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教師職業倦怠三大原因:職稱、績效工資和非教學負擔

2020-12-25 拙木侃教育

中小學教師職業倦怠情況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這一現象的存在導致了教師工作內在動力缺乏,工作激情消失,甚至會產生責任心淡漠等消極情緒。有效地解決職業倦怠問題,對於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是非常必要的。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了中小學教師職業倦怠的產生呢?只要注意一下教師抱怨最多的問題,可以發現職稱晉升、績效工資分配和非教學任務壓力,是教師意見最大的三個問題,這也就是造成教師職業倦怠的主要因素。

職稱晉升問題是教師反應最大的問題。這一問題對教師的職業發展影響巨大,是造成教師不滿的主要原因。這個問題主要表現在這麼幾個方面。一是長期沒有晉升限額,晉升無望。由於職稱採用崗位比例管理,而且中高層次崗位比例偏低,有些學校幾年,甚至十幾年沒有晉升指標,教師只能望洋興嘆,空熬白頭。二是晉升過程存在不公。既有標準條件設置的問題,也有評審程序的瑕疵,特別是一些不正當手段的存在,讓廣大一線教師極其反感。三是聘後管理不善,對各級職稱的職責沒有明確要求,評上高級職稱後的教師不能很好地體現其作用,甚至有個別人評上高級職稱後想盡辦法少上課,甚至不上課,但各方面待遇卻不減少,造成了嚴重的不公平。

績效工資也是教師吐槽最多的問題之一。這其中首先是對績效工資的來源的不滿,績效工資是由教師原來工資總量中拿出一定比例來重新進行分配。這就造成一種現象,無論怎樣分配,總有一部分教師的實際收入會降低,而其工作並沒有比原來有什麼下降。二是分配中的亂象,最為普遍的是一線教師拿不過管理人員,教師是學校工作的主體,一線上課教師教師的績效少於管理人員,是對教師工作的極大尊重,也模糊了學校工作的重點。還有個別學校的領導在績效分配中,存在明顯的偏袒部分關係密切的人員的情況,嚴重違背公平原則。這也讓績效工資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其應有的意義,教師有意見也是很正常的。

以上兩個問題,說到底是直接影響了教師的待遇,造成新的不公平。而教師的非教學負擔,則是在管理層面上對教育規律的違背。教師的工作就是培養學生,而現在卻承擔了大量與教學無關的工作。一方面是地方政府對教育規律的不尊重,將大量的社會工作安排給教師,衝擊了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另一方面是教育主管部門以行政手段管理教育,大量毫無必要的檢查、評估讓教師應接不暇,成為「表哥」「表叔」。還有就是所謂的教學改革,一刀切式的所謂創新,讓教師頻於應付。這些活動讓教師不能將全部精力用於教學之中,造成教師身心疲憊。

這三個問題是長時期內普遍存在的,這樣一種教育生態環境,教師不產生怨言,沒有牴觸情緒,這是不可能的。這種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教師對職業的現狀不滿,對前景感到渺茫,這就產生了職業倦怠。在另外一個層面上,教育的問題,往往是大家都認可,卻遲遲不能解決和落實,這樣教師就會產生一種嚴重的消極情緒,既然問題解決無望,也只有任其存在,對一些問題不抱希望,這樣就加重了職業倦怠的情況。

要解決這個問題,一個關鍵是真正提高對教師隊伍建設重要性的認識,而不是停留在口頭上,要讓國家的各項政策措施真正落地,讓教師有實實在在的感受,對未來充滿希望,對職業產生自豪,這樣才能真正讓教師以積極向上的狀態投入工作。

關注教育新聞熱點、分享個人觀點,拙木侃教育,感謝您的關注、閱讀、評論和轉發!

