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從小有3種表現,長大後難有作為,「七歲看老」並非說說而已

2020-12-03 逗兒媽媽

俗話說:「三歲看小,7歲看老」。在傳統的教育觀念中,人們總是認為孩子在幼兒時期的表現將會伴隨一生,產生深遠的影響。事實上,這種想法的確有著一定的道理。幼兒時期是一個人形成基本認知理念,養成行為習慣的關鍵時期。如果孩子在這個時期沒有形成正確的三觀,沒有塑造出良好的性格,長大後也很難會取得成就成為優秀的人。

上個周末,李女士的同事帶著兒子到她家做客。小朋友才剛剛5歲,一見李女士的家門,就穿著鞋大搖大擺的走進了客廳,絲毫沒有換鞋的打算。李女士也不好意思和孩子計較,熱情的拿出各種零食招待母子倆。

沒想到同事的兒子不但對食物挑挑揀揀,吃完的垃圾也隨意扔在地上,表現的非常不禮貌。同事似乎也對兒子的行為有些羞愧,把事情說完就匆忙帶著兒子告辭了,沒有多做停留。

很多家長覺得孩子小,所以對孩子身上出現的不當行為總是採取縱容的態度,並不會想辦法幫助孩子糾正。然而,如果放任孩子的不當行為,讓孩子養成了不良的習慣。那麼孩子很有可能會形成固定的行為模式,即便年齡增長也很難改變,長大後很難有出息。

從小有3種表現的孩子,長大後難有作為

1、以自我為中心

如果孩子在幼兒時期表現出自私自利的性格,總要求父母和同伴必須滿足自己的需求,不允許別人違抗自己的想法。在面對食物或者玩具的時候,總是想自己獨佔,不願意和他人分享。有這些表現的孩子,長大後也會變得非常自私,總是以自我為中心,很難和他人形成良好的社交關係,甚至也不會孝順父母。

2、脾氣暴躁情緒化

有些孩子的脾氣非常暴躁,總是會無緣無故的發火,出現情緒化的表達方式。這部分孩子不能夠較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緒,缺少自制力,長大後也無法擁有理智的態度。面對問題總是會用暴躁的方式來進行解決,非常容易和他人發生矛盾,也會出現各種極端的行為。

3、喜歡說謊,逃避責任

還有一些小朋友,在幼兒時期喜歡說謊,尤其是在犯錯的時候不願意承認自己的錯誤,總是通過撒謊來逃避應該承擔的責任。如果家長放任孩子的這種行為,那麼長大成人之後,孩子也會表現的沒有責任心。不能夠承擔起自己應該盡到的責任,將會引發多種不良行為,造成難以挽回的後果。

幼兒時期是孩子形成正確理念,養成良好習慣的關鍵時期。如果家長想要培養有出息的孩子,那麼面對孩子的不當行為,則需要進行積極的引導。幫助孩子改正身上的缺點,才能讓孩子變得更加優秀。

想養出有出息的娃,家長要注意引導

1、堅守教育底線

首先,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應該堅守教育底線。不能出於疼愛孩子的心理,放任孩子胡作非為。有些家長總是覺得孩子年紀小,認為等他長大了自然就會懂事。其實恰恰相反,如果家長不能給予孩子正確的教育,及時糾正孩子的行為,那麼這些不當行為將會伴隨孩子的一生,長大後也無法改變。

2、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家長應該培養孩子的同理心,教會孩子尊重他人的感受。可以通過角色扮演的小遊戲引導孩子,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不當行為為他人帶來的傷害。也可以帶孩子去參加一些公益活動,教會孩子去感知別人的痛苦。有同理心的孩子,能夠更加善良積極的生活,也可以在行為處事上更加有禮貌,知道尊重他人,做事更有行為底線。

3、教會孩子遵守規則

家長需要抓住孩子在幼兒時期的這個黃金階段,為孩子灌輸明確的規則意識。教會孩子應該遵守的規則底線,告訴孩子哪些事情是不可以觸碰的原則性問題。讓孩子學會規範自己的行為,尊重規則,遵守規則,在規則的範圍內自由的成長。

每位家長對孩子都有著望子成龍的美好期許。所以在關注孩子學習成績的同時,也要注意對孩子思想教育的培養。尤其是面對孩子的不當行為,不能放鬆不管,而是應該及時糾正,讓孩子懂得如何正確的規範自我,在幼兒時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這樣才能讓孩子越來越優秀,擁有光明的前途。

您是否認同「7歲看老」這句話?您是如何教育孩子的?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相關焦點

