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切緬懷清華大學教育研究所首任所長李卓寶教授

2021-02-15 一讀EDU

全文6709字,預計閱讀11分鐘


李卓寶教授(來源:「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微信公眾號)

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清華大學原黨委委員、校務委員會委員、校學術委員會委員;原國家教委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成員兼高等教育學科組組長、國家教委教育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教育學會常務理事、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常務理事;清華大學教育研究所首任所長,原《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雜誌主編李卓寶教授,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3月13日凌晨4時永遠離開了我們,享年91歲

救國求學

清華大學文科有著十分悠久的發展歷史,其中教育學科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1911年清華學堂設有哲學教育學科,1926年清華學校正式建立教育心理學系。1945年8月抗戰勝利,次年5月西南聯大宣告結束,隨後,清華、北大、南開三校分別遷回原來校址。復員後的國立清華大學未設教育學系,但仍設有心理學系。

1946年,來自名門望族的李卓寶懷著救國求學的理想,毅然隻身從澳門北上,到清華求學。當年的清華理學院心理學系是全國知名的學系之一。那年考取心理學的有陳金秀、李卓寶、姜德珍、馬利英等學生。由此,李卓寶成為心理學泰鬥、系主任周先庚先生的學生。四年後,1950年李卓寶畢業,獲心理學學士學位,留校執教。

在清華黨組織的關懷和引導下,李卓寶於1948年10月加入我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青年聯盟,開始革命工作。1949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9年至1953年,任清華大學共青團團委副書記;1950年8月至1966年6月,任清華大學黨委委員;1953年至1958年,任清華大學速成中學副校長、黨組書記;1958年9月至1966年9月,任清華大學基礎部副主任,黨總支書記;曾任北京市第二、第三屆黨員代表大會代表、北京市婦聯常委、北京市第一屆婦女代表大會代表。

1984年3月至1986年2月,李卓寶任清華大學教育研究室主任;1986年3月至1992年10月,任清華大學教育研究所首任所長和《清華大學教育研究》主編。

1987年7月,李卓寶獲批研究員資格,是我校文科最早獲正高級職稱的教師之一。

1993年3月,李卓寶教授光榮離休。

李卓寶教授把一生獻給了為之終生奮鬥的共產主義事業,獻給了祖國解放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獻給了繼承發揚光榮革命傳統和優秀文化傳統的人民教育事業,獻給了清華大學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偉大事業

建所之功

1952年,全國高等院校進行院系調整,清華大學心理學系隨理學院併入北京大學。儘管1952年院系調整至「文革」結束,清華大學沒有設立教育及相關學科與課程,但關於教育研究的活動始終沒有停止,特別是有關教育教學研討會這樣長期堅持的教育研究活動未曾中斷。1953年開始,學校共召開過數十次教育教學研討會,內容涉及學校發展、學科建設、人才培養,以及修訂教學大綱、交流教學經驗、推進教學改革等等。

李卓寶教授始終是清華大學開展教育研究的積極倡導者和推動者

改革開放以後,為適應社會發展及學校學科建設的需要,清華大學對原有院系、研究機構等進行了調整和增設。在李卓寶教授和多位領導的建議下,1979年10月26日,經學校研究決定,成立「清華大學理工科教育研究室」,下設應用心理學研究室、校史研究室、基礎教育研究室等,直屬學校領導。1980年起,汪家鏐、邢家鯉、李卓寶先後任教育研究室主任。辦公地址設在明齋東側一樓北頭,白手起家,創業十分艱苦。

隨著清華大學教育事業的發展,1986年2月25日,在校黨委常委會和校長工作會聯席會議上,決定將教育研究室改為教育研究所,隸屬於校機關。下設高等教育研究室、普通教育研究室(附中)、校史研究室(黨委宣傳部)、雜誌編輯部、資料室。由學校有關校長領導,黨支部屬校機關黨委領導。同年3月6日,校長工作會議通過,任命李卓寶為教育研究所所長。辦公地址遷到文科樓五層。

1993年12月26日,校務會議決定建立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教育研究所隸屬關係由校機關轉至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由此,清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由一個隸屬校機關的行政事務部門轉型為一個學術研究機構,填補了清華學科門類中缺少教育學門類的空白

