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三歲看小,7歲看老」。在傳統的教育觀念中,人們總是認為孩子在幼兒時期的表現將會伴隨一生,產生深遠的影響。事實上,這種想法的確有著一定的道理。幼兒時期是一個人形成基本認知理念,養成行為習慣的關鍵時期。如果孩子在這個時期沒有形成正確的三觀,沒有塑造出良好的性格,長大後也很難會取得成就成為優秀的人。
上個周末,李女士的同事帶著兒子到她家做客。小朋友才剛剛5歲,一見李女士的家門,就穿著鞋大搖大擺的走進了客廳,絲毫沒有換鞋的打算。李女士也不好意思和孩子計較,熱情的拿出各種零食招待母子倆。
沒想到同事的兒子不但對食物挑挑揀揀,吃完的垃圾也隨意扔在地上,表現的非常不禮貌。同事似乎也對兒子的行為有些羞愧,把事情說完就匆忙帶著兒子告辭了,沒有多做停留。
很多家長覺得孩子小,所以對孩子身上出現的不當行為總是採取縱容的態度,並不會想辦法幫助孩子糾正。然而,如果放任孩子的不當行為,讓孩子養成了不良的習慣。那麼孩子很有可能會形成固定的行為模式,即便年齡增長也很難改變,長大後很難有出息。
1、以自我為中心
如果孩子在幼兒時期表現出自私自利的性格,總要求父母和同伴必須滿足自己的需求,不允許別人違抗自己的想法。在面對食物或者玩具的時候,總是想自己獨佔,不願意和他人分享。有這些表現的孩子,長大後也會變得非常自私,總是以自我為中心,很難和他人形成良好的社交關係,甚至也不會孝順父母。
2、脾氣暴躁情緒化
有些孩子的脾氣非常暴躁,總是會無緣無故的發火,出現情緒化的表達方式。這部分孩子不能夠較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緒,缺少自制力,長大後也無法擁有理智的態度。面對問題總是會用暴躁的方式來進行解決,非常容易和他人發生矛盾,也會出現各種極端的行為。
3、喜歡說謊,逃避責任
還有一些小朋友,在幼兒時期喜歡說謊,尤其是在犯錯的時候不願意承認自己的錯誤,總是通過撒謊來逃避應該承擔的責任。如果家長放任孩子的這種行為,那麼長大成人之後,孩子也會表現的沒有責任心。不能夠承擔起自己應該盡到的責任,將會引發多種不良行為,造成難以挽回的後果。
幼兒時期是孩子形成正確理念,養成良好習慣的關鍵時期。如果家長想要培養有出息的孩子,那麼面對孩子的不當行為,則需要進行積極的引導。幫助孩子改正身上的缺點,才能讓孩子變得更加優秀。
1、堅守教育底線
首先,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應該堅守教育底線。不能出於疼愛孩子的心理,放任孩子胡作非為。有些家長總是覺得孩子年紀小,認為等他長大了自然就會懂事。其實恰恰相反,如果家長不能給予孩子正確的教育,及時糾正孩子的行為,那麼這些不當行為將會伴隨孩子的一生,長大後也無法改變。
2、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家長應該培養孩子的同理心,教會孩子尊重他人的感受。可以通過角色扮演的小遊戲引導孩子,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不當行為為他人帶來的傷害。也可以帶孩子去參加一些公益活動,教會孩子去感知別人的痛苦。有同理心的孩子,能夠更加善良積極的生活,也可以在行為處事上更加有禮貌,知道尊重他人,做事更有行為底線。
3、教會孩子遵守規則
家長需要抓住孩子在幼兒時期的這個黃金階段,為孩子灌輸明確的規則意識。教會孩子應該遵守的規則底線,告訴孩子哪些事情是不可以觸碰的原則性問題。讓孩子學會規範自己的行為,尊重規則,遵守規則,在規則的範圍內自由的成長。
每位家長對孩子都有著望子成龍的美好期許。所以在關注孩子學習成績的同時,也要注意對孩子思想教育的培養。尤其是面對孩子的不當行為,不能放鬆不管,而是應該及時糾正,讓孩子懂得如何正確的規範自我,在幼兒時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這樣才能讓孩子越來越優秀,擁有光明的前途。
您是否認同「7歲看老」這句話?您是如何教育孩子的?歡迎大家留言討論。