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27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訪華,標誌著中日關係重回正軌。這對於中國企業來說無疑是一大利好消息,因為日本作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其成熟的消費市場和對進口產品的高度依賴對於中國企業具有巨大吸引力。
機遇:日本對進口產品需求龐大,吸引中國企業進軍
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也是重要而成熟的消費大市場。日本大量原材料、資源、能源、食品依賴進口,並向世界出口高性能產品和中間材料。日本有眾多資本、技術和管理實力雄厚的大企業,也有大量掌握核心技術、產品的中小企業。雖然門檻較高,但中國企業仍在許多領域有與日本企業開展商務合作的空間。
日本市場規模大,每年商品零售總額約為1.2萬億美元,許多中低檔商品和原材料都依靠國外進口。特別是隨著少子老齡化的程度日益加深,在醫療、健康、護理等領域產生了各種各樣的需求。另外,約690萬人的「團塊世代」(指在1947-1949年之間的第一個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一代人)從2007年起陸續進入退休年齡,這些人擁有約1.1萬億美元金融資產,加上每年近1.4萬億美元的退休金,其潛在的市場消費能力不容忽視。
日本各項基礎設施完善,高速公路、鐵路、航空、海運等物流設施便利,除綜合稅負較高外,外國企業投資日本的總體商務環境較好。在世界經濟論壇的《2016-2017全球競爭力報告》中,日本的營商環境獲得了高度評價。「商業成熟度」項目的排名位居世界第2位,亞洲第1位。該項目主要對商業網絡、企業運營、戰略質量等進行評價。
隨著中國大力實施「走出去」戰略,中國企業對日投資增長迅速,投資領域不斷拓寬,涉及高科技、製造、消費、旅遊、房地產等眾多領域。截至2017年底,中國企業對日直接投資存量為34.8億美元。不過,目前中國企業對日投資總體規模仍然較小,存在巨大提升空間。
在貿易方面,根據日本貿易振興機構的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中日貿易總額為3292.89億美元,同比增長9.2%,時隔3年由負轉正。其中中國對日出口為1644.24億美元,同比增長5.0%。從產品上來看,電氣設備和機械等產品佔比較高、增長較快。
比如電氣設備方面出口佔比28.4%,出口同比增長4.6%,其中智慧型手機等手持無線電話機數量和單價齊升,實現了3.9%的增長;機械類方面出口佔比17.4%,出口同比增長7.5%,其中平板電腦等自動數據處理設備佔40.3%,數量和單價齊升,實現了13.2%的增長。
另外,玩具、遊戲品和運動品出口同比增長26.6%,實現了兩位數增長。其中佔45.0%的視頻遊戲控制器及設備同比增長64.0%,起到了拉動作用。
而服裝及衣著附件、鞋類出口有所減少。中國是日本進口這類勞動密集型商品的主要來源國,而近年來生產基地卻在逐步向東南亞等地轉移,導致中國在日本該類商品進口總額中所佔的份額呈現減少趨勢。縱觀近5年的變化,2012年佔比為82.9%,到2017年這一數據為66.6%,下降了16.3個百分點。
根據2017年的出口數據預判,日本智慧型手機市場正步入成熟期,對日電氣設備的出口預計將持平或走弱。隨著中國勞動成本的上升,以低價產品為主的生產正向東南亞地區轉移,預計對日服裝出口將維持下降趨勢。
策略:洞悉消費需求打造差異化賣點,中國家電巨頭立足日本