李卓寶老師堅持教育研究要大中小學一起抓,認為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是「一條龍」,因而特別邀請附中校長萬邦儒兼教育研究所普通教育研究室主任。李卓寶教授曾自嘲,清華大學與別的大學不同,別人稱「高等教育科學研究所」,我們稱「教育研究所」,比人家少四個字——「高等」和「科學」。因為我們不能只講「高等教育」,研究高等教育必須考慮到基礎教育的發展和銜接;我們不是不追求「科學」,但我們更強調的是,講求實事求是,講求解決具體問題

在高等教育研究尚屬創始階段,李卓寶教授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旗幟鮮明地堅持黨的領導,始終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結合和利用自身豐富的高等教育實踐經驗,深入調查研究,深刻論述了理工科高等教育發展問題;對高等教育研究中理論研究和實踐研究的關係、領導幹部與教師群眾共同參與教育研究的關係、教育專業教師與理工科專業教師的關係等進行了深入思考。為清華大學和全國教育學科的發展貢獻了智慧和力量,作出了傑出成就。

人才培養

改革開放以後,李卓寶教授意識到中國的教育要走向世界,提出要結合我國的國情,學習借鑑西方教育制度中的長處;針對我國現代化建設急需培養創新人才,提出要培養學生的獨立創造性;針對提高工科人才培養質量的客觀需求,提出工科需要有堅實的理科和人文科學基礎等重要思想

為此,教育研究所成立初期曾招收專科生。1990年至1996年曾招收「高等教育管理專科班」和」辦公自動化專科班」,開設高等數學、中國革命史、管理學、邏輯學、心理學、專業英語、電工與電子技術、辦公自動化應用、普物實驗等課程。同時,教育研究所招收研究生,為高等學校、國家機關、教育管理部門以及重點企事業單位培養輸送高質量的畢業生;此外,教育研究所還開辦研究生課程進修班,培養學校和教育管理部門的教學研究和管理骨幹。

自1990年起,教育研究所相繼獲得高等教育學、教育管理學、應用心理學碩士學位授予權,後來還獲教育經濟與管理、高等教育學博士學位授予權。

1991年教育研究所獲批高等教育學碩士授權點後,李卓寶教授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並親自講授研究生主幹課程《高等教育學》。

1993年,李卓寶教授指導的清華大學第一位教育學科研究生王宇畢業,並獲碩士學位,畢業論文題目為《中國理工科大學畢業設計(論文)之研究》。此後,李卓寶教授名下陸續畢業的碩士生有李學祿,碩士論文題目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高等學校辦學自主權》;張巖峰,碩士論文題目為《人與文化——大學人文教育之意義》。

在李卓寶教授的帶領下,教育研究所除為教工、學生開設有關課程,承擔教學任務外,還積極號召清華大學教育管理人員和教師參加各級各類教育科學的研究,積極參與全國哲學社會科學、教育科學的發展規劃課題,整理編寫清華大學校史,為教育研究人員提供相關圖書資料等。在此基礎上,李卓寶教授親自推動並建立了一系列教育研究組織和機構,拓寬教育研究的平臺,壯大教育研究的隊伍,使清華教育研究得以形成自己鮮明的特色。

1986年4月,作為群眾性學術團體的清華大學教育研究會成立,「其宗旨是: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指導下,從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出發,堅持理論聯繫實際的原則,積極開展群眾性的教育科學研究,總結我國特別是我校教育工作的實踐,借鑑國內外的有益經驗,探討教育的客觀規律,促進學校教學質量、科學研究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為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事業做出貢獻。」時任校長高景德任理事長,方惠堅、李卓寶任副理事長,至1990年,教育研究會「有會員200餘人,下設15個研究小組,結合本部門工作實際,積極開展總結、研究和交流活動。」

1990年6月,召開第二屆會員大會。1993年12月,召開第三次會員大會。大會通過第三屆教育研究會理事會名單,其中,理事長楊家慶,副理事長胡顯章、吳敏生、白永毅、鄭燕康、王孫禺,秘書長李越,副秘書長李家強、劉惠琴。

