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在一個寶媽們的交流群裡,看到這樣的討論:哪些階段的寶寶最難帶?"一石激起千層浪!",群裡大部分的寶媽都不淡定了:有的說前兩個月不好帶,尤其是月子裡,沒累倒算是幸運的;有的說6個月之後斷母乳難帶;也有人說,每一天都不好帶,不同時期有不一樣的難關!
於是小編整理了一下,寶寶們認為最難帶的這三個階段,同時提出一些解決方法,供家長們參考:
一、3-8個月齡的寶寶:吃夜奶。
雖然育兒專家建議在寶寶添加輔食之後,就可以逐步地斷夜奶。但現實情況是:寶寶夜奶成癮,給戒夜奶工作帶來很大的難度。很多寶寶,夜裡不吃夜奶,多次夜醒或者鬧覺,並且這種情況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因此有人說,給寶寶斷夜奶是一場拉鋸戰。頻繁的夜醒對於家長來說是一道"坎"。
小月齡的寶寶,吃夜奶是身體生長發育所需。稍大月齡比如說6個月及之後的寶寶,有時候吃夜奶並不一定是因為餓吃的,而是一種習慣、一種"奶癮",這種情況確實有斷夜奶的需要。幫寶寶斷夜奶需要循序漸進地進行,要有一定的耐心和決心。
對於夜奶有較強依賴性的寶寶,家長不要一次性斷夜奶,要逐步地減少餵夜奶的次數,讓寶寶有一個適應的過程。另外也需要堅持和決心,不能斷了兩天之後,心疼寶寶夜裡哭鬧就放棄了,這樣對於寶寶的心理成長並不利。
二、1歲半:會走路卻不願意走的時期。
媽媽在前面走,寶寶在後面哭著耍賴場景會經常遇到。寶寶哭鬧著不願意自己走,就要媽媽抱,家長們可以回憶一下,寶寶剛學會走路的時候,喜歡自己走路,不願意要媽媽抱,走路對寶寶來說特別有成就感。但慢慢地,會走路的寶寶反而不願意走,哭鬧著要抱著走。
出現這種情況一般有兩個原因:
第一、走路消耗體力。
寶寶較小,無法支撐較遠的距離,可能沒走幾步就會身體疲勞,這時媽媽需要抱,讓寶寶休息。等休息好後再走。
第二、寶寶對媽媽產生了一定的依賴感。
隨著寶寶慢慢地成長,寶寶會發現,爸爸媽媽不像以前那樣,寸步不離地照顧寶寶。對於已經學會走路的寶寶,有些家長會有意識地鍛鍊寶寶的獨立能力,於是不再一直追隨寶寶左右。這樣會導致寶寶產生誤解,認為爸爸媽媽不再關心他了。於是撒嬌,不願意走路要讓媽媽抱著。這種情況父母要多陪伴寶寶,讓寶寶知道,父母的愛一直在寶寶身邊。
三、2-3歲:脾氣暴躁,愛說"不"。
"可怕的2歲"說的就是這個階段的寶寶。很乖、很聽話的孩子,到了2歲左右,總是跟父母作對,無緣無故地發火,"不行""不要"……掛在嘴邊、什麼事都要插手、經常任性、哭鬧。有關專家表示,上面這些行為是寶寶成長的表現。2歲左右寶寶開始出現自我意識,有自己的想法。想著要用行動證明自己的獨立。
於是事事都想插手做,不讓做就脾氣暴躁、不講道理。家長需要做的是接納孩子的行為,知道這種情況是寶寶成長過程中的必經階段。做到"他在鬧,你在笑"的溫馨畫面。多給寶寶一些自主的選擇權,激發孩子潛在的行動力和責任心,幫助寶寶健康成長。
寄語:每個孩子都是天使寶寶,他們不會故意為難爸爸媽媽。家長需要理智、科學地看待寶寶成長過程中的一些行為,順應孩子的成長需求,從科學的角度看待寶寶的每一個成長階段,有信心去應對寶寶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這樣才能做一名合格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