後,對外關係主要建立在經貿與合作的前提下,越南也受益於我國的發展,雙方從前作戰過的地方經過了將近20年的排雷,邊界逐漸恢復和平常態。
那一場戰爭讓對方領導人充分的認識到大國天威不可冒犯,可以說界碑上每一寸土地都是英雄們用鮮血換來的,後世子孫應當永遠記住。
參考文獻:自衛反擊戰紀實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