教育研究會的成立,「使學校教育研究隊伍由少數專職和大量兼職人員相結合組成,日常組織工作由學校教育研究所負責,推動了群眾性教育科學研究蓬勃開展,並取得大批研究成果,對學校的教育改革和建設工作起到了促進作用。」在李卓寶教授的帶領下,教育研究會先後完成了有關「工程科技人才培養」、「理工科大學培養人才主要特徵」、「新時期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養規律及其應用」、「應用學科高層次專門人才培養途徑多樣化」,以及「高等教育評估」、「高等教育管理」、「大學生社會實踐」等全國哲學與社會科學「七五」、「八五」國家重點課題。

教育研究會承擔的課題任務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其科研成果曾榮獲「國家教育科學優秀成果獎、全國高等教育學會優秀成果獎、北京市高教學會優秀成果獎等,獲獎數量和等級在全國高校中名列前茅」。如「《大面積、多層次、多規格開展因材施教》的教改試驗研究獲第一屆全國教育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清華大學研究生教育改革試驗報告》獲中國高等教育學會1990年教育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還有多篇論文分獲北京市高等教育學會教育科學優秀論文成果獎和國家教委直屬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協作組優秀論文獎。這些研究成果對繁榮我國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研究做出了有益貢獻。

2004年12月28日,清華大學高等教育學會正式宣布成立,校長顧秉林擔任第一屆理事會理事長。根據學會章程規定,「清華大學高等教育學會是學校廣大教職員工的群眾性學術團體,接受清華大學的領導和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的指導。學會將面向高等教育的實踐,開展教育科學研究,積極推進高等教育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此後,我校教育研究會與高等教育學會一併運行,一併開展工作。

1987年,清華大學建立了高校最早的學生心理諮詢中心,為學生提供專業的心理服務」。2000年,「教育研究所設立了心理學研究室」。2006年4月18日,成立「心理學與認知科學研究中心」,主要從事心理學與認知科學的跨學科研究。2008年5月14日,校務會議討論通過,決定成立「清華大學-伯克利心理學研究中心」,中心「積極組織協調校內文、理、工、醫等相關學科研究力量,開展跨學科前沿性研究,充分利用外部資源,積極開展國際合作,致力於心理學的研究和教育」。

在李卓寶等教授等專家的倡導下,同年5月20日,校務會議討論決定恢復建立心理學系,其中應用心理學專業由教育研究所和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心理學系共同建設。

在學科建設方面,李卓寶教授在創立全國理工科大學第一個教育研究所之後,除了擔任教育研究所首任所長外,還曾擔任理學院領導小組組長等職務。曾多次召集校內外專家學者研討清華大學心理學科建設問題。作為清華心理系的早期畢業生,李卓寶教授一生對心理學有著深厚的感情,一生從未放棄過重建和繁榮清華心理學學科的夢想

2008年12月3日,校務會研究討論通過,決定成立「清華大學工程教育中心」,掛靠教育研究所運行。「清華大學工程教育研究中心由清華大學教育研究所、工業工程系、電機工程系、機械工程學院、信息科學技術學院、繼續教育學院、基礎工業訓練中心等院系單位共同發起,在教務處、研究生院、科研院、企業集團的大力支持協助下,形成的『學-產-研』跨學科和跨單位共同合作的研究機構。」校長顧秉林院士受聘為中心名譽主任,原教育部副部長、清華校友吳啟迪任中心主任,謝維和、袁駟、王孫禺、林健等任副主任;學校老領導餘壽文擔任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王孫禺任秘書長,李越、張文雪、劉惠琴等任副秘書長。

李卓寶教授對於工程教育中心的成立,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和極大的支持。清華大學工程教育研究中心成為後來成立的「中國工程院-清華大學工程教育研究中心」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工程教育中心」的前身。

李卓寶教授曾任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成員、高教組組長,一直積極承擔、參與教育科學研究課題的領導組織工作。同時,參與全國哲學社會科學、教育科學發展規劃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優異的科研成果。李卓寶教授承擔和參與的部分重大科研課題有:《高等工程科學技術人才類型與主要素質培養的研究與試驗》(哲學社會科學「七·五」規劃國家重點項目);《我國理工科大學培養人才主要特徵及途徑的研究與試驗》(哲學社會科學「八·五」規劃國家重點項目);《理工科大學生思維能力培養的試驗與研究》(哲學社會科學「八·五」規劃教委重點項目);《我國社會主義理工科大學人才培養的主要特徵及途徑的研究與試驗》(全國教育科學「八五」國家重點課題);《三中全會以來我國高等教育科學研究的回顧、現狀與展望》(中宣部重點課題子課題);《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理論研究》(國家教委課題);《新的歷史條件下關於大學教育本質與大學職能等問題的研究》(國家教委課題);等等。李卓寶教授在科研工作中多次獲得國家級、北京市及學校獎勵,其中曾獲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優秀成果獎二等獎(1988年)、全國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一等獎(1999年)、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優秀成果獎一等獎(2005年)、中國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會優秀成果獎一等獎(2006年)、獲全國教育教育規劃優秀成果獎二等獎(2006年);等等。