日本市場商品流通結構極為複雜,消費市場競爭非常激烈,而且消費者偏愛本國貨品,因此外國產品欲拓展日本市場,往往難以找到突破口。根據日本的繁瑣法令、悠久文化背景及特殊消費習慣,中國企業開拓日本市場主要存在以下挑戰:
1、非關稅貿易障礙
日本除對部分進口產品配額設限外,品質檢驗限制、植物疫病檢驗、衛生治理法及大眾消費品安全法等規定限制十分嚴格。
比如,日本對食品制定了堪稱世界最為嚴格的檢驗檢疫標準。2006年5月,根據《食品衛生法》對在食品中殘留的農藥、飼料添加劑和動物用藥等實施了《肯定列表制度》,該制度規定了799種農業化學品在各種農產品中的5萬多個殘留最低限量,對其餘未規定具體標準的項目實行0.01PPM的一律標準,一旦出口到日本的食品中殘留物含量超過這一標準,將被禁止進口或流通。這一制度對中國向日本出口的食用蔬菜、水海產品、禽肉、畜肉等優勢農產品產生重大影響。
2、進口商品流通效率低
日本進口商品的銷售渠道既多且複雜,又缺乏流通效率,以致進口價格偏高,競爭不過日本產品,且進口商品銷售渠道大部分為日本大商社控制,影響外國商品在日本市場的競爭力。
3、特殊的消費習慣
日本消費者較信賴或偏愛大商社、大企業集團的品牌商品,因此外國商品難以打入日本市場。
針對上述三個方面的障礙,中國企業要開拓日本市場,必須採取相應的策略,比如對日本消費者進行詳細的市場調查,收集他們的消費習慣、商品愛好等商情;採取合理的價格策略,提高商品的市場競爭力;利用各種媒體營銷渠道加強宣傳,提高品牌的市場認知度等。
海爾集團是中國家電企業進軍日本市場的成功典範,為中國企業打開日本市場帶來了值得借鑑的經驗。
日本作為「世界家電王國」,擁有松下、索尼、日立等許多著名的家電品牌。而且日本消費者對日本本國的商品情有獨鍾,一般的情況下,只要有國產商品,日本人就不會輕易購買外國的產品。因此,進軍日本市場對於中國家電企業來說無疑是一次巨大的挑戰。
2002年,中國家電巨頭海爾正式進軍日本市場,如何提高品牌在日本當地的知名度是海爾首先需要考慮的問題。
日本東京銀座、法國巴黎、美國紐約時代廣場、香港銅鑼灣被認為是當時世界四大黃金廣告地段。銀座這條最繁華的商業街雲集著諸多世界一流的品牌,同時也是所有品牌都夢想立足的地方。
2003年8月20日,海爾花費巨額廣告費在銀座樹立起中國企業的第一塊廣告牌,這幅廣告簡潔、醒目、高雅,成為銀座最有特色的廣告之一。一時間,日本各家新聞媒體、報紙周刊,都對此做了詳細的報導,徹底改變了以往中國產品在日本消費者心目中的價格低廉、產品質量差的觀念。
眾所周知,低廉的價格是中國製造打開國際市場的殺手鐧,然而要在日本市場長期站穩腳跟,關鍵還是在於了解日本市場的需求,了解日本消費者的消費意向,生產出受日本消費者喜愛的產品。
海爾通過對日本市場和消費者的調查,發現在日本,單身族佔了相當大的比例,大約有1300萬,這些在校學生、上班族、追求前衛的年輕人引領了日本的時尚消費。
通過市場調查發現,日本的單身族消費者擁有的洗衣機容量一般在4kg-6kg之間,但這樣的容量往往得不到充分利用。於是海爾以此為突破口,向日本市場投放了容量只有2.3kg的可攜式小型洗衣機,該產品的獨特設計能夠有效提高利用率,大幅節省用水量和用電量,以及較少的佔地空間,對於單身居住的用戶相當有吸引力。同時海爾還專門針對日本單身族的用戶需求開發了130升以下的「坦克冰箱」。通過這兩款產品海爾迅速打開了日本的潛在市場,同時讓日本的同行企業也認識到了本國龐大的單身族用戶市場。
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看到,海爾能在家電強手林立的日本立足,重要原因在於抓住消費者的需求,採用差異化的產品戰略,去掉不必要的功能,開發出的產品簡便、價格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