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送你一朵小紅花》是元旦檔影片的最大贏家 ,上映5天破8億票房,排名第一。
不僅有易烊千璽的頂級流量,和新一代謀女郎劉浩存的助力,而且,有高亞麟、劉媛媛、嶽雲鵬等實力派演員加盟,未播先火,讓眾多影迷期待。
觀影后,感覺真實、接地氣,具有現實意義。
所有演員演技在線,代入感很強,讓觀眾感動之餘,引發共鳴。還未笑出來,淚已不由自主流下來。
影片講述兩個癌症病人韋一航(易烊千璽飾)和馬小遠(劉浩存),及其家庭的抗癌之路,基調沉重,挖掘他們的心路歷程,讓這一群體走到大眾面前。
其實,癌症作為重大疾病,頗具殺傷力。據2020年WHO最新數據顯示,中國癌症發病率457萬,死亡人數300萬,均居全球第一!
意味著每一位癌症患者背後,都有一個家庭支撐和承受,而且還不包括抗癌多年的人數。龐大數據,冰冷數字,令身處其中的人倍感煎熬。
一旦確診癌症,意味著整個家庭被死亡恐懼籠罩。
死亡恐懼 (一個中心)
心理學家歐文·亞隆認為:生活中的大部分焦慮和痛苦,其實都來源於對死亡的恐懼。
「死亡恐懼」指對即將到來的,或終將到來的死亡、消逝的事實,產生恐懼、糾結、不解、不安等複雜的思想和情緒。意識到自己,或他人終究一天會從這個世界上消失,無法理解和接受。
「死亡恐懼」包括兩方面:得知即將面對死亡時的恐懼感,以及正在經歷死亡時產生的焦灼感 。
既有對分別和失去的不舍,也有無助和恐懼 ,是一種綜合感覺。
影片圍繞死亡恐懼這一人類本能展開,當韋一航哭訴:「我還不如去死!」
父親憤然打了他一巴掌,因為父親最怕提「死」字。
父親的反應,是很多人的縮影,「談死色變」,是對死亡恐懼的本能迴避。
仿佛談論死亡,會導致晦氣、倒黴,其實,這是國人的普遍認知。
心理學家歐文·亞隆在《直視驕陽》中說:對死亡的恐懼將伴隨人的一生。
吳曉昧的妻子,是人們心中的抗癌英雄,組建微信抗癌群。就是這樣一個勇敢,誓死與病魔鬥爭的女性,看到復發診斷書時,選擇自殺。
因為嚴重的死亡恐懼能吞噬一個人,讓Ta隨時面臨生命終結,對未知和不確定因素,是恐懼來源。
病友們在最後的散夥飯時,高喊「我一定要戰勝病魔……」,也是對抗心中恐懼。
尤其患重大疾病,如癌症,生命可能進入倒計時,巨大的心理壓力,死亡焦慮令人崩潰。
其實,每個人都是「向死而生」。
德國哲學家馬丁·海德格爾曾在《存在與時間》裡探討了這個概念。
他認為:死和亡,是兩個概念,「死」是一個過程,因為我們活著的每一天,都是在逐步走向死亡;「亡」是結束,是一個人走向生命的終點。因此,「人只要還沒有亡故,就是向死的方向活著。」海德格爾提出這一觀點,是為激發人內心對「生」的欲望,生命的活力。
人要時刻保持「死」的覺悟,然後,才能在精神上覺悟,才會去重視自己生命的意義,才會在有限生命裡,拓展生命寬度,提升生命高度,清醒地活出自我。
病人不僅承受生理折磨,更多痛苦來自心理煎熬,家屬的心理負擔有過之而無不及。
心理煎熬(兩個基本點之一)
隨著醫療水平提高,癌症存活率已逐步提升。但是,病人的心理狀態易被忽略。
只要有強烈生存欲望,他們會挺過一道道難關。但是,對生命的熱愛和渴望,建立在接受現實基礎上。
患癌造成的心理創傷,讓病人和家人易陷入哀傷的漩渦無法自拔。
心理學家伊莉莎白·庫布勒·羅斯提出悲傷階段模型,解釋人們的心理歷程。包括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放下和接受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否認 。
得知患癌時,人的第一反應是否認事實。「是不是搞錯了」,「我怎麼可能得癌症」。難以相信,不願承認事實。
第二階段:憤怒。
「這種事怎麼會發生在我身上,到底是為什麼」。將對自己的憤怒,指向別人,甚至脾氣暴躁,不斷指責身邊人。
第三階段:討價還價。
如果有信仰,會與神討價還價,為爭取生存機會,試圖改變絕望狀態。
第四階段:消沉。