創辦刊物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是國內理工科大學中最早創辦的教育研究雜誌,也是清華大學最早的文科學術期刊,其創刊於1980年。當時刊名為《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通訊》,李卓寶教授任主編。1986年雜誌更名為《清華大學教育研究》。擁有國內刊號和國際刊號,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是最早被列入全國《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的「核心期刊」。同時,清華大學教育研究所還編輯出版了《教育研究參考資料》等內部學術刊物。

李卓寶教授始終倡導《清華大學教育研究》以「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為辦刊宗旨,在積極保持和發揮清華大學理工學科研究優勢的同時,繼承和發揚歷史上清華的人文社會科學傳統。李卓寶教授始終把《清華大學教育研究》作為教育研究和學科發展的實驗基地,作為堅持和宣傳黨的教育方針的思想陣地。李卓寶教授始終堅持《清華大學研究研究》必須隸屬於教育研究所,強調學術性、專業性,不得商品化、產業化。

學術交流

為提升自身科研水平,教育研究所積極組織和參加海內外教育及相關學術研討會,派員赴美國、德國、日本、蘇聯等國家和香港、臺灣地區進行教育考察,同時邀請專家學者來校座談、報告,開展廣泛的學術交流與互訪。

李卓寶教授參與的部分國際/地區學術活動有:1980年5月,作為清華大學訪美代表團成員考察美國教育;1986年1月,率教育代表團考察香港教育;1990年6月,作為中國教育代表團成員赴德訪問;1991年6月,作為中國教育代表團成員訪蘇,在莫斯科召開的中蘇高等教育改革研討會上宣讀論文:「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全面提高教育質量」。

此外,李卓寶教授十分關心青年教師的成長,鼓勵青年教師參與國際交流,選派青年教師出國(出境)攻讀博士學位或作短期訪問學者。

結語

作為清華大學教育研究所首任所長,李卓寶教授帶領全所師生艱苦創業、砥礪前行,探索既不同於西方教育研究、也不同於師範院校的教育研究之路。在建所之初就明確提出清華教育研究所的宗旨,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著力研究我國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發展改革過程中的理論問題和重大現實問題為中心,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規律,努力為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科學體系作出貢獻。

經過長期的努力,清華大學的教育研究機構走過了初創和發展的進程,從教育研究室到教育研究所,再到教育研究院的成立。2009年11月6日教育研究院舉行成立大會時,老所長李卓寶教授在大會上做了重要發言。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的成立,表明了學校對教育學科的高度重視,開啟了清華大學教育學科發展的新階段。2019年10月,清華大學召開了「教育研究院成立四十周年慶祝大會」。李卓寶教授通過視頻,表示熱烈的祝賀。

如今,教育研究院經過多年的積累,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師資隊伍、國際交流和服務學校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績,為學校和國家做出了重要貢獻。

春華秋實,繼往開來。如今的教育研究院在學校的堅強領導和大力支持下,團結一心,眾志成城,面向宏觀教育政策、面向學校改革、面向教育學科前沿,繼承李卓寶教授的遺願,努力推進中國特色、清華風格的世界一流教育學科建設,為清華大學早日躋身世界一流大學前列和加快實現國家教育現代化做出更大努力。

敬愛的老所長李卓寶教授,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 王孫禺 劉惠琴

2020年4月4日清明節

本文轉自「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微信公眾號(id:ioe-tsinghua),原題為《深切緬懷李卓寶教授》,一讀EDU編輯部對原文略有編輯、調整,點擊頁面左下角「閱讀原文」即可瀏覽「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微信公眾號推送原文。


