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神巴菲特曾經說過:對孩子的金融理財教育越早開始越好,教孩子了解金錢並且學會如何正確管理金錢。
執筆:楊十一
編輯:楊十一
定稿:歐陽比文
除了智商和情商外,其實還有一個「商」也在人的生活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這就是「財商」,提起財商教育很多家長都很不以為意,覺得和孩子談錢太俗氣,會破壞孩子的純真。
但事實上,在其他國家財商教育早就被提上日程,在美國就有「3歲幸福人生計劃」,指的就是從孩子3歲開始就對其進行財商教育。
我們都幻想過天上掉餡餅的美事,但前幾天西安的一個小區裡,就真的上演了上天下「鈔票雨」的奇觀。
原來這些百元大鈔,是一個2歲的孩子在17樓撒的,據孩子的父母介紹,孩子剛從老家接回來,平時也沒怎麼管。
孩子趁著父母不注意,把近一萬的百元大鈔全部撒了出去,這才形成了「鈔票雨」的奇景,現在已經追回4000多元。
得知真相的網友,連連稱奇說孩子是「真散財童子」。其實別說是2歲的孩子,很多已經上了小學8、9歲的孩子對錢都沒有什麼概念。
這讓我們不禁思考一個問題,「到底要不要培養孩子的財商?又什麼時候給孩子樹立金錢觀好呢?」
1)幫孩子樹立正確的金錢觀
《窮爸爸富爸爸》書中這樣寫道:「如果你不能及時教會孩子金錢的智商,那麼警察、債主甚至是騙子,他們會代替你教給孩子財商教育,但那時恐怕你和你的孩子要付出更慘痛的代價。」
進行財商教育的最基本的目的,就是告訴孩子「錢」是什麼,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念,這裡包括錢,但卻不限於錢。
財商是一種對財富的態度,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學會如何在想要的東西間進行取捨,如何更加理性的消費。
2)明白勞動才能獲取金錢
經濟學裡規定:商品的價值是由勞動創造的。
家長在給孩子培養財商的過程中一定要讓孩子明白,金錢是通過等價的勞動換取的,讓孩子明白每一分錢都不是白來的。
試著讓他們通過力所能及的勞動來換取自己想要的東西,明白勞動和金錢的聯繫。通過自身體驗明白金錢的概念,也能更加珍惜父母賺的每一分錢。
3)養成一個良好的消費觀
孩子認識錢之後,還要教會孩子如何支配錢,很多家長可能會害怕孩子亂花,但其實只有放手讓他們自己支配錢以後,才能加深他們對金錢的概念。
在日本就有專門的「學生城」,讓孩子體驗不同的角色與服務,讓財商教育更具有趣味性。
1)讓孩子認識錢
3歲是自我意識的覺醒階段,這個階段孩子會對任何事都抱有強烈的好奇,是培養財商的絕佳時機。
讓孩子認識錢是什麼,如紙幣、APP上的零錢等,並且告訴他們有什麼東西是需要花錢才能得到的,如每天吃的食物、玩具、衣服等。
並且告訴孩子錢是需要通過勞動換取的,讓孩子觀察周圍人的職業,告訴他們大人就是通過各種各樣的工作掙錢的。
2)讓孩子花錢
中國青少年研究所的一項調查顯示:在4-12歲的兒童中,有75.9%的孩子都有零花錢,但只有31.9%的家長會讓孩子通過勞動獲得零花錢。
等到孩子5、6歲時,可以讓他們自己獨立去體驗一下什麼是花錢,把想要的東西列出來,給他一些錢,讓他自己去取捨。
如果孩子覺得不夠,可以每周給他們一點,告訴他們可以通過攢錢的方式來得到自己想要的,通過這種方式教會孩子存錢和節制消費。
3)學會掙錢和理財
等到孩子10歲後,他們已經有獨立的思想和心智了,這個時候要教會他們制定金錢規劃,然後在通過自己的勞動換取金錢。
並且在這個階段也可以開始教給孩子一些理財知識,什麼是存錢、什麼是貸款,了解相關收益與風險。
糖果媽媽留言板:你會對孩子談「錢」色變嗎?
「我是糖果媽媽,一個學習成長型的寶媽,專注孕產和育兒,想要輕鬆養娃別忘了關注,糖果媽媽團隊將為您的育兒之路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