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70年,北京大學廣大師生始終與祖國和人民共命運、與時代和社會同前進,在各條戰線上為我國革命、建設、改革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70年,每個北大人都有一段關於北大的記憶,都有自己的北大故事。北大新聞網特聯合醫學部黨委宣傳部、深圳研究生院、國際合作部、校友工作辦公室、離退休工作部等開設《70年·我的北大故事》專欄。
專欄通過報導70位普通北大人,分享他們印象深刻的、與北大有關的故事,從不同時期、不同側面、不同角度,記錄和反映北大的精神傳統、師長風採、校園文化、精神風貌,和讀者一起在塵封的記憶裡,感觸一個更具體更生動的北京大學,進而感受時代的變遷。
需要說明的是,北大有數十萬師生校友,我們僅從中選取了70人進行採訪。由於時間有限、認知有限,在人物選取上難免有一孔之見,希望讀者諸君指正。
新聞網正陸續推出相關報導,敬請關注!
個人簡介:王麗雅,2009年進入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學習,2015年進入政府管理學院學習。先後擔任校團委綜合辦公室主任、校學生會秘書長、組織部部長、團校秘書長、國家發展研究院團委書記等職務。曾獲得北京市優秀共青團幹部、北京共青團信息工作先進個人、北京市優秀畢業生、北京大學優秀德育獎、北京大學共青團標兵等榮譽稱號。
「如果要說一件這麼多年始終堅持著的事情,那就是學生工作。」
王麗雅和學生工作的緣分始於2009年的新生黨培。「2009年初入北大的時候,我已經是預備黨員了。」聊起入學時的場景,王麗雅至今仍歷歷在目,正式開學前一周她就已經來到學校參加黨員培訓,並且在此期間當選班長,為自己的學工生涯埋下了伏筆。
王麗雅畢業照
真正讓她決定投入學工的,是黨員培訓中的一次講座。講座的主講人向同學們講述真正的骨幹就要能吃苦,就要有擔當。「現在想想學校可能在有意地培養我們,」王麗雅說道,「在那場講座裡,我真正地體會到了作為骨幹應該做什麼。」
此後沒過多久,已經在院系擔任團支書的王麗雅加入了校團委綜合辦公室。
「這是一個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的組織團體。」這是王麗雅對綜辦的第一印象。在綜辦不管是老師還是同學,每天都有很多工作要完成,除了要負責團委財務工作,處理、匯總團委的相關文件,還要管理校團委儲藏室、會議室以及各種物資。在這麼多的工作面前,王麗雅最先感受到的不是任務的繁重,而是整個組織的團結與奉獻,以及來自組織的善意關懷。「當時有一個大四的師兄,幾乎把課餘所有的時間都獻給了綜辦的工作。」王麗雅說自己震撼於師兄的奉獻精神,同時也不斷地向這位師兄請教問題,學會了很多辦公的基礎技能,變得更善於去待人接物、籌劃活動、寫好文章,最重要的是培養了嚴謹踏實的工作作風。
王麗雅坦言,在團委這個大平臺上,學生並不是完成每個環節任務的螺絲釘,而是有無限潛力可能的個體,每個學生可以發展自己、提升自己。團委發掘個人潛力最直接的體現,就是給予每個人試錯的機會,王麗雅在綜辦對此深有體會。
綜辦有一項工作內容是編寫工作信息,每隔幾周都要做一個評分匯總表報送上級單位,王麗雅曾負責過此項工作。她在一次的匯報表計算當中漏掉了幾個關鍵數據,列印出來送到信息報告單位後造成了比較嚴重的後果。就在她膽戰心驚地等待批評時,老師和學長學姐卻過來安慰她,讓她不要擔心,後來王麗雅才知道自己應該承受的責罰都被老師和學長學姐承擔了。風波過後,綜辦迅速調整了這項工作的流程,最初由一人計算報送的工作變成了兩人各自獨立計算後再匯總核對,王麗雅在此後的工作中碰到類似的任務也鮮少犯錯。
學生時期的王麗雅,在加入綜辦不到一年的時間裡,不斷汲取來自團委的關懷與教導,獲得了飛速成長。
王麗雅在活動現場
如今,王麗雅已經是共青團系統的一位老師。十年來,為學生工作是王麗雅一直深愛著並且一直在堅持的事情。她的身份從學生變為老師,但是她一直堅持用做學生的心態做老師。「教育者先受教育」。2018年5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北大時這樣說道。教育不能「止步」,必須不斷更新和增進,讓方式方法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適應同學們的需求。
王麗雅一直在和學生一起戰鬥著。從帶隊跟海軍聯合實踐,坐著軍艦在海上停留四天體驗軍隊生活,到帶著學生「重返西南聯大」,感受在當時艱苦的條件下學生為國求學、教師為國育人的精神狀態,從和北大青年一起在五四百年之際重返紅樓、重溫誓言,到與2000多名師生共同為建國70周年活動一起訓練、彩排、奮鬥,王麗雅從未忘記,只有一直和學生在一起、只有永遠當好「學生」,才能真正成為學生們喜歡的老師,才能更好擔當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