相關焦點

  • 著名教育學家、心理學家李卓寶逝世,享年91歲
    澎湃新聞記者從清華大學心理學系以及李卓寶教授親友處獲悉,著名教育學家、心理學家,清華大學原黨委委員、原校務委員會委員、原學術委員會委員,清華大學理學院原領導小組組長,清華大學教育研究所首任所長李卓寶教授於3月13日凌晨在北京逝世,享年91歲。
  • 深切緬懷朱小蔓所長:生命中遇到過的最美的教育人
    生命中遇到過的最美的教育人諶衛軍中國著名教育學家、南京師範大學原副校長、原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兼黨委書記關於考試與新教育實驗的關係,朱永新教授說:新教育實驗不怕考試,基礎打好了,素質提高了,還怕考試嗎?抓住了教育本質的東西,就能以不變應萬變。當然考前的訓練和輔導還是必要的,考試也有考試的學問嘛。後來我們在朱永新教授的指導下開展新教育實驗,成效很大,變化很大,2007年在北京清華大學召開全國新教育實驗研究會,杭州風帆中學被評為全國新教育實驗先進學校,我被評全國新教育實驗先進個人。
  • 深切的緬懷,崇高的敬意
    點左上藍色塗東雲名字關注公眾號深切的緬懷,崇高的敬意
  • 「院士搖籃」創建者-中央研究院各研究所首任所長籍貫分布
    工程研究所首任所長 周仁最早創立的十個學科研究所的首任所長名單如下:社會科學研究所 楊端六 湖南長沙人,祖籍江蘇常州物理研究所 丁燮林 江蘇泰興人化學研究所1945年,工程研究所、心理研究所分別改名為工學研究所、心理學研究所。1947年又成立了數學研究所。至此,中研院屬下學科研究所共有13所。1940年代分置和設立的4個研究所首任所長、籌備處主任分別是動物研究所王家楫所長(1944—1949)、植物研究所所長羅宗洛(1944—1949)、數學研究所所長姜立夫(1947—1949)、醫學研究所籌備處主任林可勝 (1944) 。
  • 深切緬懷!南京師範大學原副校長、著名教育學家朱小蔓10日在寧逝世
    朱小蔓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著名教育學家、中國情感教育理論的奠基人和開拓者,南京師範大學原副校長、原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兼黨委書記、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農村教育研究與培訓中心原主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南京師範大學道德教育研究所首任所長、中國陶行知研究會會長,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朱小蔓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8月10日在南京逝世,享年73歲。
  • 沉痛悼念並深切緬懷我國著名骨科專家趙定麟教授
    今天,趙定麟教授的遺體告別儀式在上海舉行。此文為長徵醫院骨科主任肖建如教授在告別式上的發言。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前輩、來賓、同道、各位親朋好友:今天,在這個特殊的時期我們懷著無比沉痛的心情,在此舉行告別儀式,深切悼念知名的醫學教育家、中國脊柱外科的奠基人之一、德高望重、令人景仰的長徵骨科老主任、好導師趙定麟教授。
  • 航天四院職工以多種形式深切緬懷和紀念錢學森
    這所當年錢老親自提議創立的研究院裡,科研人員、幹部職工連日來以多種形式深切緬懷和紀念他們心中敬愛的錢老。    作為中國航天事業的創始人、奠基人,錢學森一直關心惦念著固體飛彈事業和航天四院的發展建設。1956年10月8日,我國成立了國內第一個飛彈火箭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錢學森擔任首任院長。1962年7月,在錢老的提議下,航天四院的前身國防部五院固體火箭發動機研究所宣告成立。
  • 天津大學管理學院首任院長劉豹先生塑像落成揭幕
    值此天津大學恢復管理教育40周年之際,天津大學系統工程研究所創始所長、天津大學管理學院首任院長劉豹先生塑像落成揭幕。
  • 音樂學院深切緬懷蔡繼琨教授
    2020年3月21日是著名指揮家、作曲家、音樂教育家蔡繼琨教授逝世16周年紀念日。我院領導師生通過各種紀念活動深切緬懷這位愛國華僑、國際著名音樂家—蔡繼琨教授。蔡繼琨教授1912年出生於福建泉州市,是中國現代傑出的作曲家、指揮家和音樂教育家。
  • 沉痛悼念並深切緬懷蔣洪德院士
    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著名葉輪機械與動力工程專家、清華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系教授蔣洪德同志,於2020年1月4日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78歲。蔣洪德院士1942年7月4日出生於湖南長沙,1965年獲清華大學動力機械系燃氣輪機專業學士學位,1981年獲中國科學院葉輪機械與動力工程專業碩士學位,先後在青島汽輪機廠、中國科學院和清華大學工作。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蔣洪德院士長期從事能源與動力領域的科研工作,在葉輪機械氣動熱力學領域取得了卓越成就。
  • 百年清華首任校長雕像落成(圖)
