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哈佛接受冰桶挑戰的謝曉亮
哈佛大學第一位大陸終身教授
哈佛大學是世界第一高校,能在哈佛大學被聘為終身教授是無數科研工作者的夢想,謝曉亮,1962年出生於北京。1984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系。1990年獲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化學博士學位。1990~1991年在美國芝加哥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1992~1998年在美國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PNNL)環境分子科學實驗室工作。1998年,他成為改革開放後哈佛大學聘任的第一位來自中國大陸的終身教授;2009年,作為來自中國大陸的學者,成為改革開放後第一位哈佛冠名講席教授,他還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美國物理化學和生物物理界最高獎獲得者、是獲得美國生命醫學大獎——阿爾伯尼生物醫學獎的第一位華人。
匯聚人才的北京大學
中國的哈佛就是北京大學
中國重理工輕文科的背景下,似乎有一種錯覺是清華大學已經超越了北京大學,其實北京大學的理科是中國高校中最強的學科,而理科則是所有工科應用的基礎學科,北京大學雖然在國家科技獎數量上落後於清華大學,但是在國家自然科學獎和國家重大科研突破上遠超於清華大學,清華大學偏重於工科的應用領域,而基礎學科北京大學則是中國高校中的翹楚,截止2016年曆屆傑青評選數量中,北京大學傑青數量218名高居榜首,每年全國傑青的評選一般不超過200名,而在2017年北京大學以17人入選的數量位居全國第一,再次打破了由北京大學在2012年創造的16人入選的全國紀錄。2017年北京大學共有239位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總數繼續位列全國榜首。
生命科學領域中國學者強勢
謝曉亮的回歸讓北京大學在生命科學領域趕超清華
清華大學在施一公的回歸下,已經把清華大學的生命科學院建成全球最頂尖的科研實驗室,和施一公齊名的北京大學饒毅和施一公同時回國,未來加上謝曉亮的回歸,未來北京大學在生命科學領域將趕超清華大學,圖片中是2011年6月,BIOPIC召開首屆國際學術評審會,BIOPIC的各位研究員與評審委員會合影留念。 前排左起:饒毅、Stephen Quake、David Bensimon、Tom Maniatis、莊小威、施一公;後排左起:孫育傑、趙新生、蘇曉東、謝曉亮、黃巖誼、湯富酬,在生命科學前沿領域,中國學者逐步佔據世界科研舞臺的半壁江山,謝曉亮的實驗室主要有三方面的貢獻:「第一是基礎研究:在單分子水平上理解酶的動力學反應及定量描述細胞內基因表達和控制;第二是技術發明:DNA測序新方法和快速靈敏的無標記光學成像技術,在醫學檢測上有重要應用;第三是培養了人才:謝曉亮的研究組已經培養了20多位博士生和50多位博士後,他們或者在美國大學當教授,或者投身高科技產業,其中有些人可能成為未來科學技術上的領軍人物。」從北京大學的本科生到留學美國的博士生,從美國國家實驗室的高級研究員到哈佛大學的講席教授,2018年7月1日起,謝曉亮正式全職回到母校北大任教,擔任北京大學李兆基講席教授。回歸起點的謝曉亮將大大帶動海外知名教授的回國熱潮,這些華裔教授的全職回歸,也證明了中國社會和科研水平的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