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可以坐飛機了,終於可以和別的同學那樣住酒店了,真的太棒了!」得知這個國慶長假可以和爸爸媽媽一起出去旅遊,寧波市鄞州區12歲的驍驍興奮地大叫。
這麼多年來,因為孩子半夜經常尿床,一家人不敢出門遊玩,怕住酒店,也從不在親戚朋友家留宿。
無獨有偶,寧波一位38歲的媽媽和自己5歲女兒也飽受尿床問題困擾,更扎心的是,丈夫還因此她鬧起離婚……
泌尿科醫生提醒:6歲以上的孩子頻繁尿床,家長要引起重視!
圖文無關,來源:視覺中國
半夜睡不好,長不高,學習也受影響
自從兒子出生後,驍驍父母就沒睡過一個好覺。小寶寶時期要餵奶、換尿不溼,等到上幼兒園了還會尿床。為了不溼床,爸爸媽媽半夜需要設鬧鐘,輪流叫醒孩子去廁所。要是太累了,爸媽沒醒,那基本上「畫地圖」是逃不掉了。
「有時候明明把他叫起來了,可站在馬桶上他說沒有,躺到床上卻馬上尿了,大冬天的我半夜還在洗床單,真的是受夠了!」說起來,驍驍媽媽滿腹牢騷。
這樣的日子,從驍驍不用尿不溼後,持續了好幾年。一家三口不敢出門遊玩,也從不在親戚朋友家留宿。至於驍驍最想去的夏令營,也因為這個問題而連年擱置。
「一開始以為他長大了會改善的。」媽媽說,因為尿床的問題,驍驍經常半夜睡不好,造成白天精神萎靡,脾氣急躁,學習成績也是「一言難盡」。整個人又瘦又小,比同班同學矮了一截。
此前,驍驍也去看過醫生,但因為服藥不規律、治療不系統,一直沒有多大效果。
媽媽帶著女兒一起來看尿床
隨著氣溫的逐漸降低,像驍驍這樣的小患者開始變多,在鄞州二院小兒泌尿外科主任金志昌的門診,每天都能遇上好幾個。
「一般情況下,孩子在3~4歲開始控制排尿,以6歲為界,如果還經常性尿床,每周二次以上並持續達6個月,醫學上就稱為遺尿症。」金志昌說,這是一種常見病,在我國男孩比女孩患此病的概率高。
尿床的發生,其實是孩子還沒有具備調節夜間尿液產生、膀胱儲存尿液、夜間睡眠節律的能力。睡前飲水過多或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導致夜間尿量增多,膀胱充盈,如果此時正好遇上中樞神經對膀胱充盈信號不敏感,就會尿床。「如果孩子白天玩得太累,睡眠過深不易醒來,也會這樣。」醫生說。
當然還有其他因素,比如遺傳、心理以及特殊疾病等等,都不可忽視。醫生曾經遇到過這樣一對病例:
38歲的王女士(化名)和5歲的女兒一起來看遺尿,王女士從小會尿床,生產後更是有所加重,丈夫不堪忍受正在鬧離婚。王女士發現,女兒和自己小時候一模一樣,一晚上甚至尿床兩三次。自己的童年是在父母的打罵聲中度過,她不希望女兒再重蹈覆轍。
圖文無關,來源:視覺中國
「有研究證明,遺尿的遺傳概率達到40%,所以我們面對小患者時也會諮詢他們父母有沒有這樣的情況,甚至整個大家族。」醫生說,有些家長小時候發育慢一些,不去幹預遺尿也會消失,他們的孩子基本也是同樣的生長節奏。
「尿床」真的那麼嚴重嗎?答案是肯定的,而且超乎我們的想像。
很多孩子因為控制不了的尿床,變得內向、膽小、不合群、自卑、逆反等。同時夜間遺尿對睡眠影響很大,會影響孩子體格生長及發育。冬夜尿溼還容易導致孩子感冒,長此以往抵抗力也會下降。「我在門診中遇到過十五六歲的孩子,甚至,1~2%兒童遺尿症症狀會一直延續至成年。」醫生說。
中西醫皆可治,家長配合更重要
無論是西醫還是中醫,治療「遺尿症」是個長期工程。這對父母和孩子來說,都要有心理準備。
「如發現孩子尿床,千萬不要責備孩子。」醫生表示,要意識到尿床不是孩子的錯,要幫助孩子樹立信心,共同克服困難。當然,積極治療肯定是放在首位的。
對於大部分小患者來說,一個療程至少在半年以上,通過藥物幹預的方式來扭轉病情,十四五歲的孩子則需要更久。這裡要強調的是治療一定要持續,一旦停藥易復發,因此更考驗家長的配合度。
同時,學習並訓練正確的餐飲習慣、排尿行為、睡眠行為等,對於改善孩子的症狀也很有幫助。例如睡前少喝水,包括牛奶、橙汁這類容易刺激排尿的液體;白天不能太過興奮或疲勞,否則夜晚的深睡眠會讓大腦更加容易失去對膀胱的控制。
另外,不吃藥、不打針的小兒推拿療法相對容易堅持,但只對低齡兒童有明顯效果。
來源:寧波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