    正是南粵大地木棉吐蕊、杜鵑爭豔的陽春三月,清華大學百年華誕的獻禮工程——唐國安紀念館日前在清華大學首任校長唐國安的故鄉珠海市唐家灣雞山村落成。連日來,一批批來自海內外的清華大學新老校友慕名來到唐國安紀念館,深情緬懷開創了清華大學世紀偉業的首任校長唐國安。
  • 深切緬懷:回歸情感的教育實踐家朱小蔓
    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著名教育學家、中國情感教育理論的奠基人和開拓者,南京師範大學原副校長、原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原所長兼黨委書記,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農村教育研究與培訓中心原主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南京師範大學道德研究所首任所長、中國陶行知研究會會長,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朱小蔓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
  • 深切緬懷陶西平先生 他的教育生命延續到最後時刻
    5月19日早上6點57分,一代教育大家陶西平先生在北京去世。聞此噩耗,無數教育工作者緬懷這位德高望重的老教育工作者、教育家。與陶西平相知相交40多年的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教育家顧明遠寫下輓聯:「祖國情懷,世界眼光,博學睿智,奉獻教育終身;共同理想,交誼四旬,相濟相助,淚送摯友仙逝。」
  • 牛人推薦:郭寶華,清華大學高分子研究所所長
    郭寶華,1963年6月12日出生,分別於1986年和1991年在清華大學獲得工學學士學位和碩士學位。
  • 清華大學成立文化傳承與創新設計研究所
    在成立儀式上,到場嘉賓為清華美術學院大學文化傳承與創新設計研究所揭牌,並聘任了第一批顧問,成立儀式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文化傳承與創新設計研究所副所長董雁主持。  清華大學前副校長、清華美術學院前院長王明旨教授在研究所成立儀式上發言。
  • 美德懿行,她是用生命在做教育——沉痛悼念朱小蔓教授!
    南京師範大學原副校長、原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兼黨委書記、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農村教育研究與培訓中心原主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南京師範大學道德教育研究所首任所長、中國陶行知研究會會長,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德育雜誌社社長、主編。
  • 關注清華大學教授付林案②:付林是誰——教授?所長?還控制兩家公司?
    坐在距離清華大學不遠處的一家酒店大堂裡,曲燕雙眼噙滿淚水。曲燕,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付林的妻子。付林貪汙科研經費和挪用公款了?曲燕說,她不信。和曲燕一樣,不相信這是真的人,還有案涉課題研究團隊的核心成員張世鋼、清華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工程院院士江億。當然,還有他的委託辯護人周澤律師。
  • 深切緬懷 | 回歸情感的教育者——原中央教科所所長朱小蔓去世
    2.關注成功後可查看往期內容3.轉載請註明出處2020年8月10日,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國家督學,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原所長兼黨委書記朱小蔓逝世,享年73歲。生平簡介:朱小蔓,中國知名教育家,曾任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兼黨委書記、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國家督學,兼任中國德育雜誌社社長、主編,教授、博士生導師。
  • 彭恆武: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所長
    1935年畢業於清華大學。1940年獲英國愛丁堡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48年當選為愛爾蘭皇家科學院院士。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人物簡介 彭恆武,1915年10月出生於吉林長春,祖籍湖北麻城。1937年6月清華大學物理系研究生肄業。
  • 杏林失巨匠,後輩緬英靈 ——眼科各界深切緬懷張承芬教授
    上個世紀80年代初期,張教授率領協和眼科眼底組成員,與北京師範大學、清華大學及相關廠家合作,成功自主研發了紅寶石雷射、氬離子雷射機,粉碎了西方國家的封鎖,填補了我國眼科雷射治療的空白,並獲得國家科技部、衛生部科技進步獎。張承芬教授雖然離開我們了,但她對中國眼科事業的貢獻、對協和眼科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我永遠不會忘記她對我們成長的撫育之恩,讓我們永遠懷念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