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秦謎》看歷史敘述方式
合上《秦謎》,掩卷沉思,不禁收穫良多。
這本書僅用了一天便全部讀完,不僅驚訝於李開元先生深厚的史學考證能力,更驚嘆於李開元先生的思維從頭至尾都沒有斷過。
李開元先生在其序言中已經提過,歷史推理就是「在直接證據不足的情況下,儘可能地搜尋間接的旁證,運用聯想和推測,上下內外關聯,前後左右旁通,索引探微,設11qz似於刑偵破案的方式進行歷史的推演,最大程度的還原歷史的真相,基於現有的史料,進行邏輯的推演與演化。李開元先生以秦始皇這一歷史著名人物的解讀,大膽運用推理方法,試圖解決秦始皇短短四十九年被妖魔化的歷史。
李開元先生對於歷史真相的探究方法令人稱讚,但這的確是我不認同的地方:李開元先生在這其中假設了一個前提即歷史可以假設,通過假設的方法,探求歷史的真相。可是,歷史不允許假設,假設的歷史首先給自己設了一個界限,這個界限的劣勢就是你所找的史料必定是你想要假設這個歷史真相的史料,而遺忘了多種史料的結合。雖然歷史是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但是這樣的史觀就缺少了對於歷史事件的多種認知過程。
《秦謎》中關於秦始皇的四件疑案,至今史學們也沒有統一的定論。也許在這段「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歷史中多是後人對前事的無奈,揣摩,由於史料的問題,這段歷史過於模糊了——《秦書》的政治性可窺見一斑。其實不能說是稗官野史,李開元先生運用了「3+N」的史觀世界。通過對第二史料,第三陳述的解讀探求第一史實的真相。最終形成定論,但是這樣的真相是李開元先生自己認為的真相,他用的史料豐富乃少有的大家,但是這樣的真相僅僅是一家之言。
在我看來,《秦謎》無疑是成功的,但從另一個方面來說,確是失敗的。
對於我而言,拿到此書的時候,的確有很多人借閱。在此之前,所有的史學專著、雜文選集幾乎無人問津。不可否認,秦始皇是我們最熟悉的陌生人,賈誼在《過秦論》中曾高度褒揚:「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至六合。」李開元先生是精通戰國史的史學大家,《秦謎》中以秦始皇作為主心人物,激發興趣的同時也加深了對秦始皇的認識。對於內容來說,以《秦史疑案》的電視腳本為依據寫成的通俗語言極易適合在電視上傳播,暫且把它歸為通俗史類。人們往往只對一種史實具有最通俗的理解,喜歡幽默,風趣的語言,以上《秦謎》,就像是《民國就是這麼生猛》《這個歷史很靠譜》等都頗受歡迎。這也是通俗史的失敗之處:拿《秦謎》來說,讀者讀完此書時,其實並沒有留下很深的印象,僅僅記住了文章風趣的語言,而非史料與思想。實際上,像《秦謎》等這樣的書寫出來要比一般的學術專著難出不少——取悅讀者的妥協,難就難在受眾面廣,史實卻沒多少在意過。這也是《民國就是這麼生猛》失敗的原因。霧滿攔江在其中運用了大量隱語來描述隱晦的歷史,但是沒多少人真正在意過。
我們怎樣將學術的東西轉化為通俗易懂?用曲高和寡轉向下裡巴人?既有史實關聯也有風趣語言,同時也不能因為注重史實而忽視了歷史的傳播,這的確值得我們深究。
2018年11月20 日
修訂於2019年11月20日
後記:寫作此篇時,我正上高三,最為緊張的衝刺階段。這本書的書評,是在晚自習的那個冬夜用筆記寫下,如今電腦打出,已經過了一年,再看時,笑話曾經的自己是多麼幼稚。那個午夜,由於長時間不動筆的晦澀讓我難以出手。如今看時,竟恍若隔世,淚溼眼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