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米粒媽 (公眾號 米粒媽愛分享)
又一個孩子因為玩蹦床造成脊髓受損,下半身可能永久癱瘓,而這個孩子才八歲,她要怎麼面對未來的日子,她甚至還沒開始綻放,人生就可能從此黑白!
而始作俑者,是這幾年紅紅火火,大家再熟悉不過的蹦床!
遊樂場的蹦床是很多孩子跟家長的最愛,孩子覺得有趣好玩,大人則認為可以幫助孩子長高,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美國消費者安全委員會指出,每年因為玩蹦床而造成受傷的案件約有28萬,其中超過10萬人是被送進急診室的,發生在兒童身上的比例遠遠高出成年人。
40多年的美國體操教練麥佛森說,「大多數民眾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在玩命」!
美國兒科醫學會資料顯示,5歲或更小的孩子,在蹦床上發生意外事件中,有48%因此造成骨折或脫臼。
翻筋鬥或其他翻轉更可能造成頸椎受傷或者永久癱瘓。
即使添加了安全防護網,也無助於降低受傷害的風險,只是創造了室內彈跳場好像很安全的假象。
也因此,美國兒科醫學會直接建議不要讓孩子玩蹦床,因為危險性非常高。
孩子在蹦床上跳起後落地時,如果腳踝剛好翻轉著地,就可能因此骨折受傷。
尤其遊樂場一般基於衛生考量,會要求孩子穿襪子上蹦,如此一來,小朋友更容易因為穿襪子太滑跌跤扭傷。
蹦床最早源於美國NASA太空總署,是給太空人做心肺與肌耐力的訓練。後來就有商家將彈跳的概念結合商業經營,創立了室內彈跳場,變成了一種親子娛樂的場所。
這股旋風這幾年傳到國內,沒多久的時間,各地如雨後春筍,開得紅紅火火,熱門得很。
可是,目前國內並沒有相關對室內彈跳場制訂有相關的規範。
而室內彈跳場的設計大多不良,許多彈跳場都是用鋼纜或鐵鏈將薄薄墊子下的幾個彈簧連結起來,因此當有人在上面彈跳時,彈簧床的震波會向四面八方擴散,導致「二次彈跳」的情況,對身體造成強烈重擊。
身體彈得越高,落地時的力量就越大,只要一個沒踩穩,對身體造成的傷害無法想像。
頸部斷裂、背脊斷裂、開放性骨折、脫臼等等都是彈跳場中常見的傷害,許多醫生一再強調,蹦床是一個高風險、高技術的活動。
所以爸媽們,一定要謹慎,尤其不建議太小的孩子去室內彈跳場,當大孩子的人肉墊!
美國兒科醫學會在2016年發表的一篇研究:室內彈跳場是非常危險的,受傷率遠遠高於其他運動、遊戲場所。
甚至許多體操界人士,更直接把室內彈跳場稱為「死亡場」,可是多數人根本不知道這項感覺起來既有趣又能健身的活動,其實可能根本就在玩命!
最後,如果,還是執意要玩蹦床,最好尋求專業教練先指導孩子,幾個基本原則一定要記住:
1、上蹦床時,最好先在上面多彈跳、增加熟悉感,慢慢掌握控制方向與高度的技巧,否則容易增加意外發生的機率;
2、應先學習基本動作「背彈」,就是如何以背部落在蹦床上,以免姿勢錯誤而扭傷脖子,落地時不要用手撐,也不要用頭;
3、身體彈得愈高,落地時力量就愈大,如果是用腳落地,對於腳的負擔也就愈重;
4、避免兩人以上同時在一張蹦床上彈跳,也要留意四周情況,注意身體落地的地點,以及小心不要與別人發生碰撞;
5、避免踩到邊框下的彈簧,以免造成彈力不平均,容易發生意外;
6、即使是蹦床彈跳館的海綿池,也有不小的受傷的機會;
7、大人千萬不能放任小孩自己玩,沒有在一旁看護、監督,意外往往就發生在一瞬間!
除了室內彈跳場,米粒媽今天還要再跟大家說一個家中有小孩許多家長在公園裡面常會犯的超危險錯誤動作:
大人喜歡抱著小孩一起溜滑梯!
先來看張照片:
圖片中的這位美國媽媽把1歲的女兒放在大腿中間,抱著玩溜滑梯,結果女兒的右腳意外卡到滑道,整個腳踝反轉了90度,這一瞬間剛好被相機捕捉下來。
當時媽媽和女兒還咧嘴笑著,媽媽雖然立刻發現,並試圖阻止兩人往下滑,但根本徒勞無功,下一秒孩子就放聲大哭,媽媽抱著孩子趕去急診後發現,女兒的腳踝骨折了。
視頻中的媽媽也是把一歲半的孩子放在兩腿間,一起滑下去,滑到一半時,小朋友的腿卡住了,發出「啪」的一聲,小孩哇哇大哭,本來媽媽以為只是腳踝扭傷或是肌肉拉傷,就醫後才知道原來兒子的腿斷掉了。
醫生表示,這種意外其實很常發生,是美國急診室中小孩最常見的受傷原因前三,強烈建議家長千萬不要帶著孩子一起玩溜滑梯,因為不管是以什麼姿勢抱著小孩,都有釀成悲劇的危險。
美國兒科醫學會統計,2002-2015年間,有超過35萬個6歲以下的小孩因為溜滑梯而受傷,其中1-2歲的小孩比例最大的,多數都是腿部骨折受傷。
不過這並不是鼓勵大家不要給孩子玩滑梯,而是要注意「怎樣溜才不會受傷」,重點在於不要選擇滑下來速度過快的滑梯。
也就是說,別讓孩子去玩不適齡、過高、過快的滑梯,就算帶著孩子溜,一樣不安全。
今天米粒媽跟大家分享的兩個例子,都是寶媽很常會帶孩子去玩的地方,或是很常會帶著寶寶一起做的事情,可是都隱藏了很大的危險。
希望大家看了有所警惕,只能說,帶孩子真心不容易,大家小心再小心,轉發擴散,讓更多的人知道,避免更多的孩子受到傷害!
最後,想知道更多安全教育相關的內容,可以加米粒媽個人微信號mlm279(已經加過的就不用重複加啦~)。
參考文獻:
https://www.aap.org/en-us/about-the-aap/aap-press-room/Pages/AAP-Advises-Against-Recreational-Trampoline-Use.aspxhttps://pediatrics.aappublications.org/content/pediatrics/130/4/774.full.pdfhttps://pediatrics.aappublications.org/content/early/2016/07/28/peds.2016-1236作者簡介:@米粒媽愛分享(歡迎關注哦),美國海歸、原500強高管麻麻一枚,專注於0-5歲寶貝的科學養育、英文和數學啟蒙,以及全世界的新奇好物推薦,歡迎關注!(5-12歲寶媽請關注:@米粒媽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