相關焦點

  • 新時期教師「職業倦怠」如何破解
    仔細分析,造成目前教師「職業倦怠」主要成因有三個方面:1.物質層面——城鄉收入不均衡。績效工資改革深入推進,目前城鄉之間績效差距在不斷縮小,但隨著中央省市一系列關心關注鄉鎮教師待遇政策的出臺,城鎮教師待遇遠低於鄉鎮教師,再加上生活在城鎮相對生活成本比較高,更加造成城鎮教師工作積極性下挫。2.質量要求——家長帶來巨大工作壓力。
  • 臺灣中小學教師薪資結構對大陸教師工資改革的啟示
    2.2 學術研究加給——教師專業發展學術研究加給在大陸高校中比較常見,因為大學是集中了教學、科研和服務這三大領域的場所,所以大陸很多研究成果都出自於高校教師,遺憾的是,中小學在學術研究方面比較欠缺。在臺灣局面卻有不同,在臺灣中小學薪資結構中,學術研究加給比很高,它分為4個等級,加給最高可以達到3萬臺幣左右,最低1.9萬臺幣,佔整體工資比重大。
  • 中小學教師的職業倦怠感從何而來
    教師的職業倦怠,是由於教師長期持續疲勞和壓力的積累以及缺乏成就感和自我認可而產生的疲憊、厭倦和挫敗的情緒感受和心理狀態。這是一種消極的心理狀態,表現為工作不開心、對工作缺少激情,得過且過,充滿壓力感、疲憊感、挫敗感。
  • 2021年,讓「跪著的教師」站起來,應取消職稱評審制度!
    要大力營造尊師重教的社會氛圍,提高教師社會地位。推動地方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提標擴面,引導教師安心從教。要尊重教師職業專業性,全面清理和規範針對教師的各類督查、檢查、考核、評比,各類社會性事務進校園,各種報表填寫,抽調借用教師等行為。在筆者看來,讓教師「跪著」的主要因素是當前的職稱評審制度,以及與之緊密關聯的績效工資制度、對教師的行政管理與評價。
  • 農村中小學教師績效工資存在問題的調查研究
    教師績效工資在城市和農村地區存在明顯的不均衡現象,不同職責崗位的教師對績效工資的訴求也不盡相同。因此需要對農村中小學教師的績效工資存在的具體問題進行調查研究,以期能夠對績效工資的有效實施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對策和建議。
  • 教育廳:教師工資、職稱評定、縣管校聘,事關中小學教師切身利益
    近日,安徽省教育工委、教育廳發布文件《安徽省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義務教育質量實施方案》《安徽省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實施方案》,在這兩份文件中,有很多內容都是關係到中小學教師切身利益的。那麼此次文件中就要求對於符合條件的非在編教師要解決編制。並且不再允許產生新的代課教師。
  • 取消職稱評審與績效工資制度,就能讓教育擺脫功利?我無比懷疑
    偶然看到教育學者熊丙奇先生5月4日寫的一篇文章《讓教育擺脫功利,必須取消職稱評審和績效工資制度》。而我認同熊老師指出的現象,卻不認同他的觀點。取消了教師的職稱評審和績效工資制度,探索實施終身教職制度和年薪制,就能讓教育擺脫功利,我無比懷疑。
  • 職級動態管理破解教師職業倦怠
    ,認為工作沒必要再賣力,甚至希望調崗安享清閒——  職級動態管理破解教師職業倦怠  「任何工作單位都需要認認真真踏踏實實幹實事的人,而他幹出的成績遲早會被同事和領導認可。近五年來,中學教師職稱改革進一步推進,高、中、初三等各又細分為三級。如高級職稱又細分為高五、高六、高七三級,中級職稱又細分為中八、中九、中十三級,初級又分為十一、十二兩級。每個級別都對應不同的薪級工資,一旦評上可以帶到退休。  教師職稱的改革極大地提高了中小學教師的社會地位,對鼓勵教師熱愛教育事業、終身獻身教育事業起到了重要的激勵作用。
  • 淺談中小學教師職稱工資問題
    中小學教師職稱,是中小學教師在某一學科達到一定水平的稱謂,從2009年啟動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試點以來,中小學教師職稱工資廣受業界人士詬病。中小學教師職稱工資制度,按照人社部和教育部的出發點,是為了提高中小教師職業地位,鼓勵更多優秀人才進入中小學校從事教育教學工作,但事以願違,中小學職稱工資制度實施以來,弊端越來越多,已經到了不得不廢除的時候了。
  • 當大學教師遭遇職業倦怠
