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8個多小時,始發河南鄭州的K180次列車抵達終點站——北京西站,車廂內的鄭州市十九中學高一學生朱遠卓,與該校200多名同學一起,從這裡轉乘6輛大巴車浩浩蕩蕩地開往宿營地——清華大學。
正值暑假,北京迎來旅遊高峰,面向中小學生的夏令營在眾多旅遊產品中獨樹一幟,吸引了大量中小學生組團報名。高溫酷暑下,他們在導遊或輔導員的帶領下進名校參觀、到景區遊覽。
暑期夏令營「火」到什麼程度?一次夏令營是否真的能像一些機構所宣傳的那樣,在輕鬆的旅遊中達到思想勵志、頭腦睿智、拓展素質的教育目標?記者就此進行了採訪。
夏令營市場有多「火」?
「期末考試結束,希望出來玩玩。」朱遠卓將這次夏令營看作是高一緊張生活結束後的身心放鬆。他告訴記者,與他同行的同學都是「既愛玩又學習不錯的學生」。
朱遠卓參加的這期夏令營活動,為期6天,市場價在2000元左右。
2000元,能在北京包吃包住,還能「既玩又學」,這讓朱遠卓感到「很實惠」,當學校組織報名時,他毫不猶豫地報名了。
其實,這已經不是朱遠卓第一次參加暑期夏令營,也不是他第一次來北京。「初中的時候,我參加過去上海的夏令營,之前我也來過北京,但那是和父母來旅遊。」說到旅遊和夏令營的區別,朱遠卓刻意強調,「旅遊是走走逛逛,但夏令營是同齡人一起出來在玩中學習的」。
說到夏令營的吸引力,與朱遠卓同來北京的學生王一笑最看重的是夏令營的「導遊」——輔導員,這些輔導員都是由名校的在讀大學生擔任,這讓高中生們感到十分親切和仰慕。
據了解,像朱遠卓和王一笑參加的這類夏令營,在今年暑假異常火爆。各類教育機構、旅行社推出的暑期旅遊項目五花八門,「國際遊」「國內遊」「修學營」「特色營」等名目繁多的廣告不禁讓人眼花繚亂。
北京世紀明德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黎明介紹說,今年報名參加該機構組織夏令營的中小學生人數達到12萬,相比去年同期增長超過20%。
記者了解到,杭州市今年推出的暑期夏令營共10餘種,其中「注意力訓練營」「尋寶營」「書法營」等特色營更是十分博人眼球;武漢市夏令營已發展成武漢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外的「第三課堂」,今年也有數萬人參與。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北京、上海、江蘇、浙江等教育或旅遊資源發達的地區,夏令營活動尤其受追捧。
參加夏令營都做些什麼?
一次夏令營,能給孩子帶來什麼?增長見識、磨鍊意志、情感交流,還是使夢想更加清晰明確?在夏令營中,他們都和誰接觸,又會有哪樣的經歷?
乘坐大巴到達清華大學已是下午,對於很多高中生來說這是第一次踏進清華園。
「一走進校園,我就感受到了濃厚的學術文化氛圍,這裡的氣場都不一樣。」王一笑說,遊覽校園是她此次夏令營印象最深刻的活動。
走過鐫刻屈辱與輝煌的清華學堂,聽著輔導員介紹高等學府裡群星璀璨的科學泰鬥和國學大師,一向活潑好動的朱遠卓沉靜了下來。「這是我第一次來清華,我非常喜歡這,如果自己也能進入這樣的大學該多好!」
除了漫步水木清華、徜徉未名湖畔,營員們還去了故宮博物院和國家博物館等地,參加了素質拓展、遊樂園等項目。
通過這次夏令營,王一笑發現,原來自己的老師在私底下那麼有趣,還會講笑話;同學之間除了課堂學校的相處外還可以這樣瘋玩;清華北大的「學霸」原來也是普通人,也愛看電視劇。而這一切,都被帶團的輔導員們盡收眼底。
在一些夏令營的組織過程中,輔導員是關鍵和核心。他們大多選拔自名校,負責接營、送營,與營員們同吃同住,承擔著組織者、講解員、協調員和輔導員的多重角色。
朱遠卓和王一笑的輔導員是來自北京大學考古學專業的博士生李可言,她被學生們親切地稱為「活潑的學霸」。
記者見到李可言,是在夏令營的閉營儀式上,她正在臺上發表閉營感言:「二營的大寶貝們,我們一起暴走、一起淋雨,我們度過精彩的日子,你們是我青春章節最美的一章!」此時,臺下「我愛你」「你是最棒的」等歡呼聲此起彼伏。聽到營員呼喊著自己的名字,李可言難掩激動的情緒,演講時幾度哽咽。顯然,儘管才相處短短幾天,但他們相互之間的感情已經很深了。
李可言告訴記者,她經常會耐心指導需要幫助的學生。「我把自己的高中經歷講給他們聽,關於時間安排、學習方法之類的,我也總結了一些經驗。」李可言說,「夏令營是一項薪火相傳的活動,年輕人在一塊兒的情感交流是最珍貴的。」
夏令營也開始搞課程開發?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夏令營市場由於需求旺盛、前景廣闊,前來尋找商機的機構不勝枚舉,但其舉辦質量卻參差不齊。
隨著學生學習需求的進一步提高,如今,單一的「旅遊式」夏令營已不能完全滿足學生家長的要求。為此,一些夏令營舉辦機構紛紛開始在課程開發和產品設計方面「下足功夫」。
「夏令營要有豐富的教育內涵和明確的課程體系,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與方式評價缺一不可;課程開發需要科學的指導依據,並且針對不同年齡、不同地區的學生群體推出個性化的課程選擇,增加課程多樣性以擴大需求和受眾。」世紀明德公司總裁王勇說,「夏令營的本質是教育活動,不能因為市場好就一哄而上,辦夏令營需要社會責任感,而非以商業利益為重。」
有著3年帶營經驗的清華大學學生朱寧認為,夏令營更多的是給學生提供一個外出增長見識的平臺,能否真正有收穫或者說收穫更多深度的體驗和心靈的感悟,還要看學生自己的習慣和態度。
朱寧告訴記者:「有些營員是抱著學習的態度來的,有些只是想過來玩玩,這當然會有很大區別。另外有些孩子自身生活習慣比較散漫,不注意聽講解,這些孩子在學校時可能就喜歡開小差,來到夏令營自然也不會有良好的態度和行為。」
而對朱遠卓和王一笑來說,一次夏令營去多遠並不重要,也許多年後關於旅行的細節他們也會漸漸忘記,但是那些看盡風景、暢談理想,那些日行萬裡、海闊天空的日子將是年少時光最好的證明。■實習生 王軼瑋 記者 王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