這個階段開始自暴自棄,感覺生無可戀,進入抑鬱狀態。
第五階段:接受。
此階段嘗試接受現實,也叫走出哀傷,獲取各種支持力量,開始面對現狀,變得堅強,接受命運安排。
很多抗癌明星處於這一階段。
五個階段,不是每個人都逐一走過,有人始終停留在某一階段,成為心理卡點。
韋一航不到二十歲,人們往往將他的不配合、過激行為,視為「青春期叛逆」或「喪」,其實,他只是處於消沉,也就是抑鬱階段。
直到最後,在馬小遠和家人激勵下,喚醒生存信心,逐漸接受現實,與自己和解。
在此之前,不敢與外界、他人有連結,感覺無法給予別人承諾,不配得到愛,怕拖累家人,有負罪感 。
他衝父親哭喊:「你們這麼不顧一切救我的命,只會讓我覺得我是一個負擔,我一點都不感激你們……」「我不想跟任何人產生聯繫,我怕我剛把我的真心掏出來,我就死了」。
聽到親戚準備賣房,為自己治病時,只能以鞠躬表示感謝。
患病的群體,因疾病導致的低價值和不配得感,會產生內在消耗,影響治療效果,心身產生交互作用。
其實,家人同樣經受心理考驗,對自身的無能為力,感到深深挫敗和絕望,這種負性心理感受,如影隨形伴隨,猶如無期徒刑。
前年,婆婆因摔傷住院,導致肺癌擴散,不到兩月去世。
當我看到渾身插滿各種醫療設備的婆婆,那種無力和無助,難以言表。既希望出現奇蹟,讓她恢復健康,知道不現實,又不想讓她受罪,卻不能替代的矛盾、糾結。
只能默默落淚,沒有任何辦法,眼睜睜看著她的生命一點點湮滅。感覺自己真沒用,那種自責、愧疚情緒一直縈繞心頭。
但是,無論患者,還是家屬,都需面對現實。
帶著症狀生活 (兩個基本點之二 )
心理學家霍夫曼認為:最健康的反應是真實面對死亡,這是正常的反應方式。
凡是我們對抗的信念和認知,會頑固存在。作為病人,面臨生存危機時,學會接納病痛和死亡恐懼。
身為親人,接受隨時可能失去至親的喪失感,這些都是必須承受的。
正如美國心理學家朱迪思·維奧斯特在《必要的喪失》中說:「我們成了什麼樣的人,以及過著哪種生活,都是由我們的喪失經歷決定的,無論這些經歷是好還是壞。」
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會出現各種狀況,心理專業人士稱為「帶著症狀」生活。這些症狀包括:學業、情感、疾病、人際關係等困擾。
我們都是症狀的攜帶者,與各種問題結伴而行,無人例外。
那麼,最好的方法,就是「順其自然,為所當為」。以順其自然的態度,該做什麼,就做什麼。
一位網友抗癌十年,目前癌細胞已轉移,正經受治療。雖病痛此起彼伏,並未給生活帶來太多影響。依然品美食,出門遊玩,活得灑脫。
不與自己較勁,善待自己,活著就是賺到。
就像作家周國平所說:在無可告慰的絕望中,我們咬牙挺住。我們挺立在那裡,沒有觀眾,沒有證人,也沒有期待,沒有援軍。我們不倒下,僅僅是因為我們不肯讓自己倒下。正如韋一航母親所說:「面對失去的最好方法,就是活好每一分鐘每一秒鐘。」
人終其一生,就是不斷喪失,失去健康、朋友、親人……,成為常態,不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
生命中始終伴隨分離,是人生的無常。應對的最佳方式,就是好好告別。
日本漫畫大師宮崎駿說:人生總是要走到盡頭的,有一些人出現在你的生命當中,但是他並不會陪你走到終點,所以即便是你再不捨得,也一定要心存感激,並且要和他揮手道別。
茶道裡有個觀念,叫一得永得,即使從此永不相見,只要你在我心中,便是另一種天長地久。
總之,精彩活過,就無畏失去。
《送你一朵小紅花》以小視角,挖掘普遍存在的現實問題,溫情卻犀利,觸動人們的淚點和痛點,確實值得一看。
最後,送你一朵小紅花,每一個逆行和命運抗爭、勇敢的人,都值得被獎勵一朵小紅花,你值得擁有!
圖片來自網絡
【本體自在:一個不按套路出牌的心理諮詢師,文字愛好者,「十佳心理科普大使」,用心理學點亮生活,走近普通大眾,助力人生!歡迎關注@本體自在,一起探討心理學,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