  • 「七歲看老」並非無稽之談,小時候有這3種表現,長大後難有作為
    長大後沒多大出息的孩子,從小會有這3種表現,父母要正確引導!自從孩子出生以後,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中國式家長」從小便教育孩子,盼望著有朝一日孩子能夠有所作為。雖然能否有所作為是幾十年的結果,但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也並非全無道理。
  •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孩子有這幾個特徵,長大多半沒出息
    中國有句老話,「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倫敦精神病學研究所教授卡斯比曾經做了這樣的一份報告稱,通過3歲幼童的言行就可預示他們成年後的性格。這一報告為「3歲看大」的說法提供了有力的證據,曾經引起世界性的轟動。
  • 「三歲看小,七歲看老」:身上有四種「氣」的孩子,長大難有出息
    老家農村有句老話:「三歲看小,七歲看老」,大意就是,通過觀察3歲孩子的心理特點、外在表現,能看到這個孩子青少年時期的心理與個性形象雛形;通過觀察7歲孩子的表現和個性,能看到他中年後的成就和功業。那什麼樣的孩子以後會有大成就?什麼樣的孩子長大後沒出息呢?
  • 長大後「沒出息」的孩子,吃飯時一般有這3種表現,家長要注意
    老一輩的人們經常說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其實這句話不是沒有道理,反而她寓意的非常深刻。孩子從小的行為就能看出一個孩子的教養和素質。特別是在餐桌上,最能體現一個人的數值水平。老一輩人常說的:「民以食為天」,這句話足可以說明一個人吃飯的表現有多重要,尤其是吃飯時有許多禮儀,我們都更加需要尊重,不能覺得孩子小不懂事,就能讓孩子無所顧忌,吃飯完全可以看出一個孩子的教養深淺,所以家長平時一定要注重孩子的餐桌禮儀。
  • 李玫瑾:高智商的孩子,從小有這3種表現,長大後多半會有出息
    家長們都抱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望,希望自己家的孩子智商更多,比別人家的孩子更優秀,俗話說:「3歲看大,7歲看老」,從這句話中我們能看出,智商高的孩子小時候就有徵兆。
  • 棉花糖: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把握3-7歲的成長關鍵期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研究者以當地1000名3歲幼兒作為研究對象。經過一番調查分析,將他們分為五種類型:充滿自信型、良好適應型、沉默寡言型、自我約束型和坐立不安型。成年:長大後的性格也和小時候一樣,能夠潛心鑽研做好每一件事。
  • 老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被證實有一定的科學依
    老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被證實有一定的科學依總是會聽到身邊老人說這樣一句話「三歲看老,七歲看老」,每次聽到的時候自己就會想,真有那麼玄乎?看似簡單的一句話,背後卻暗藏了很深的哲理。即指從兒童三周歲時的心理特點、個性傾向就能看到長大後的心理與個性形象的雛形。同時可以根據孩子的興趣愛好、思想特徵以及個人家庭實力、財力等情況,給孩子選擇更好的培養方向。從一個孩子的性格和日常表現,我們能夠大致推斷孩子將來的成就和所從事的行業,以及他成人後的為人處世風格等等。
  • 專家研究發現:「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並非迷信,確實有一定道理
    編輯:邱寫寫我國自古以來就有句老話,叫做「三歲看大,七歲看老」,認為孩子童年時期的表現,可以影射未來的一生英國研究表明,「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確有一定道理23年後,教授再次接觸這1000名孩子,彼時他們已經26歲。教授驚奇地發現,孩子們的性格和3歲時候幾乎完全一樣。
  • 長大後不孝順的人,從小就有徵兆,這3點特徵希望你家孩子沒有
    俗話說得好:「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孩子未來是什麼樣的性格特徵,從小時候就有徵兆。從人們的道德角度來講,父母對孩子有養育之恩,子女長大後孝順父母是天經地義的,但很多時候,因為家長的教育不正確,導致親子關係越來越差,尤其是從小被慣到大的孩子,長大後多半都會成為「白眼狼」,到時候家長後悔都晚了。
  • 育兒專家:長大後沒出息的孩子,從小有這3種表現,家長要重視
    圖文/蓓蓓編輯/蓓蓓雖說三歲看老這個說法有點誇張,但也不是沒有道理的,畢竟人的性格很多時候都是小時候養成的,所以很多時候我們能夠從孩子小時候看出他長大後是什麼樣子。我們總是羨慕別人家的孩子優秀,其實這些孩子們從小就已經將自己將來的樣子表露出來了。曾經有個育兒專家說過,長大後沒有出息的孩子,從小就會有一些表現,家長要重視,否則等孩子長大之後就太晚了。
  • 長大沒出息的孩子,從小就有「預兆」,9歲後再改就來不及了
    有的時候孩子身上的一個小細節,一個小動作,都暴露了他們內心的想法。父母要及時關注孩子的動態,了解孩子的成長情況。這樣的話當孩子出現一些小問題的時候,父母可以及時糾正,避免小問題成為大問題。我們常常能夠聽到這樣一句話:三歲看老。