    我們研究發現,在本科和高職高專院校任職的教師倦怠情緒產生的原因有一定差異。在本科院校任職的教師,工作中感到精疲力竭的最主要原因是「科研或論文發表要求」(61%),比位列第二的「工作付出與實際收入不成正比」(52%)高出9個百分點。
  • 「真金白銀」投入 山東教師拿績效工資、職稱評聘難題將解
    魯網11月17日訊(記者 殷會麗)教師對自己職業發展最關心的兩件事,一個是評「職稱」,一個是拿「績效」。為推動這兩項改革,山東省投入「真金白銀」,在當前經濟形勢下,「小步快跑」持續推進。
  • 改進教師績效工資分配考核的若干思考
    【論教】     編者按 教師的工資水平不僅是影響中小學教師供給的重要因素,更影響著教師職業的社會地位和社會聲望。中小學中層幹部在學校屬管理人員,負擔學校大量的事務性工作,同時又要承擔教學任務,工作量確定方面如何把握缺乏政策依據。班主任崗位津貼的體現也是一個棘手問題,存在總量少、管理缺乏靈活性問題。
  • 事關秦皇島市中小學教師待遇、編制、職稱……
    二、深化教師績效工資改革。一是堅持多勞多得、優績優酬分配導向,績效工資直接與績效掛鈎,基礎性績效主要體現崗位職責,獎勵性績效主要用於課時津貼、班主任津貼、早晚自習輔導和加班補助、教育教學業績獎勵等項目。班主任津貼不低於1000元/月,獎勵性績效工資不足部分由同級財政補齊。
  • 【八部門:中小學績效工資向一線教師和班主任傾斜】日前,教育部等...
    2020-09-24 10:31:02來源:FX168 【八部門:中小學績效工資向一線教師和班主任傾斜】日前,教育部等八部門聯合印發了《關於進一步激發中小學辦學活力的若干意見》。
  • 教育部:提高教師績效工資比例 單列班主任津貼
    中新網9月3日電 在教育部9月3日舉行的發布會上,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司長任友群介紹,將研究改革和完善績效工資總量核定辦法,提高獎勵性績效工資比例,降低職稱在績效工資分配中的權重,單列班主任崗位津貼,推動提高教師教齡津貼標準。
  • ...完善學校績效工資分配方法,向教育教學實績突出的一線教師和...
    【八部門:中小學績效工資向一線教師和班主任傾斜】日前,教育部等八部門聯合印發了《關於進一步激發中小學辦學活力的若干意見》。在增強學校辦學內生動力方面,《意見》提出要強化校內激勵作用,健全績效工資激勵,完善學校績效工資分配方法,向教育教學實績突出的一線教師和班主任傾斜。各地要主動為中小學服務,為激發辦學活力提供強有力的條件保障支持。
  • 教育界三大弱勢群體:男教師、老教師、副科教師……
    (本群為教師群僅限教師加入)在大數據調研《中小學教師職業現狀》顯示:倍感壓力的教師群體中,男教師、老教師與副科教師堪稱教育界三大弱勢群體。按照社會上的職業屬性劃分,人們常常會對某類職業進行性別預設,如警察、護士。如今,教師職業中,男女比例也存在嚴重失衡的現象。不僅新晉教師中男性人數在減少,而且在職教師中男性還紛紛逃離。
  • 教師工資待遇如何落實?增加教齡津貼和績效工資標準即可
    據悉,2020對中小學教師來說是加薪年,理由是在去年年底到今年3月,國務院連發三文件,全部跟教師工資待遇掛鈎,文件中明確落實中小學教師平均工資水平不低於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收入水平,對落實不到的省份進行約談問責等多措施整改,因此2020中小學教師工資待遇增長是必然。
  • 中小學教師評上高級職稱有什麼作用?對教學有幫助嗎?答案很簡單
    就算是評上副高職稱(高級),中小學教師整體上的逼格就變得相當飽滿了。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第一個問題:中小學教師評上高級職稱之後有哪些作用。一方面,評上高級職稱,中小學教師的基礎性績效工資、崗位工資、薪級工資、取暖費、應休未休等方面會大幅度提高。
  • 中小學教師,在職稱和教齡相同的情況下,為什麼工資總額不一樣
    教師工資的結構組成,主要有崗位工資、薪級工資、績效工資和津貼工資幾部分,我們平時所說的八檔九檔,就是指的崗位工資,這部分工資與職稱的關係最為密切,職稱等級越高,崗位工資也就越多,職稱越低,崗位工資也就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