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是人在接觸事物中所反映出來的內在適應過程。遊泳者心理是遊泳者遊泳過程中影響學習遊泳的一個重要因素,是遊泳學習的關鍵。人類生活在陸地上已經習慣了重力的作用,而遊泳是在水裡進行的一種活動,人類在水裡活動時的大約體重是在陸地上的三分之二,處於一種半失重狀態,身體平衡穩定感覺的刺激要強於機體感覺和運動感覺。初學者因不了解水的特性,不適應在水中的活動,會特別想要保持身體平衡,反射導致肌群高度緊張,身體產生不協調甚至痙攣,從而引起心理變化和情緒複雜化,產生恐懼感和學習障礙。而體驗過嗆水、溺水情況的初學者,更會加劇心理負擔,產生怕水心理,導致學習瓶頸的出現。如何讓遊泳初學者克服恐懼心理,更快掌握遊泳技能?我結合自己二十五年的遊泳教學經驗,歸納整理,為遊泳教學和初學者學習提供一些建議,供大家參考。
一、了解水中力學原理 在水中只有運用浮力的支持,利用反作用力,同時克服水的阻力才能使身體漂浮或向前移動。所以,在這種特殊的環境下,初學者在水中活動,大多要採用俯臥或是仰臥的身體姿態,活動時身體要儘量放鬆、舒展,同時運用腿、臂、呼吸共同協調配合,完成各種泳姿,在不斷的平衡調節中前進。
二、營造氣氛,培養學員學習興趣 激發初學者遊泳興趣是初學者積極學習遊泳的內在動力。教師要予以正確的引導,保護初學者學習積極性,同時讓他們能夠正確看待和認識遊泳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不良反應,使初學者有充分的思想準備。營造快樂和諧學習氣氛也是教學的關鍵,教師要創造一個輕鬆愉悅、和諧安全的教學氛圍,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可採用陸上趣味練習、水中遊戲等方式來緩解初學者緊張的情緒。教師還可多做示範,為學員展示標準優美的遊泳動作,讓他們形成直觀感受,從而樹立自己努力的目標。在整個教學進程中,教師應採用保護與幫助教學法,儘量減少學員嗆水、喝水的情況,降低學員學習過程中因動作不當或缺乏保護而帶來的身心不適感,避免其在學習過程中產生心理陰影。
三、為學員提供安全良好的環境 一個安全舒適的教學環境對初學者來說非常重要,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物質保證。要儘可能選擇安全規範、環境良好、設施齊備、水溫適宜的遊泳場所。對初學者的教學,水溫在24~26℃最為適宜,水溫低於22℃容易引起肌肉痙攣,水溫高於28℃,會增加胸悶感。初學時選擇在水溫適度環境下學習,有利於技術的快速掌握。如果選擇在戶外遊泳,應注意選擇在水質無汙染、水流速度緩等,有專人看守的戶外遊泳場所。在教學水域的選擇上可以採取淺水、深水互換教學。淺水中進行遊泳教學,初學者能夠通過水中的站立,主動掌握身體平衡,增強穩定感,減輕心理壓力。深水中的教學也必不可少,對遊泳技術的提高有極大的促進作用。人體在深水中浮力會增加,遊起來會感覺更加輕鬆。因此,學員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以後,有了一定基礎,教師就可以採用深水區的教學了。深水區教學要注重安全保護措施,也要注意適度、適量。
四、科學系統分層學習 教師應先教初學者熟悉適應水環境,加強「水感」的訓練。「水感」是人體在水中,水對身體摩擦力、阻力、浮力感覺的統稱。「水感」好的人掌握遊泳技術也快。加強水感的練習對初學者非常關鍵,初學者只有通過循序漸進的教學,逐步了解水的特性,找到在水中的感覺,才能逐漸消除在水中的恐懼心理,適應水中活動。教師要教會學員採用正確的肢體動作,讓身體在水中找到穩定感和平衡感。教學方法是先在齊腰深的水中學習走、跑、跳,再採用陸上水中相結合的方式學習嘴鼻呼吸方法,最後在水中學習團身浮體和直體滑行的水中漂浮動作,讓初學者儘快熟悉水性。「水感」訓練掌握後再根據泳姿的難易程度進行訓練。建議可先從仰泳學起。因為仰泳泳姿為仰臥水面,對呼吸動作的掌握較簡單,嗆水、喝水的機率會小很多,初學者因嗆水、喝水所帶來的不適感少了,恐懼心理也會減少。同時,人體在水中,水會對胸肺產生壓力,會出現胸悶、呼吸不暢等不舒適的感覺,這些感覺會加速初學者緊張情緒,使初學者產生恐懼害怕心理。採用仰泳的仰臥姿勢,能減少對胸腔正面的壓力,胸悶、喘不過氣現象消失,不適感減輕,恐懼心理也就隨之降低。
五、因人而異,因材施教 人與人之間存在很大差異,無論在身體運動狀況還是心理適應能力上,都有很大的區別。在教學前,要根據初學者年齡、性別、體質、心理等方面存在的差異,制訂教學計劃。在教學實施過程中要因人而異開展教學。比如,對待少兒學員,多採用激勵競爭的方法,滿足他們爭強好勝的心理,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對待成人學員多採用講解示範的方法,滿足他們追本溯源的心理,加速技術的掌握。成年男性學員心理承受能力較好、力量較足,教師可先選擇蛙泳進行教學;成年女性學員和少兒學員心理承受能力較弱、力量較差,可先選擇仰泳進行教學。總之,教師要根據學員的特點運用不同教學方法,遵循「循序漸進、因材施教」的原則,使遊泳教學更加科學化、趣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