  • 老人常說:3歲看大7歲看老,孩子吃飯時有這3個表現,難成大器
    老人常說:3歲看大7歲看老,孩子吃飯時有這3個表現,難成大器導語孩子的言談舉止其實直接反映出家長的教育方式,尤其是一些比較有家教的孩子,不但看到老人時特別懂禮貌,而且還在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伸手相助。這樣的孩子基本上都會受到大家的喜歡,而老人也常說3歲看大,7歲看老,也就是說孩子們小時候的行為習慣直接就能反映出孩子長大後的各種表現,當然這也包括飯前的餐桌禮儀。
  • 李玫瑾:智商高的孩子,小時候有3種表現,長大後多半會有出息
    不過也總有很多人質疑,孩子有沒有出息,還要20幾年後次啊能知道,現在教育孩子能說明什麼? 對這種為自己不教育孩子找藉口的父母,李玫瑾教授給出了滿意的回答: 3-6歲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期,此時孩子出現一些問題家長不盡興管教,那麼孩子12歲之後,父母的話就是垃圾,他聽不進去。3歲的時候你管他,他可能會哭鬧一場,等到15歲後再想管他,他能跳樓、能服藥自殺。
  • 北大教授:智商高的孩子,小時候有3種表現,長大後多半會有出息
    中國人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盼著自己的孩子長大後能有出息,有成就。不過孩子到底能不能有出息那是二十年後的事,現在誰也不知道。但是這也不一定,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從孩子小時候的一些性格特徵就能知道長大後會不會有出息。北大教授:智商高的孩子,小時候有3種表現,長大後多半會有出息。
  • 特級教師直言:長大沒出息的孩子,從小就有3種表現,早知道早好
    執筆:筱沐定稿:筱沐老人常說,3歲看老,意思就是說,大部分孩子在小時候就能看出長大後會怎樣,雖然有些誇張,但其中還有一定道理的。有特級教師曾說過,有些孩子長大後沒出息,從小時候其實就已經能看出來了,就比如這些表現,家長要儘早知道,儘早幫孩子改掉。
  •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不是迷信,孩子吃飯時的這三種表現說明難有出息
    文/貝貝豆育兒課堂(原創文章,歡迎轉載分享)老人常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想知道孩子將來到底是什麼情況,其實只需要通過觀察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就能看出來。特別是在孩子小的時候,孩子的表現其實就在很大程度上暗示了今後的結果。就拿吃飯這一件小事來說,優秀孩子的良好的就餐習慣其實正是在小時候養成的。如果孩子在小時候就沒有一種良好的就餐習慣,在吃飯的時候做出的一些表現,可能暗示了孩子將來的發展,大多難成大事。
  • 長大沒出息的孩子,大多從小多有這3個特徵,希望你家孩子沒有
    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句老話非常有道理。孩子長大後會成為什麼樣的人,其實從小就能看出來。長大沒出息的孩子,大多從小多有這3個特徵。特徵一: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隨便發脾氣孩子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緒,其實就是做了情緒的奴隸,做事情情緒化,往往容易過激、衝動,控制不住自己的行為。
  •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孩子是不是念書的料,這時候就能看出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孩子是不是念書的料,這時候就能看出家長為什麼對孩子的學習如此焦慮,為什麼不惜花費大價錢,犧牲自己的休息時間,都要想方設法讓孩子去學習?答案只有一個:讀書改變命運。對於這些孩子來說,花錢和精力逼他們學習,到頭來只能是白費功夫。民間有句俗語:「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很多人認為這是無稽之談,但任何事物存在即合理,這句話能流傳下來,當然也有它的道理。
  • 李玫瑾:孩子有這3個行為別慣著,該打就打!不然長大後很難管教
    李玫瑾教授認為孩子兩歲的時候習慣就開始逐漸養成了,從這會開始父母就可以開始管教孩子,絕不能抱有長大自然就好了的心態。1980年英國倫敦精神專家們,對當地1000名3歲的孩子進行調查研究,這項研究持續了23年,發現這些人3歲時的言行所表現的性格和26歲時竟然相同。
  • 長大後自私沒出息的孩子,吃飯多數有這3種表現,第2種最惹人厭
    大家好,我是王師傅帶悟空,大人們常說3歲看大,7歲看老。意思就是在孩子還很小的時候,人們就能通過這個孩子說話做事的方式,基本判斷出他長大後到底是什麼樣的人,是否會有出息。比如說吃飯這種簡單的事情,也能反映出一個人的素質涵養。我們在吃飯時都講究一種餐桌禮儀,而有的小孩在吃飯時無意間展現出來的細節,就能看出這個孩子的生活環境和有沒有家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