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陳海峰陳萌萌通訊員劉關心武月文圖
本報商丘訊走進柘城縣胡襄鎮胡芹村,筆直整潔的鄉村水泥路,美景如畫的村容村貌,各類設計洋氣、錯落有致的二層小樓,鄉村道路兩旁矗立著的連片蔬菜大棚,都在證明著,這是一個富起來的生態村。
胡芹產業的發展帶富了胡芹村的群眾。胡芹在柘城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種植歷史,素有「芹王」之美稱。為發展特色農業,助推脫貧攻堅,2015年柘城縣成立胡芹產業發展協會,組織引導當地村民流轉土地300餘畝,建設胡芹種植大棚200餘個。2016年「胡芹」榮獲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2017年分別獲得「河南省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證書」和「農業部無公害農產品證書」。
酒香也怕巷子深,柘城縣胡芹產業的發展,和許多地方農產品發展的過程一樣,遇到了「銷售難」的瓶頸。由於交通發展的滯後,導致農產品「出不去」,外地客商「進不來」。
為此,該縣全力開展「四好農村路」建設,著力補齊農村交通基礎設施短板,先後開展貧困村道路建設項目、「不通暢」非貧困村建設項目和農村公路「通村入組」建設等項目。使全縣142個貧困村、480個行政村硬化路通達率達到100%,1619個自然村,已通硬化路1545個,通達率達到95%以上。
「我們村修建了3046米的環村公路,村內800米主街和400米巷道全部進行了硬化,硬化率達100%,實現了『戶戶通』,升級改造的外環路(胡襄—馬集段公路)從我們村穿村而過,到時候,我們村的芹菜用不了半個小時就能運到商丘市農產品批發市場了,銷路肯定會更好。」胡芹村黨支部書記劉全慶高興地說。
隨著交通基礎設施的完善,村民孫正義的膽子也越來越大了,今年又擴大了種植規模,把胡芹種植面積增加到了50畝。「現在路好了,銷路也不愁了,可是解決了我的『心病』,以前是請人來請不到,現在是電話一打,外地客商直接開著車就到家門口了。我現在的夢想不僅是賣遍全國,而是要走向世界。」孫正義自信地說。
「我們村的大棚現在有800多個,每年除了種胡芹,我們還在地裡套種黃瓜、葉菜、番茄、荊芥、茼蒿等蔬菜,一年能收穫六七茬蔬菜,一畝地每年大概能收入一兩萬元。由於交通越來越便利,一到收穫季節,外地客商絡繹不絕,我們現在是人在家中坐,貨銷全中國。」劉全慶說,下一步,他們將努力打造融胡芹特色和鄉村旅遊為一體,獨具柘城產業和文化特色的田園綜合體,讓胡芹村打造成更加宜居、宜業、宜遊的生態文明旅遊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